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秦皇岛长城旅游开发研究
2020-12-31袁志超程晨阳
袁志超,程晨阳
(河北经贸大学 旅游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最初是以军事作用登上历史舞台,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在以后的历朝历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防御作用。 1961年3 月4 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 年12 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秦皇岛段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东起点,秦皇岛境内长城遗存丰富,保存完好,是我国明长城精华聚集的地段之一,现有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西至青龙城子岭口,全长223.1 公里,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要地。 秦皇岛段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遗存价值,但如今其文化内涵、核心理念尚未被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秦皇岛段长城旅游的优化开发。
中国知网(CNKI)查阅到对秦皇岛段长城的研究始于2001 年,之后便不断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付岗(2002)[1]对秦皇岛市的长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分析研究。 张惠勇等(2013)[2]提出应对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不断升级、改造,使秦皇岛的历史古迹、古建筑焕发生机。 马猛(2017)[3]提出秦皇岛古长城旅游将在科学的指导下,实现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双赢局面。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从遗址价值、文化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策略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的,这样的研究切入点比较传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出时代更新性的发展建议,本文则采用文化空间理论,从秦皇岛段长城这一空间的文化角度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路径,推动秦皇岛段长城得以更加优化、高效的开发。
一、文化空间理论阐述
空间最初只有单纯的地理位置属性,直到20 世纪法国思想大师亨利·列斐伏尔创造性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他在1974 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空间”一词,他认为“空间的概念与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空间联在一起”,这使得空间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4]。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尝试对文化空间进行定义,即“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 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 我国2005 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界定: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空间的含义、特征等内容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博(2007)[5]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活态性,二是传统性,三是整体性。 张晓萍、李鑫(2010)[6]认为文化空间是特定群体周期性地在特定时间于特定场所或地点按照一个特定制度举行的集中体现该群体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信仰、艺术等文化特性的活动。 张位中(2014)[7]认为文化空间是一个既包含物化形式又包含非物化形式的文化遗产概念,非物化的形式表现为周期性的行为、聚会、演示等。 陈桂波(2016)[8]认为文化空间指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周期性出现的、多种相互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 有的学者从文化空间研究学科的多样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乐平、张晓萍(2016)[9]认为文化空间的研究具有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都市研究的多维视角。 覃琮(2018)[10]认为随着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介入,以及各种新空间形式的出现,“文化空间”会呈现出多重概念。 有的学者则从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角度提出了独到性的见解,谈国新、张立龙(2018)[11]将文化空间核心对象及其载体演化过程中的事件细分若干过程,并结合这些对象的状态信息,构建一种面向对象的以事件—过程—状态为主线的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
长城遗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当今旅游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从文化空间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研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薛领、翁瑾(2010)[12]认为旅游地文化空间反映旅游地活态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其研究就应突破传统旅游地理学中“物理性地域空间”和“旅游空间结构”的认识。 侯兵等(2011)[13]提出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区内进行各种不同的经历,在感受多元化与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多元刺激与图景将成为个人或其他人旅游动机以及旅游文化传播的动因,这是文化旅游空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笔者主要借鉴朴松爱(2012)[14]的文化空间理论,即文化空间包括三个维度: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从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这一意义上对文化空间进行研究。 文化空间首先是物质空间,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视性的载体,是景观;社会生活空间指社会各方的参与,包括内力的发展和外力的推动,内力指当地社区的参与,外力指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就精神空间而言,精神、价值理念是文化空间的核心,也是物质遗产得以存在的支撑。 内涵由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要素构成,在外延上,文化空间包括两个圈层:核心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是指各种文化遗产富集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品质较高,具有直观展示性和文化代表性,是文化空间的灵魂所在。 辐射层是核心层的延伸、支持区域,是文化空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二、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维度分析
