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路径探索

2021-01-01苏幸锋

中国市场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后脱贫时代。为了探索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路径,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揭示龙胜县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以及后脱贫时代面临的潜在性风险。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要实现持续性反贫困,必须完善政策环境,出台精准利益保障措施,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产业扶贫;持续性反贫困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3.040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由于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数量大、扶贫成本高,因此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问题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已有学者探讨了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问题。李飞龙从“救济、开发与预防”探讨反贫困路径。[1]江红芳认为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2]史志乐等人认为绿色减贫理念是破解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行之有效的路径。[3]邢成举等人认为推进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并实现转型发展是实现深度贫困村贫困治理的关键路径。[4]王志章等人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探讨2020年后减贫路径的走向及预期问题。[5]吕俊彪等人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反贫困行动的路径选择问题。[6]甘娜探讨了反贫困与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7]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于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问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但在现有研究中,较少关注后脱贫时代广西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问题,这为后脱贫时代广西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问题研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龙胜县地处湘桂边陲,是桂林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截至2019年年底,龙胜县有18.6万人,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6%,民俗民族特点突出。[8]基于此,文章选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样本进行案例研究,揭示脱贫攻坚的现实问题,探讨持续性反贫困路径,以期不断丰富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2龙胜县脱贫攻坚的现实问题以及后脱贫时代面临的潜在性风险2.1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仍然滞后

近年来,龙胜县通过加大政策推进力度、粤桂扶贫协作项目、扶持贫困户就业、统筹财政资金培育集体经济等方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村及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龙胜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地理环境恶劣。龙胜县地处偏僻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以喀斯特剥蚀地貌类型为主,地质结构十分复杂,褶皱、断裂非常严重,“山峰与山坡常呈阶梯状倾斜,部分形成悬崖峭壁”。[9]与之相伴的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龙胜县贫困村山高岭峻坡陡,很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技术难、难度大、投资高等问题,乡村道路管网还不够完善,农村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阻碍了农产品销路及经济发展,不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如龙胜县平等乡平敖村由于“交通设施跟不上,村里农民种植的高山蔬菜、油茶、辣椒等根本无法及时运到市场进行销售。”[10]三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备。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影响,龙胜县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上学需要长途跋涉,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另外,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后脱贫时代,如何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是龙胜县后脱贫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2.2产业扶贫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龙胜县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设立农业风险担保基金,全县基本形成了贫困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扶贫方面,龙胜县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主要有:一是红色旅游经济效益有限。受地形、交通的限制,龙胜县红色文化旅游处于分散状态,各乡镇甚至各村之间缺乏联合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意识,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很多贫困户是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农产品产销对接通道未完全打通,并且贫困户与市场之间信息传播不通畅,生产活动具有盲目性,其种植经营的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加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三是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偏少,且发展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产业辐射面不广。贫困户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其种植的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2.3贫困群体反贫困的内生动力不足

龙胜县的贫困群体反贫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显著。一是贫困村空心化情况较严重。外出务工是当地重要的就业形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村里人口呈现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等特点。二是精神贫困难以跨越。贫困呈现“代际”延续的趋势,部分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强,存在“读书无用论”“等、靠、要”等极端认识误区,不愿放弃扶贫政策所附加的各种资源。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龙胜县贫困村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相对稀少,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一定程度存在,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的规范力量出现弱化趋势。

3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路径探索

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要从政策环境、利益保障措施、贫困群体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方面探索。

3.1完善符合实际的政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最关键的是找准症结和难点,构建体制机制。[11]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必须完善符合实际的政策环境。一是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督促已退出贫困县行列的县(市、区)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坚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标准。二是健全防止返贫预警干预和精准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对出现返贫、致贫风险警报的人口启动干预机制,及时实施临时救助。三是构建多维度的相对贫困识别标准。后脱贫时代对相对贫困的认定应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受教育水平、发展能力、享受的公共服务等作为衡量的指标,助推相对贫困人口稳步进入小康社会。

3.2出台更精准的利益保障措施

后脫贫时代,扶贫更加注重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12]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必须出台更精准的利益保障措施。一是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继续完善干线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通信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二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持续性反贫困创造基本条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赡养责任人的贫困人口予以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13]

3.3激发贫困群体反贫困的内生动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14]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持续性反贫困必须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一是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对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掌握实用致富技能。二是破除“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谨防“福利陷阱”。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灵魂,[15]要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升贫困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

4结论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贫困村的工作重点是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需要内外联动,优化政策环境,保持脱贫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预警干预和精准帮扶机制,确保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李飞龙.救济、开发与预防:当代民族地区反贫困治理的发展演变——以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考察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江红芳.多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考——基于发挥贫困主体脱贫内生动力的视角[J].新疆社科论坛,2016(3).

[3]史志乐,张琦.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绿色减贫新构思和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4]邢成举,李小云,张世勇.转型贫困视角下的深度贫困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为例[J].民族研究,2019(2).

[5]王志章,杨志红. 2020年后民族地区持续性减贫路在何方?——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精准脱贫的现状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6]吕俊彪,龙丽婷.村镇经济与“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的反贫困行动[J].广西民族研究,2020(3).

[7]甘娜.中国西南藏区脱贫后的持续反贫困对策研究——以川滇藏连片贫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9).

[8]龙胜县民政局.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数据[EB/OL].[2021-05-14]..http://www.glls.gov.cn/zjls/lsgk/201907/t20190701_1287746.html.

[9]龙胜各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龙胜年鉴(2019)[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10]莫勇, 赵文初.今非昔比——龙胜县平等村土地整理项目成效喜人[J].南方国土资源, 2010(3):55-56.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辑.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陈志钢.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中国农村经济,2019(1).

[13]陈祖海,柳长毅.扶贫资金投向比较及2020年后政策选择——来自7县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8.

[15]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

[1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2020-02-05].http://www.moa.gov.cn/ztzl/jj2020zyyhwj/2020zyyhwj/202002/t20200205_6336614.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地方立法中的民族特色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2019YJJD0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幸锋(1991—),男,汉族,广西梧州人,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广西地方史、农村问题。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