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算法”,让你走出信息茧房

2021-01-01王敏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林枫陈斌茧房

王敏

“算法不讲武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觉,生活正在被算法控制。个性化推荐几乎成为每一款互联网产品的标配,大数据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人们的“手机生活”。很多人的感受是,在一些a p p 频繁输入兴趣关键词,算法就能逐渐了解甚至摸透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而持续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便会置身于“信息茧房”。一直深处于乐意看到的内容池,视野可能会变得狭窄,所见所闻被a p p 所控制。不过,这届年轻人心里清楚,在当今社会,完全脱离算法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对抗算法”。

困在算法里

22岁的林枫最近因为工作新注册了抖音账号,为了让抖音的算法推荐更多偏向自己工作的内容,他当天晚上就决定“好好调教”一下抖音新账号,持续用抖音搜索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没想到,一“调教”居然“调教”到了天亮,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上班。

林枫原本是想利用算法,以便更高效率地寻找优质内容,没想到最后被“反噬”,很难控制自己刷完一个视频继续上滑的动作。如同抖音是林枫的“时间黑洞”,快手、B站、知乎,于很多年轻人而言也是时间黑洞,一旦打开,就很难停下来,这背后都有算法的“功劳”。

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门槛的降低,普罗大众对于算法这个词并不陌生。

算法推荐能够通过数学变量的运算,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进而降低用户寻找优质内容的时间成本。

但算法进一步优化,演变成一些a p p为了增强用户黏性,以此迁就用户喜好的“工具”,不断猜测和推荐符合其立场和偏好的内容。当人们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就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让我越来越被迫故步自封了,其实也想偶尔跳出舒适区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获取新的信息,却被不停投喂类似的信息。”一位网友表示。

在百度纪录片《二十度》中,李彦宏说道:“现在的算法在试图取悦用户,算法的好坏基本上是按照这个用户花了多长时间来消费内容、他第二天再回来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优化这些东西。”他认为这样不好,会把人搞得非常分裂,容易让人走极端。

身处a p p的世界又难以完全摆脱算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警惕算法推荐的便利性,针对投喂式算法推荐出现了“逆反心理”。一部分人为了摆脱“信息茧房”而开始下意识“对抗算法”,还有人为了保持“神秘感”,不想被大数据、算法抓走自己的行为数据,正在采取行动。

对抗算法,各出奇招

为了对抗个性化推荐而致瘾,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是,有意识地与致瘾app隔绝。

刚大学毕业三年的乔思会每天查看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长,分析自己在每个a p p花的时间,以此警惕自己不要沉迷于娱乐a p p。和乔思主动调控时长不同,一些人的选择是杜绝容易沉迷的a p p,比如,不让容易上瘾的a p p在手机里长期存在,在短暂使用后赶快删除。

同样,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卢锋也没有依赖个人的意志力,而是日常使用两部手机。他的主手机用于日常社交和学习,目的是尽量将工作状态下的自己与致瘾环境隔离,辅助手机则用于刷抖音、今日头条等娱乐向a p p,同时尽量控制每天拿起辅助手机的次数。

林枫之所以注册新抖音号,其实也是想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分开。他的同事基本也是如此,会“训练”出一个针对工作的抖音号,而个人兴趣爱好,则用私人号搜索,不让算法推荐模糊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界限。

而要想走出投喂式算法所造成的信息茧房,有人采用技术工具,比如,寻找R S S服务,利用R S S服务发挥聚合器的作用,将多个订阅源整合在一起,得以快速获得多个网站的内容更新,破除以单一来源为主的信息茧房。

还有一些年轻人将对抗算法的重心放在尽可能少地在互联网上留下用户行为数据上,让算法摸不清楚自己。算法推荐,最重要的是数据,a p p利用用户行为数据不断建模,才能做到通過推荐的内容刺激用户分泌多巴胺。