为更加深入、全面地对秦皇岛段长城的空间、文化情况进行分析,笔者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即文化空间的三个维度入手,对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空间构成进行深度探析,以便为旅游的合理开发提供基础资源分析支撑(见图1)。
图1 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维度
(一)物质空间
秦皇岛段长城的核心物质文化空间是旅游景观,即长城遗址景观,秦皇岛段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经三区二县,即山海关区、海港区、抚宁区、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要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朝代的更迭。 万里长城—山海关、万里长城—九门口、板厂峪窑址群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长城段落全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皇岛境内长城体例比较齐全,特点突出,秦皇岛境内集滨海长城、海上长城、平原长城、高山长城、河道长城等精华于一身,包括万里长城入海口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倒挂长城”三道关、“一片石关”九门口、董家口、板厂峪、义院口、桃林口、冷口、白羊峪等长城资源。 物质空间还包括由旅游景观所产生的旅游商业价值而附加形成的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内容,这类物质空间对秦皇岛段长城活化配套设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见图2)。
图2 秦皇岛段长城示意①
(二)社会空间
秦皇岛段长城的社会空间主体为当地政府、旅游行业、居民,以及外来旅游者。 当地的相关组织和个人组成了社会空间的内部拉力,外来旅游者和旅游经销商则组成了社会空间的外部推力。 秦皇岛段长城的内力社会空间是指当地政府的旅游政策支持、旅游行业协会的条例支持、当地居民的行动支持,这些内容是实现旅游活化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也缺少不了市场推广的外力支持,即旅游企业对长城的形象推广、宣传营销,以及由此产生的游客的旅游活动参与,这些内容将极大地增强秦皇岛段长城旅游的市场生命力。
(三)精神空间
秦皇岛段长城的精神空间可以分为长城遗址文化和长城沿线文化两大类。 长城遗址文化是整个秦皇岛段长城精神空间的核心,秦皇岛段长城前期抵御外侵的军事作用十分显著,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领土范围发生变化,其军事作用开始弱化,经济、文化作用开始突现,成为华北、东北地区的南北方民族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促进了民族融合,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和合”思想,推动了当时我国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历史遗存文化价值。 长城沿线文化则是指由长城遗址所衍生的相关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化、孤竹文化、诗词文化和红色文化(见表1),这部分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增强游客的精神满足感。
表1 秦皇岛段长城沿线文化资源
三、秦皇岛段长城旅游开发路径
基于对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维度的整理分析,其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空间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凝练出最能体现和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和参与主体,然后对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的外延进行资源整理、开发策略研究,对以长城遗址所在的核心区和长城周围的辐射区要有区别、有重点、分层次开发(见图3)。 只有以文化空间的内涵作为文化基础,文化空间的外延打造才更具深度,两者之间的渗透、融合才能推动秦皇岛长城旅游开发的合理运行。
图3 秦皇岛段长城旅游开发路径
(一)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内涵打造
1. 秦皇岛段长城的中心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和合”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使中国人民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与各国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 秦皇岛段长城位于东入海口、华北与东北交界处的独特位置,见证了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民族融合,它的伟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正是中国民族“和合”思想的体现,因此“和合”思想正是秦皇岛段长城的中心理念。
2. 秦皇岛段长城的核心象征。 秦皇岛段长城的核心象征是外界对该地最直接的认知,因此必然要挖掘出最具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内容。 通过对秦皇岛段长城的整体资源分析得出,秦皇岛段长城应打造双核心象征:“长城修建推动者——秦始皇——千古一帝”、“长城知名度推广者——孟姜女——贞洁文化”。 秦始皇对长城的修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秦皇岛这座城市的命名也与秦始皇密不可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我国的影响十分广泛,孟姜女已经和长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升了秦皇岛段长城的知名度,这些都是秦皇岛段长城文化最核心的象征。
