浅析如何以标题为突破口理顺道德与法治的逻辑关系
2021-01-01陈霞
摘 要:初中学生把握道德与法治的逻辑关系存在困难,这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本学科的标题蕴含的逻辑关系常常不被教师关注。以标题为突破口理顺本学科的立德逻辑关系、知识逻辑关系、生活逻辑关系、教学逻辑关系、解题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标题;道德与法治;逻辑关系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停留在表面,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把握逻辑关系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逻辑关系把握不清就可能导致学生对立德树人的逻辑关系理解比较浅,将老师的教导误解为说教,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对知识的整体性就不能建构思维导图;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生活的逻辑关系比较模糊,对生活中的事件就不能清晰地把握脉络;可能导致学生理解教师课堂设计的逻辑关系比较困难,不能理解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可能导致学生理解解题的逻辑关系比较含糊,对答案的层次、角度分析不明了。
一、 以标题梳理立德的逻辑关系
立德树人,只有讲明“立何德”“为何立”“如何立”,才能明确“树何人”“以何树人”“为谁树人”。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该梳理和讲明“立德”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树人”的目的。可以运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标题含有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明白“立德”的逻辑关系,只有“德”先立起来,才能实现“树有德之人”的目标。
學生在参观福州林觉民故居后,在微信的朋友圈提了一个问题:林觉民明知此去极有可能牺牲,为何还是舍弃深爱的妻子?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吗?当笔者看到她的这个问题时,就觉得这是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极佳的立德树人的契机。只有学生认识到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才会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的课与框的标题,很好地理清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笔者就把这个问题在本课抛给学生,与他们一起探讨。在本课第一框《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中,学生分析了国家对大家的意义,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每个人的利益也都会受到损害,每个人都不会任由这样的情况发生。林觉民与每位中国人都一样渴望安居乐业、国富民强,他认识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相统一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矛盾的一面,所以他选择了放弃个人利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他虽不舍爱情亲情,但仍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因此,笔者在讲授本课的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仍然用这个问题贯穿全课,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和捍卫国家利益的担当意识。通过本课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剖析,学生对此的理解更深了,在谈到学习感受的时候,学生理解了林觉民对家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认同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也使学生明白了自身应该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 以标题理顺知识的逻辑关系
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设计一定要有教学主题,主题内容通过单元的标题、课的标题、框的标题、目的标题体现出来。师生可以运用标题,构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单元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课与框之间的逻辑关系、框与框之间的逻辑关系、框与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目与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上下级主题、同级主题的知识脉络。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标题是《文明与家园》。从本单元及前后其他三个单元的标题关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知,本册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四个价值目标进行阐述。从本单元及其两节课的标题分析可知,“文明”涵盖了第五课的“中华文化”和第六课的“生态文明”;“家园”涵盖了第五课的“精神家园”和第六课的“生命家园”。从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及其两个框的标题可知,从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到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守”与“望”。从文明的延续到价值的追求,把这两个框题的内容纳入本课的逻辑体系。从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及其两个目的标题可知,第一目《中华文化根》与第二目《美德万年长》中,“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将后者是前者的“精髓”作为过渡;“根”和“万年长”都有传承与发展,即“延续血脉”的蕴意。通过分析标题,学生能够比较顺畅地理清知识架构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 以标题挖掘生活的逻辑关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应与生活逻辑高度贴近,这在本学科的教材标题就有很明显的体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生活逻辑出发,才能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认同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落实、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挖掘标题中含有的逻辑关系,并且要将其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发挥其牵引生活逻辑主线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节课的标题中有“品味”“情感”“成长”这几个关键词。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有美好情感和负面情感——体会美好情感,促进精神发展——体验负面情感,转为成长助力——积极影响环境——传递美好情感——创造美好体验——生命更有力、世界更美好。这样的关系梳理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感悟如何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获得美好情感是否只能是教材中提出的“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这些方式?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探究,从生活逻辑中寻找答案,经过一番理论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的反复探究,学生发现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具体的形式,应该是美好情感产生的根源,这个根源是要通过自己主动地获取,而不是被动地产生的。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产生美好情感的方式方法。当学生通过本课标题理清了产生美好情感的生活逻辑时,他们就会学会品味情感,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 以标题设计教学的逻辑关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个标题蕴含一定的逻辑关系。若教学设计关注本学科的标题,理清包含的逻辑,教学环节就会紧紧地围绕主题,进而使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条理清楚、育人效果提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标题的逻辑关系来规划。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可以通过“集体”和“我”的逻辑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计:第六课《“我”和“我们”》主要是整体对部分的意义;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主要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主要是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通过整体把握标题的逻辑关系,学生对一个单元的内容就会产生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从而把本单元中的每一课的教学设计都凝聚到这条主线上。
标题的逻辑关系同样可以适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设计时,分析了本课标题的逻辑关系,它们主要是因果关系。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导入部分先让学生分析了“匹夫”是指每一个人,展示了甲骨文的演变——“人”加上双手,进行体力劳动,再加上头脑,进行脑力劳动,智慧地创造。新课的议题是“建设有福之州 打造幸福之城”。分議题一:“福州要不要变?为什么?”从福州发展前后的图片对比中,学生感悟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分议题二:“谁让福州华丽变身?”,学生领悟到正是无数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建设了美好的祖国,每个人的劳动都可以为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分议题三:“福州如何变更美?”学生意识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个人的实干。通过探讨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探究如何参加学校劳动基地“百草园”的实践活动,学生明白自己当前主要任务是勤奋学习,同时要投身实践,接过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接力棒。学生认识到今天的路,是一代代劳动者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今后的路,将浇灌自己劳动的汗水、传承实干的精神,勇敢地踏上新的征程,取得新的辉煌。本节课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每个人担起接续奋斗的责任,国家才能兴盛的因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意识。
五、 以标题整理解题的逻辑关系
在道德与法治的试题中,图表题、漫画题、文件名、法律名称等标题通常会点出本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构成标题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标题与材料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标题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标题与答案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标题与事实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清楚地整理解题的逻辑关系,清晰地组织答案的层次结构。
选择题以福建省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第20题为例。本题的图表标题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从标题要素分析得出:时间是“十三五”期间,不是把这五年时间割裂开来;主体是我国;内容是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走向。从标题与材料信息、题肢、事实情况的联系上看,由主体分析,该图表中中国的数据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并且“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符合实际,可以排除。由时间、内容分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持续上升的,可以选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其增长速度的走向没有显示“中国经济转向高速度发展”,事实上,中国经济现阶段不是片面追求高速度,而是已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可以排除。到此,4选2的组合题答案就选择出来了。
非选择题以福建省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第30题的第(1)题为例。题目材料中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这部法律。可以利用该法律的名称标题,找到本题的解题角度。首先,标题彰显了其法律地位,其次显示了这是由中国制定的,第三标明了内容是反对食品浪费。题目要求是“结合资料链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出台反食品浪费法的必要性。(6分)”根据分值,可以判断大致需要结合材料答三点。角度的划分可以通过标题得出:法律角度——出台该法为反对食品浪费提供法律依据。粮食与国家的关系角度——粮食关系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出台该法是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粮食安全关乎中国的国家安全,出台该法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
标题是点睛之笔,以标题为突破口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理顺道德与法治的逻辑关系,能够帮助教师明晰地梳理道德与法治的逻辑关系。只有明确本学科蕴含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作用,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凯,李先妹.科学设计思维导图 知识复习举重若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板块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40-42.
[2]王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6):53-54.
作者简介:陈霞,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