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连锁专业“引企入教”的实现路径探索

2021-01-01陈茜

中国市场 2021年3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摘要]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的有效途径就是产教融合,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学。目前高职院校中,“引企入教”呈发展全面化、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指导作用有所显现。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支持环境尚待完善等现实问题。以需求融合为切入,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以文化熏陶为推手,完善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是高职连锁专业实现“引企入教”,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所在。

[关键词]“引企入教”;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3.126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予以鼓励,提出了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对企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院校教改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并支持校企联合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的实施要义就是要促进企业全面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各项教改活动中来,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能与企业的需求实现同步,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把握好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现状,对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引企入教”的实现路径,对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现状

1.1“引企入教”发展全面化

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探索,践行产教融合,在当下的高职院校中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院校普遍已经体会到“引企入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同时,“引企入教”也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良好途径。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并着力推进校企合作运行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惠和双赢合作。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引企入教”普遍存在自觉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的特点。

1.2“引企入教”模式多样化

当前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现存的模式多样化,各学校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适合各自的“引企入教”模式。

模式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共同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导向模式探索,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使校企实现双赢合作,这一模式在工科专业中更容易实现,商科类专业中也有,但比较而言企业参与度较低。

模式二: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是当前在各高职院校中最常见也是最具特色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所学技能贴合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现在各高职院校中盛行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例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百果园学院”,是企业冠名班的高级形式,校企双方联合进行培养,既能实现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提升,还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对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很大促进,对商科类的专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模式三:校内产教園。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学徒+校职业教育”校内产教园模式,其做法是引入了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多家企业,依托校内产教园来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模式四:职教集团合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商贸职教集团,遴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集团内优质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改革,保证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都有企业方的参与,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得以强化的同时,给职教集团内部企业的人才培养又提供了交流共享的良好条件,较好地解决了单一企业人才需求容量小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商科类专业“引企入教”中规模效益的问题。

1.3政府指导作用有所显现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鼓励企业依法参与高职教育,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深化“引企入教”。[1]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企业可以和职业院校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共同创建和管理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2]201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了广东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要求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协同创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校、职业院校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和工程化基地。[3]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

由上述文件可见,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并以文件形式凸显其指导作用,鼓励并引导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2高职“引企入教”的现实问题分析

从上述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且对社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能力有所提升,基本具备了校企协同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校企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地区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职能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引企入校”的目标就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满足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把科技和人才这两个发展最核心的要素融入到产业链和创新链中来。[5]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系统且规范的体系仍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制度标准来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价,且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也有待加强。

因此,需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完善“引企入教”的内驱力,以制度认同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相关方的主动融合,使之在共同价值诉求与同一合作理念下合作,才能有效推进高职“引企入校”工作,产教融合有序开展。

2.2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

高职教育中“引企入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发展的驱动力是存在于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企业参与度是影响“引企入教”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最大的制約就是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作为企业,盈利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校企合作带来的管理、成本和风险短期内增加,甚至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导致企业短期内无法及时得到回报。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单个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并不大,企业自身也有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保密要求,单个企业大规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困难较大,导致大多数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

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实习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对企业相关部门来说会额外增加工作量,实习期间,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指导学生,企业中大部分岗位人员教学经验欠缺,短期内把核心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有一定难度,有些企业出于保密的考虑,或安排学生打杂或无人指导学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不利。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职业教育中缺乏广泛的引企入校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关可操作性措施亟待落到实处。

2.3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支持环境尚待完善

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换挡升级时期,容易出现产业结构的失衡,这对产业环境的稳定、产业结构需求乃至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一定影响,而产业环境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的趋合理性给外部需求带来的影响使得产业不能主动支持和满足外部环境。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外部环境支持难以及时得到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功能发挥。在“引企入教”实践中,行业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企业参与的长期动力不足,细化要求不明,权、责、利有待进一步明晰,这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高职教育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外支持环境与实际条件需求尚有差距,产教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推动。

