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020-12-31雷仕泓郭琴
雷仕泓,郭琴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文化主阵地的高等学府到文化较落后的农村基层,全社会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近年来,由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斗争和不良思潮的泛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并不乐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熟记于心并不能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式枯燥的理论讲授和内容空乏、 浮于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改变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课题上需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1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凝练和积累起来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长期以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 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1]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民本观念、 创新思想以及和谐思想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寻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灵活运用各种鲜活、‘接地气’的载体,有助于生动展现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中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5]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教育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之需。
2 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优势
2.1 中华传统文化贴近大学生生活环境,具有亲切感和熟悉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政治、 经济和生活中慢慢积累下来的,其精髓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青年大学生自出生开始便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无时无刻不处于传统文化的情景氛围中——取名的渊源,家风家训,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三字经,千字文,古诗词,戏曲话剧等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仁、义、礼、智、信”“孝为先”“人之初,性本善”等这些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规范根植于大学生内心,深藏于他们的潜意识里。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具有深厚的感情。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激发他们关注的兴趣,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生气和养分,使冷冰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了一丝温情,少了生硬和刻板,更容易走进大学生内心。 “90 后”“00 后”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生硬的理论宣教和教条式的规章制度往往容易使他们排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以更贴近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环境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借力而为,才能使大学生通过鲜活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并从内心真正认可、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2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可具象化特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载体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熟练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并不难,但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般游离于大学生心灵之外,无法打动大学生内心,更无法促进大学生内省。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也蕴含于各种历史产物之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遗址、典故、人物、故事、俗语、文学作品等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共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规范。 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相比,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以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可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素材,都可以经过精心的策划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吸引他们关注,引发他们思考,“润物细无声”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比如,一场以“谭嗣同”为人物原型的校园话剧,呈现出来的就是立体的,栩栩如生的,是可观可感的。 通过这些具象化的载体,大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情感共鸣和感性认知,再由感性认知升华为心理上的认同,并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高校是开展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独有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诸多相融相通点。 高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借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就要发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寻求事半功倍的方式和方法。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是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最高殿堂,承担着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 高等学府拥有顶级的文化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文化研究主力,是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方,在文化发展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文明,接受文化熏陶,时时刻刻处于文化的浸润中,是对文化较为敏感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具有接受文化知识的先天优势,他们不仅乐于接受文化侵染,也具备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毋庸置疑,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找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助推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3.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新知识但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等一些不良的文化思潮企图肆意篡改、 断章取义历史材料,以偏概全贬低民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混淆视听,还有的故步自封一律否定外来文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认知的构建。再加上,近年来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国内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和拓展了传统文化价值观,不仅回答了传统文化有何价值,也阐述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而深刻,为高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指南。 高校要在习近平正确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以顾大局谋长远的眼光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辨别错误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远离错误的社会思潮,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2 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统筹考虑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 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给予制度管控,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制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措施,在教学、师资、科研、管理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证,如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有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有相应的学术研究支持; 其次要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深刻挖掘高校自身的文化因素,利用高校自身的学科、 地域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如校园景观设计,规范师生行为举止,塑造鲜明的班团文化等,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最后,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和感染力,打造系列传统文化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记忆,使他们产生精神共鸣,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品格、道德准则、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处事道理等理论内涵的认同。
3.3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在实处
社会实践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散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宝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充分发掘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大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如大学生下乡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他们会主动地探寻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并积极思考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只有这样,大学生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才更贴近服务对象实际生活,更容易被服务对象理解和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更有效、丰富的途径,使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价值,体验真实的社会现实,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规范自身行为。 “日常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升华思想道德情感,丰富积极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产生的融合,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人民群体,生动、形象,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