3. 秦皇岛段长城的符号系统。 秦皇岛段长城历史遗迹众多,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系统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将其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其整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秦皇岛段长城相关资料的整理,得出“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榆关抗战”“诗词”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具体的符号体现。 为了使这些分散的象征符号更具逻辑性,将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分为两大符号系统,一个是长城遗址资源系列的,如山海关、老龙头、角山长城、三道关;另一个是由长城遗址所产生的相关文化内涵系列,如孟姜女哭长城所代表的贞洁文化、围绕秦皇岛长城所形成的诗词文化“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因长城关隘作用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榆关抗战”。
4. 秦皇岛段长城的活动主体。 秦皇岛段长城的活动主体包括本地各组织、居民和外地旅游者。秦皇岛段长城遗址及沿线区县的居民是当地长城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要成为宣传者、推广者,他们本身就是秦皇岛长城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秦皇岛长城旅游活化,要积极调动当地百姓的主人翁精神,使其致力于建设、维护、发扬长城文化,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在政策方面对秦皇岛长城旅游的活化开发起到保障作用,旅游企业应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旅游开发,当地百姓则应积极参与到景区、餐饮、交通、文创产业等领域中,在弘扬当地文化的同时提升经济收益。 同时,外来旅游者是秦皇岛长城旅游发展的主要外部推动力量,也是旅游活动的服务对象。由此,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旅游者则构成了秦皇岛段长城的活动主体。
(二)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的外延打造
1. 文化空间核心区的营造。 核心区的建设是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方式,这里的生产并非单纯指物质生产,更多所涉及到的是精神生产,给整个文化空间带来精神支撑。 秦皇岛段长城的核心区为长城遗址片区,也正是中心理念与核心象征的具体体现,在营造核心区、推动秦皇岛长城旅游开发时,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秦皇岛长城和中国长城的关系。 为推动秦皇岛长城旅游合理开发,在深入挖掘打造当地长城特色时,还应与中国长城整体形象相联系,使其作为中华民族的遗址、文化代表,激发来自各地游客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入海长城老龙头、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体现了秦皇岛段长城因长城最东端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独特的山海相接的地理资源特色,以及抵御外敌入侵首道屏障的独特军事作用,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 只有不断挖掘其独特性,才能使其在我国多段长城中脱颖而出。 但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秦皇岛段长城还应展现出超越空间、超越民族的属于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文化空间,在这里是指万里长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所体现出的文化。 只有将这两类文化相融合,处理好秦皇岛段长城的地域特色和中国长城特色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提升旅游开发的高度。
(2)核心吸引物与衍生吸引物的关系。 核心吸引物是最先能引起旅游者关注的资源,如“老龙头——万里长城入海口”,体现了以“龙”为代表的中国帝王文化和大海与长城相接的地质文化,这些都构成了极具表现力、吸引眼球的文化空间焦点,对于这类旅游吸引物要加大力度进行开发打造,使其成为秦皇岛长城旅游的名片。 当然,仅有这些核心吸引物不足以满足当今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还要深度挖掘其衍生出的旅游吸引物,如碣石山、秦始皇求仙处、北戴河、长城诗词,以此来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挖掘旅游开发的深度。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秦皇岛段长城遗址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切入口,为长城的开发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丰富产品要素。 如秦皇岛卢龙县的红山长城、梧桐峪城堡、桃林口城堡、水峪城堡,都是非常优质的长城物质文化遗产,围绕此段长城有著名的儒文化先驱——中国孤竹文化,孤竹古国是礼仪之邦,留下了诚廉、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等道德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冀东文明的高度发达。 将长城遗址和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两者进行融合,不仅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从而拓宽秦皇岛长城旅游开发的广度。
2. 文化空间辐射区的延伸。 文化空间辐射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涵盖的范围都更加广泛,对辐射区的打造将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范围,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消费是文化空间的最终体现形式,同时也正是进行旅游开发研究的经济意义所在。 秦皇岛段长城周边各区县属于文化空间的辐射区,这一空间以核心区的资源为依托,文化类型、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增大了旅游者的出游选择,提升了出游体验,同时也为核心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进行辐射区延伸规划时,应从功能划分和推广手段这两方面入手,根据资源特色构造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并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手段进行推广。
(1)功能划分:康养度假区。 秦皇岛段长城的生态环境优越,绿化建设丰富,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比较发达,为其发展康养度假旅游创造了先天条件。 秦皇岛段长城沿线的生命健康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完善,2016 年9 月秦皇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医、药、养、健、游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如此天蓝地绿水秀的城市再加上优质的医疗健康条件,必然会吸引众多的康养度假型游客,因此秦皇岛市要着力打造康养度假旅游区,大力发展长城健身、海滨生态、邮轮游艇等旅游产品,推动传统资源向新兴业态延伸,实现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打造世界一流滨海康养旅游度假区。
