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1-01-01闻美娟

江西教育C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

闻美娟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语言训练与德育之间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唯一出路。这种德育渗透不应是教师的主动告知,或者机械的灌输,而应依循文本中的情感力量和逻辑联系,积极鼓励学生以体验化的方式在无形之中渗透德育,从而在大道无痕的状态中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一是强化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二是了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三是强化练笔,洞察现象内核;四是强化活动,落实实践操作。

关键词:情感逻辑   德育渗透   强化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统编版教材明确提出语文要素之后,很多教师更是理直气壮地展开机械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文的工具性是其重要特性,但如果缺少必要的人文性,工具性的训练只能走向生硬的泥潭。因此,强化语文课程中语言训练与德育之间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唯一出路。

一、强化朗读,走进人物内心

朗读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训练学生聆听、表达、说话等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都对朗读有严重的误解,认为朗读就是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音,看到的是朗读的表面现象,而朗读的背后其实是学生思维意识运转的重要体现,更是他们对文本理解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的语气与节奏韵律,是检测学生是否触摸到文本内在情感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德育的熏陶。

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文中船长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塑造的重要载体。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无疑是失败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有效的对接。哈尔威船长和奥克勒大副之间的那一段对话,因当时局势的紧张显得非常有节奏,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而且对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更将哈尔威船长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优秀品质融入自身的意识中。如有学生认为:“我觉得从船长的身上能看到一种做大事者独有的气质,他没有因为当时面临的局面而不知所措,而是尽自己所能解决问题,这说明他是一个冷静而负责任的人。”结合诵读,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了人物思想上的闪光点。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结合文本的内容,巧妙地运用朗读的策略,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有效的对话,从而感知人物的内在魅力,为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二、了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古诗文,因为年代比较久远,所以他们的感悟常常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搜索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特点,这样就能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比如,在教学《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甫创作的背景,让大家了解在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作者得知自己能回到故乡,因此创作了这首作品。接着,笔者给学生介绍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如“三吏三别”等,让学生说一说其中分别隐藏的情感有何不同,并说一说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学生提出:“在‘三吏三别’中,作者好像一个悲壮之士,用文字展现了民众的疾苦,作品给人沉郁顿挫的感觉,但《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则和这些作品完全不一样,它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欢愉之情,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狂喜。”再深入分析,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喜悦并非因为自己的安危,而是因为想到国家得以保全,所以心中喜悦。从这首作品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最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又要如何展现出对国家的爱呢?”学生有所感悟:“我觉得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将来建设祖国,这就是体现我们爱国情怀的最好的方法。”结合背景信息,学生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而且爱国之情也得到了激发,取得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信息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怀,并思考自己如果处于相同的境地会如何做。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同时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家国情怀。

三、强化练笔,洞察现象内核

汉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和作者即时的心境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搭建迁移运用的平台。运用随文练笔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蓄积在内心的情感喷发出来,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表达中,将人物所蕴含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中。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讲述了五位壮士为了掩护连队和群众的转移,将敌人引向山峰,然后选择跳崖英勇献身的故事。当学生读到五位壮士最终跳崖之后,内心的情感是丰富而激荡的,这个时候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表达:“你们想对五位壮士说些什么?请将自己所要说的话写下来。”随后,学生在随文练笔中,既表达了对五位壮士的钦佩和赞赏之情,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憎恨。例如,有学生在练笔中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在阅读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我除了感受到敌人的凶残以外,更深刻体会到了爱国志士视死如归的决心。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犹豫,展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渗透并没有停留在機械僵硬的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在感知情感、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四、强化活动,落实实践操作

无论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道德素养的塑造,教师都不应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而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体悟。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笔者相机开展了“祖国河山我来游”的主题实践活动,将教室布置成祖国河山缩略版图,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不同的景点,组织学生自由参观。来到对应的山河景点,就可以聆听学生的介绍,可以参与到答题互动环节中,从而让学生将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运用在介绍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表达中,并用问题激发他们思考:“面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你有哪些切身感受呢?能否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你对祖国的热爱呢?”这样就将文字的表达和爱国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激发了学生内心澎湃的情感,从而起到了德育渗透的作用。

在这样的实践性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在运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实践中,有效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将人文内涵与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让学生在历练过程中,感受到文本的人文内涵,为塑造有思想、有道德、有品位的现代化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建龙,陈薇.义务教育阶段文言经典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4):75-77.

[2]蔡静艳.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1(14):63-65.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德育渗透与核心素养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于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