3高职连锁专业“引企入教”的实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人们对于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追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深刻认识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当前,我国进入创新发展驱动的新阶段,知识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新知识生产方式要求社会对知识生产的制度安排进行重组,在职业教育中表现为对人才需求类型、结构的调整和对教育活动本身在时空结构上的突破。[6]应对这一变革,需从内、外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引企入教”的实现路径,推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各环节,促使行业创新成果能积累到高职人才培养上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托中国连锁协会,借助学校成立职教联盟的契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探索高职连锁专业“引企入教”的实现路径如下。

3.1以需求融合为切入,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从社会化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组织之间的合作应以有效的需求融合为基础,高职院校进行“引企入教”时,校、政、行、企的共同目标应能实现各主体的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并提供给各主体具备相应价值的知识产品。

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大多数都从立法的角度支持产教融合,目前,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引企入教”,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环节,下一步应该重点考虑由地方政府依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转型发展要求,进一步对现行政策细化,形成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量化考核的实施细则,如通过设立地方性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以减税、补贴等方式给予奖励与经费支持。其次,应积极对教育与产业两大体系进行同步化规划,把产教融合的需求融入区域发展、产业转型需求等各项规划中,发挥其统筹、指导、协调的作用,明确产教融合的支持政策、项目规划和途径方式等。最后,可建立自上而下的产教融合管理体系,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所属管理部门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引导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契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组织和调控优势,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充分了解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促进各利益主体寻求需求的融合。

从学校角度出发,融合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关键在于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应以专业为主体,依据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换挡升级时期这一最大现实,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精准把握产业行业变化规律,基于高职应用型知识生产的逻辑,探索专业集群化发展,适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或淘汰,及时开设适应行业调整需求的新兴专业,面向产业办专业。[7]

从行业协会角度出发,融合需求的重点在于搭建好校企沟通和协作的平台,站在行业角度把握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并指导学校、企业及时把握信息变化趋势,例如中国连锁协会可借助协会平台,适时吸收连锁行业新零售、信息技术等产业相关企业,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更好的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

从企业角度出发,需求融合的重点则应考虑把产品、技术的创新及其自身的人才规划等主动与地区的科技创新规划和教育规划相衔接。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各产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大的,学校作为人才需求的供给侧,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未较好的满足这一需求,要改变这一现实,实施产教融合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引企入教”,实现企业和学校双主体来进行订单式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长期来说,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此外,企业向高职院校购买在岗职工培训服务,将自身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与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相结合,充分发挥校、企在自身领域内的优势,也是把企业自身需求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融合的重要内容。

3.2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3]。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同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主体,长期以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存在缺乏动力的现象,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的利益追求与学校的利益追求之间的差异。要强化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利益所在。

强化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实现“引企入教”,可借助大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在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过程中,把引入企业专家的参与作为一种常态,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在探索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促使企业作为主体身份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把企业一线的人才需求和高职教育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改革中,使高职学校了解并掌握更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指导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3.3以文化熏陶为推手,完善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环境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产教融合除了需要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联动融合需求来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还需要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软环境来支持。

对高职院校来说,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是促进支持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软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来促进文化的熏陶。在“引企入教”实践中,“企业文化进课堂”既是把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学校专业教育中,也是高职教育厚植区域文化、构建行业文化底蕴的特色所在。在学校层面,通过产教融合、“引企入教”,把“创新、合作、效率、诚信”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熏陶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在企业层面,还可借鉴高职院校的文化融合价值,进一步凝练企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熏陶品位。

4结论

“引企入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具备人才和知识等先天资源上的优势,要善于运用内、外多种力量共同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以需求融合为切入点,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以文化熏陶为推手,完善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环境,使利益共同体中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并受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进一步落地,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EB/OL].[2019-09-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7/t20200715_472855.html.

[3]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8-08-23].http://www.gd.

gov.cn/gkmlpt/content/0/153/post_153029.html#7.

[5]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2-97.

[6]李梦卿,刘博.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2019(3):80-85.

[7]李玮炜,贺定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基础、需求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5-9.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 年度重点课题“高职连锁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智慧零售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11923),主持人:陈茜。

[作者简介]陈茜(1983—),女,湖南益阳人,管理学硕士,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连锁经营管理、城市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