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研究
2020-12-31刘法威张如孟
刘法威,张如孟,郭 珍
(1.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2.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独立性强,可供自由安排的上网时间多,成为利用互联网最多的群体之一,其价值观、人生观易受网络影响。 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以便对其及时引导,对研究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生群体对网络的需求层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对基础需求、知识和信息获取需求、思想表达和互动交流需求、利他行为需求等。 研究生不同需求偏好决定了其网络行为意愿和动机。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框架,以安徽省五所大学研究生为研究样本,以AMOS 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动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为高校引导研究生网络行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研究人类行为动机时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需求,需求是人类行动的内在动力,人的需求可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该理论为研究人的行为动机与行为选择及其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工具。 在当今社会化互联网时代,人们参与网络活动并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社会化功能的多元发展,人类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同现实社会行为类似,根据需求差异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 沈红艳认为大学生网络活动动机主要有娱乐、购物、学习、浏览资讯和新闻等[1]。 蔡剑等人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动机模型认为,自身需求动机、收藏动机(基层需求层次)、名誉声望(尊重需求层次)、利他动机(自我实现层次)及安全需求动机(安全需求层次)是影响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的重要因素,并且社交动机(社会需求层次)对研究生群体信息分享行动有更显著的影响[2]。 李炜认为,随着网络在大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学生个体由于受知识性理性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在网络中表现出有利于他人以及社会的行为[3]。 研究生作为网络使用较密集的群体之一,网络利他行为也普遍存在。 郭慧梅等人认为研究生群体作为网络行为主体之一,其动机呈现多样性特征,包括工具性使用、信息沟通、消遣娱乐等[4]。
鉴于以上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网络生理需求”,是指生活中对网络的基本需求,包括网购、视频、外卖、游戏等;第二层是“网络安全需求”,是指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包括学习、浏览新闻、政治参与等;第三层是“网络社会需求”,是指聊天、信息互换等社会交往型需求;第四层是“网络尊重需求”,包括思想表达、信息共享、互动交流等;第五层是“网络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一种利他行为,包括信息分享、专业知识传播、理性价值观表达等(见图1)。
图1 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下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分析
(二)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分析,假设图1 中的五个层次是研究生网络行为的五种动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该群体的网络行为。
1. 网络生理需求层次: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基础、最首要的动力,是人类个人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网络社会行为的生理需求层次主要归纳为满足人类网络基本需要的功能,比如网购、订外卖、观看视频节目、玩游戏、手机交费等。
2. 网络安全需求层次:人类个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有机体,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保障、资源所有性等。 安全需求层次的网络行为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网络需求,超越现实中的安全需求,也并非是对网络的功能型需求,而是迫于外界压力和现实需要反映出来的网络行为。 就研究生而言,安全需求层次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查阅文献等行为获取知识来保障学习任务的完成;二是出于环境的压力,研究生群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保障自身的信息更替和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比如浏览资讯新闻、网络政治参与等。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对网络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使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越来越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必须通过网络活动才能与时俱进,在信息化社会中才能充分感受到安全感。
3. 网络社交需求层次:社会需求层次是个体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研究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社交需求一般反映在通过使用微信、QQ、邮件等网络社交工具与家人、亲戚、朋友、导师、同学联系,实际展现为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关系网。 研究生群体相较于大学生,有着类似封闭的生活环境,由于研究生更为独立,其对网络社交工具更具依赖性。 他们通过网络完成社交活动,接收传递信息,形成社交互动,这是同时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社交型需求。
4. 网络尊重需求层次:个体在社会中渴望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够被他人认可。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严格来讲,尊重需求层次实际属于自我实现需求的过渡,既包括自我尊重,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而正是自我尊重的实现过程,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 网络社会中尊重需求的表达通常以社交互动平台为依托,以发动态、分享、评论等为手段,表达自我并获得网络人际关系圈的认可。 事实上这是一种有选择性地建立自己形象的网络行为,通过网络展现个体正面形象,从而获得现实中人际关系圈的名声、影响力等。
5. 网络自我实现需求层次: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个人实现理想、抱负、发挥能力到最大程度,是尊重需求最高层次的表达。研究生网络社会自我价值实现的行为表现为信息共享、专业知识传播、理性价值观表达等一系列利他性行为。 研究生群体作为理性的知识群体,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利他行为通常以不求回报为前提,是单纯以利他行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个人思想精神得到满足。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假设模型(见表1)。
表1 潜变量与测量变量对应关系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变量选择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变量数据,问卷设计主要反映被调查者的三部分内容:一是基本信息;二是上网基本情况;三是网络行为动机调查。 前两者的调查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动机,而网络行为动机的直接调查则是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选择的直观反映。 问卷中网络行为动机的调查是依据模型中的5 个需求层次,因此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包括网络生理需求、网络安全需求、网络社会需求、网络尊重需求及网络自我实现需求。 将这5 个动机视为影响研究生网络行为的潜变量,并通过一系列测量变量来具体反映其影响程度。 潜变量与测量变量的具体对应关系详见表1。
(二)数据收集
问卷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安徽省5 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11 份,回收问卷311 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7 份,有效率92.28%。 利用SPSS 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数据显示:在性别方面,女生占69.6%,符合高校研究生女生偏多的情况;在年龄方面,被调查者在21 ~24 岁的占比为62.7%,超过总样本的一半;在年级方面,62.7%是研一,17.7%是研二,19.5%是研三;除此之外,被调查的研究生中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 小时的占比高达68.6%,主要是通过手机在闲散时间上网。