研学教育基地。 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越,十分适合研学旅游的发展。 研学旅游蕴含并延续着古人“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又顺应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学习趋势,为当下旅游与教育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秦皇岛段长城要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以历史古镇、红色景区为依托的人文主题场景的研学旅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城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到场地当中,让游客深度参与感受,真正实现体验式教育。 同时,还应将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产品组合深加工,打造教育营地,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在研学与旅游业融合的同时平衡教育和娱乐属性,营造良好的旅游口碑。
文学交流中心。 秦皇岛段长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极具研究价值,因此有必要为这些对文化感兴趣的当地居民、游客建造一个交流的平台。 秦皇岛的人才密度居全省首位,同时设有中国长城研究院,教育基础良好,有利于对长城历史、文化、保护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在文学交流中心对秦皇岛段长城的相关文化研究来进一步弘扬这些文化,引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使其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行列中。 文学交流中心的打造不仅仅是针对省内、国内市场,更具有价值的是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平台,并开发潜在的国际旅游市场。
节庆活动场所。 秦皇岛段长城的开发要抓住节庆旅游这一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市场。 首先,可以借助我国传统节日打造旅游产品,如七夕节推出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的凄美爱情故事情景演出;国庆节在抗战纪念馆、纪念碑推出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宣传活动;5·19中国旅游日打造秦皇岛全域旅游产品,推出“赴长城之约,观山海美景”的活动。 其次,秦皇岛段长城可以借助自身特有的资源打造当地的节庆日,如长城旅游节、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海洋文化节、雪雕艺术节等,打响秦皇岛段长城各类旅游品牌知名度。 最后,通过这些节庆旅游活动的举办带动周边各类旅游资源的发展,实现“长城旅游带动山海旅游”“海滨旅游带文化旅游”等联合推广模式,推动秦皇岛段长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推广手段:提高产品质量。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旅游业中的体现则是旅游生产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舍弃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产品,提供能真正满足游客需求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为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首先要做好秦皇岛段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呈现给游客原汁原味、富有地方特色的长城景观,然后以此为依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性产品,使其深度感受当地文化韵味,同时提供高质量的餐饮、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提升旅游开发的质量。
新媒体营销。 秦皇岛段长城旅游的开发必然要跟上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发布景区的最新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上传秦皇岛长城的景色风光和游客的真实评价,还可以与影视产业进行合作,拍摄秦皇岛长城的纪录片或以秦皇岛长城为背景的影视剧在网络上推广。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秦皇岛长城旅游的知名度,提高旅游开发的效率。
智慧旅游。 当今社会各种高新科技层出不穷,秦皇岛市需要利用好这些技术,推动长城开发的科技化发展。 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目标客源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等信息,以及目标客源人群对长城旅游的热点关注内容,如文化内涵、生态环境、设施配备等,从而有利于研发出更加具有市场导向的旅游产品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旅游营销方案。 还应结合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地空实景漫步、多媒体技术、VR 虚拟技术打造现代化智能博物馆,为游客提供移动导览,实时推送展品信息,介绍展品活动,策划大型实景演出,让游客更加真实地感受当地文化特色,为游客打开历史记忆的大门,拓宽长城旅游开发的途径。
四、小结
本文运用文化空间理论对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空间维度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秦皇岛段长城的资源禀赋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出秦皇岛段长城旅游开发的路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秦皇岛段长城的三大文化空间维度资质优越,物质空间长城遗址的历史遗存价值高、社会空间各主要参与主体的支持强度大、精神空间长城文化及沿线文化的内涵丰富,这些都为秦皇岛段长城的旅游开发创造了支撑条件。
2. 秦皇岛段长城文化空间内涵的打造是旅游开发的重点,只有确定了主体形象、核心理念才能给游客以明确的旅游目的地感知,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旅游欲望,进而发展为旅游行为。 同时只有在内涵得以确定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实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当地带来真实的经济效益。
3. 秦皇岛段长城的旅游开发要以内涵作为基础、以外延作为延伸。 在内涵上要深入挖掘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特色,找准形象定位。 在外延上则要依托秦皇岛段长城的文化内涵和各类旅游资源,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开发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开发长城遗址,从而真正实现旅游合理化开发,形成旅游业和秦皇岛段长城遗址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文中图2 的底图数据来自于www.mca.gov.cn 的全国行政区划信息,其中的长城分布走向为笔者根据李春宇《河北长城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42-113 页文献资料绘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