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0-12-31温瑞冯雪梅赵金萍纪元张慧双张笑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医学

温瑞,冯雪梅,赵金萍,纪元,张慧双,张笑微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1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1],这强化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这以文件的形式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硬性要求,也为各高校各专业课程进行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医学院校是众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类别,与其他高校一样肩负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培养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纪律法制、传统美德等不同类别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应有之义,医学院校今后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强化这些方面的思政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医学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关系祖国未来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全民健康,关乎健康中国战略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格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院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从业规范、医学生命观、医学伦理学、医学科研精神等。

1 “课程思政”对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现状的挑战

“课程思政”要求,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然而在现实的专业课堂授课实践中,“重技术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存在[3],“课程”和“思政”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二者貌合神离,属“两张皮”现象[4],这与教师、教学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保持原有的思政育人观念,想当然地认为思政教育工作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只需在课堂结尾稍微点拨一下思政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对“课程思政”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思政教育没能很自然地镶嵌在专业课程中; 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堂时间有限,根本没有时间去开展思政教育,这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把握“课程思政”的要求,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没有掌握“课程思政”的方法。 因此,必须强化专业课教师“教书”和“育人”的双职责使命意识,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教学管理要调整考核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是以教务管理的“指挥棒”为中心的,教务管理部门给出的考核标准是教师课堂授课的依据,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 教师个人年度教学成绩考核也是以教务管理部门制定的办法为依据的。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调整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 只有将“课堂思政”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从而收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2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2.1 要深刻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做好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必须要真正掌握“课程思政”的来龙去脉,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第一,课程思政不是单独存在的,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第二,课程思政必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各个环节,成为专业课的一部分,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挖掘思政教育点,借机开展思政教育。第三,“课程思政”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念传递的,即教师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讲授中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将“课程”和“思政”割裂开,不是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讲专业知识、利用另外半节课的时间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流露的,是有亲和力的。

2.2 要深刻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

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思政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专业知识深厚,而且要育人本领强、综合素质强,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丰富文学、史学、法律、思政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多元化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5]。学校层面,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专业课教师经验分享,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育人能力。 学生方面:专业课程是枯燥的,学生感觉是乏味的,要想在课程思政中提高学生兴趣,一是要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吊起学生的胃口,再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思政教育; 二是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例如,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做教学手段,使用情境再现教学法、话剧表演教学法等,以迎合学生胃口,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2.3 要深刻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3 种类型课堂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点是课程建设[6],要重点把握好医学理论课、医学实验课、医学实践课3种类型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运用。 医学理论课要认真梳理每节课中的思政教育要素,找到与思想品德培养相关的连接点及教育资源,包括医学名人事迹、献身医学精神、医学人文关怀、医学热点问题等,通过说教、启发、感染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同频共振[7]。医学实验课要注重在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运用等环节进行价值引领,一方面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学术研究要诚信,实验数据不造假,遵守学术规范,秉承学术道德;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解剖课上面对“大体教师”时,让学生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实验动物时,学会尊重和关爱,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医学实践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不管在见习、实习,还是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中,要重点引导学生遵守临床规范,坚守医疗卫生人员职业规则,懂得规矩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使“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的传统美德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深入骨髓,要培养“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增强人文关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理解沟通能力等。

3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重点培育内容

我国任何一所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思政培育内容都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梦及理想信念教育、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教育,这些属于通识教育。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应突出自己的医疗行业教育特点,重点培育以下内容。

(1)人道主义教育。 医学人道主义,以关心同情患者、治病救人、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以预防疾病、保障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医学人道主义要求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发扬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下漠视生命、无视患者疾苦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对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认识不够的表现,这与求学时期医学人道主义教育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医学专业课程必须强化“医乃仁术”的价值引导,必须大力度、多频次的反复灌输这种理念,使准医护人员时刻心怀同情,将来以仁爱之心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医学院校更应该从学生时代种植“服务”基因、树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这是医学职业的根本宗旨,也应该成为医学生的毕生追求。

(2)从业规范教育。从业规范是对医业行为的规定和要求。 2012年,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对医疗事务中涉及的从业规范、管理规范、医师规范、护士规范、药师规范、医技规范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医疗事务中涉及的各个部门的人员的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有,“以人为本、践行宗旨”“遵纪守法、依法执业”“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优质服务、医患和谐”“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层面、 医疗卫生行业规定层面、 医患沟通和谐相处层面、廉洁自律职业素养层面。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准医务工作者的他们理应在求学阶段熟知从业规范和要求,无论是在医学基础理论课上、医学实验课上,还是医学实践课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都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引导学生熟知这些规范、遵守这些规范。

(3)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人,因此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随着医学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涉及的问题已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很多医学活动开始挑战人们的价值认知底线,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代孕、产前性别选择、安乐死运用等,这些不单纯涉及医学技术,更涉及人类能否接受在人体运用这些技术的价值观念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医学伦理问题。 在医学生的求学阶段,如医学伦理课,或其他的医学理论基础课、医学实践课等,指导教师应该借机会让学生接触和辨析这些技术在人体的应用问题,引导帮助形成正确的医学伦理认识。通过医学伦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冷静看待这些新技术,及早规范科技伦理行为,提前培养医德价值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

(4)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以生命为核心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在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内涵、捍卫生命尊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守护人类健康、防病、治病、保卫生命的专业人才[8],其本身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 但社会上频频曝出医学生轻生、杀人等现象,例如,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这警示我们针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片刻不能松懈,反而要持续加强。生命教育包括健康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有很多机会可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思政教育。医学基础理论课上,讲授生命现象时可强调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以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谋害生命的现象为反面教材。 医学人文课程或医学实践课程中,在讲解医患关系处理的案例时,讲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准医生健康心理的要求,明确健康心理对了解患者心理、 强化医患沟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借此开展心理教育。 在讲授尸体解剖、器官捐献、实验动物处置、安乐死等涉及死亡的专业知识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5)科研精神教育。 科研本不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更需要献身精神。一是要有脚踏实地、辛勤躬耕、 百折不挠的精神。 医学中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经历了太多的医药学家和生物学家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在医学专业课上,应引导学生学习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的精神,在讲解血液循环理论和威廉哈维、 青蒿素和屠呦呦等医学名人事迹时,要引导学生怀有学术精神和责任担当。二是要有诚实守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也应用于人,这就要求医学科研不能造假,必须实事求是,造假终会危害人类自己; 这也要求医学中涉及的剂量等数据必须精益求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都要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医学生必须上好各门课程,打好基础功底,牢固的根基是将来做到精益求精的基础。教师要在医学实验、课题申请、 论文发表等各环节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弘扬学术道德,实事求是搞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医学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的进步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