卢锋使用两个手机,不仅是为了破除“信息茧房”,更关键的是也想要保护个人数据安全,从根源上减少算法对个人数据的捕捉。

卢锋基本上每周都会检查一遍自己手机里a p p的用户权限,主要查看通讯录、位置、语音、图片的授权。“通讯录授权一定是都关闭的,位置只允许地图类a p p使用。另外还有一些a p p因为临时需要开了授权,但会忘了关闭,我每周都会定期检查,及时关掉。”

卢锋认为,如果持续不关注这些a p p的授权,自己未来便会被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进而在互联网世界无处遁形。现在,卢锋会用备用手机号码和临时邮箱注册不常用的a p p,但他依旧拒绝信息读取、照片读取和语音读取,甚至因为不愿意授权,卸载了一些使用感受还不错的app。

“不点赞、不评论、不关注、不登录”,乔思为了不让a p p抓取到过多的个人数据,总结出了“四不”原则。一方面是尽可能少留下信息,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在网上获得的反馈,除了微信之外,拒绝了所有a p p的通知,“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和乔思类似,多位用户表示,对于一些信息浏览类的a p p,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会拒绝注册。

如何看待算法推荐?

在日本二维码聚合支付平台NETSTARS CTO陈斌看来,“算法推荐的恰当使用,其实是科学伦理问题。”利用数据建立模型,很多a p p可能比用户更加“懂”自己的喜好。“在这样的引导下,人几乎可以成为被引导和塑造的商品,一些企业通过推荐算法利用人的漏洞与人性的弱点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陈斌最担心的是,算法推荐越来越广泛与深入的使用,未来可能每个人的标签都是透明公开的,这会让一个用户在被了解的时候缺乏灰度,没有隐私可言。而对于一些app的霸王条款,普通人可能难以察觉,更不要提应该如何“抗议”了。

当然,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查处侵害用户权益的app,责令其下架整改。“科技发展总是先于立法,不可否认,立法层面需要持续加强。”陈斌表示。

同时, 他也提出, 用户面对算法推荐应该摆正心态,要客观独立思考。“在算法推荐的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最重要的是怎么去对待。技术为人类服务, 人类在使用这项服务时,也要保持警惕的状态。”陈斌表示, 网络上已经存在很多“自我保护”的方法,需要用户意识觉醒之后,去主动探索。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 没有算法推荐, 用户可能很难高效找到优质内容,但对于算法推荐过于依赖时,用户又容易陷入“ 信息茧房” 。不过, 现在认识到这个问题还不晚, 不盲目顺应算法, 就是走出“ 算法陷阱”的第一步。

//摘自深燃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网友这么说

@冯靖:卸载非必要的app,特别是娱乐类游戏类,用户权限、自启动,在每次更新后严格检查关闭,安装时去掉多余选项,如兴趣爱好等,避免隐私泄露。这是一个智能时代,更是一个与智能产品斗智斗勇的时代!

@拾方:我就不一样了,我会去淘宝键入野生葫芦娃、下水管、直升机、猪头肉、鲸鱼骨头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关键词……反正,嗯,淘宝给我推的东西永远没有正确过,我也不需要它给我推荐。

@白杨:反算法除了在权限上谨慎授权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克制、辨識,拓展更多学习和消遣的渠道,从经典作品和前人经验总结中提升自己的思辨和审美能力。这样你才能有更多的选择,然后博弈,消化,乃至最后升华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被算法笼罩的时代里掌握更多主动权。

@小桃冰茶:怎么没有算法让我对学习上瘾……

@有疾:最讨厌的就是某音乐a p p根据我喜欢的几首歌一直推荐类似歌曲,就算删除或者听其他类型歌曲,依然会推送之前那一种风格的,不知道本人善变吗?

@江海彬:有一说一,算法在帮我们找工作、学习上的内容时,还是很好的,但是刷娱乐类、打发时间的小视频就很容易让人沉迷。

猜你喜欢

林枫陈斌茧房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OPTIMAL CONTROL OF A POPULATION DYNAMICS MODEL WITH HYSTERESIS*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Holographic Entanglement Entropy: A Topical Review∗
幸福在招手
注定我们要错过一场春雨
情伤“男嘉宾”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ow field in interference area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of axial flow p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