三、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为验证假设模型中影响研究生网络行为的5 个动机与测量变量之间的可靠性,本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 系数)作为验证标准,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Alpha 系数达0.6 以上表明测量变量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测量变量的可靠性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测量变量信度分析
由表2 可知,各个维度的信度α 值均大于0.6,说明各维度的信度值均达到此次研究的标准。 其中网络自我实现层次的信度α 系数为0.821,此维度的观测变量可信度最好;其次是网络社会需求层次和网络尊重需求层次的信度α 系数分别为0.742、0.781;最后是网络生理需求层次和网络安全需求层次的信度α 系数分别为0.677、0.676。 因此,本文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效度分析
通过KMO 值和Bartlett 检验对观测变量模型进行效度分析,检验数据是否具有有效性。 首先分析观测变量数据的KMO 值和Bartlett 值(见表3)。 由表3 可知,本文KMO 度量值为0.838,大于0.8,说明表1 所示的量表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 450.235,自由度为300,p 值为0.000,小于0.001,符合显著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
表3 KMO 和Bartlett 检验
四、网络行为动机路径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路径分析
针对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动机模型研究假设,运用AMOS 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分析,得出路径系数结果(见表4)。
表4 需求动机与网络行为选择的路径系数与p 值
由表4 可知,5 个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网络生理需求、网络安全需求与网络社会需求,网络安全需求、网络社会需求与网络尊重需求,网络社会需求与网络尊重需求,以及网络尊重需求与网络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路径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更倾向于网络安全需求和网络尊重需求,依次是网络生理需求和网络社会需求,而网络自我实现需求最弱。
(二)模型检验
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模型的检验主要是通过拟合系数来表示,由此来判断模型与数据的适配度,本文在模型检验过程中存在误差项,经修正后得到表5 的拟合结果。
表5 修正后的整体拟合度系数
由表5 可知,拟合指标CMIN/DF 等于1.722,小于3,模型的路径与数据的适配度较理想;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值等于0.05,虽然正好等于评判标准0.05,但是在小于0.08 的可接受范围内,也符合拟合度要求;标准拟合指数NFI 等于0.828,范围在0.8~0.9 的可接受范围内;CFI、IFI、TLI 等值均大于0.9,结果适配度良好;综合来看修正后的研究网络行为各动机之间关系的整体适配良好。
五、结论
互联网在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均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其网络活动类型较丰富且不同主体网络需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笔者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研究框架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网络行为动机更倾向于网络安全需求和网络尊重需求,依次是网络生理需求和网络社会需求,而网络自我实现需求最弱。 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生群体对网络的工具性使用与该群体在网络中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无直接关系,这也表明大部分研究生群体使用网络的理由在于网络能让生活和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相较于本科生而言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更具目的性,该群体在校期间主要目的就是做好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其网络行为也应主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 结合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应该突出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等获取的学习行为以及专业知识的分享、价值观念表达等利他行为上,即网络安全需求和网络自我实现需求。 就目前研究来看,研究生的网络动机主要表现在网络安全需求和网络尊重需求两方面,即研究生群体花费大量时间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信息获取的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念表达的行为上,网络生理和社会需求虽也有所表现但并不突出,而网络自我实现需求有待提高。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人都存在不自知的网络使用习惯,而这些习惯所表现的就是网络社会需求、网络生理需求等与日常生活难以分割的需求,正是不自知的习惯性网络行为耗费了研究生群体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对研究生群体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是提升研究生总体网络行为认知意识。 研究生网络行为表现归根结底源于其内在驱动力,即自我的认知。 自我认知意识不足,直接结果就是研究生的网络活动缺乏自律,受不自知网络习惯支配。有研究显示个体在上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自律)越强,则他在网络中所表现出来的聊天、游戏等行为就越少,网络学习、自我价值表达等行为就越多[5]。 对于研究生网络行为认知意识的提升,一方面高校通过社团、校内公益组织等平台举办与加强网络行为自律主题相关的活动,让研究生能够意识到网络行为认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方也应组织正式的宣讲活动,开展网络行为认知教育讲堂,并将网络认知教育纳入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是充分认识研究生网络社会需求。 研究生群体较本科生而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专注于学业,这就导致该群体缺少现实社交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平台就成了社交需求的输出口。 当然,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对研究生群体社会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群体生活中,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学术研究者;另一方面也能减轻研究生的学习压力。 虽然网络社交需求对研究生有积极作用,但“度”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研究生们过分花费时间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不但会挤压学习时间,还会减弱其现实沟通、交流能力。对此,高校可以以学院或者班级为单位通过微信、QQ 提醒研究生做好个人学习规划和任务安排,也可以通过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任务安排,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
三是激发研究生网络自我实现需求。 网络的出现本身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便利,不仅提高人们生活效率,还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 当然,科学合理地使用该工具,也能有效帮助使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网络自我实现需求是分享知识和观点表达的利他行为。 有研究表明,网络利他行为能够有效消除利他者的消极情绪,提高积极情绪[6],并且利他者在分享中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奖励激励着他们不断学习,逐渐形成积极的网络行为认知。 网络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层次的网络行为动机,高校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激发它。 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服务中心,构建学术性信息分享平台;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社会化媒体工具与校内信息分享平台共同形成知识、信息分享生态圈,促进研究生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