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探索
2020-12-31李赫男
李赫男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1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融媒体时代导致信息传播的效率快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出现新的变化,由此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的持续转型,以资源通融、宣传互融、 利益共融为核心特征的融媒体快速发展[1],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的源头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开导与价值引导工作难度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借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等载体,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利用融合媒体来创新教学? 笔者结合最新的教学模式就此方面做了大胆地设想,并在实践中进行了些许尝试[2]。
2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路径
2.1 建立交叉多元互联互通的“直通式”链接模式
2.1.1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思政课堂网络互联
直通式链接是指通过建立网络通路,将管理者、教师、学生、课堂直接交叉连接的方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在2017年,曾经组织过全国范围内的大听课、大调研,各个学校的专家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进入课堂,聆听思政课教师授课。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实现对思政课堂的监管,守住价值宣传的主阵地[3]。这一浩大的工作动用了上百位专家,许多专家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舟车劳顿在各思政课堂之间,在2017年完成了对思政课堂的特殊监管。如此监管效果虽好却无法成为常态,但是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思政融合媒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这一功能可以通过开发功能软件轻松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监管常态化的目的。 这种软件可以使各听课组的专家,教育部的领导通过手机一键切入课堂进行听课,轻松完成对思政课堂的全部监管。各位专家平日教学科研任务均比较繁重,但如果能够通过网络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实现对全国思政课堂监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一功能的实现对硬件的要求也不会增加太多,只要教室中安装着摄像头,开发同步手机及电脑APP,并且将这一系统与软件进行连接即可。上至教育部领导、下至地方教育管理者们就可以利用极少的时间实现对全国思政课堂的管理和掌控,并以此理念为指引建立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和思政课堂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互通网络系统[4]。
2.1.2 各个学校的思政课堂网络互联
在各个学校的思政课堂之间建立起网络通路就能够实现思政教学自由、动态、有序、高品质的互联,这种互联可以提供海量的课程资源、 优化的课程结构、 独特的课程产品、 多元化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用。 在融媒体时代任课教师的任务更倾向于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进行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指引。 这种个性化的选择指引是建立在对每位学生学习偏好的大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任课教师在课前进行的是个性化网络备课,这种备课以大量关于学生的数据积累为前提[5]。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手机任意切入某学校的思政课堂,并将授课视频投影至大屏幕供学生们观看,实现主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双屏互动。同样,学生也可通过手机一键切入名校课堂收听名师讲授思政课程,在听课的同时亦可以通过手机的录屏功能,将课程存储并反复回放,对重点知识进行反复学习。 有了这个网络通路,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可不再局限在固定的班级和学校,而是基于互联网自由组构学习时空,这种组构可以由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菜单来导航完成。 亦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组合拼图式的课程菜单,为学生转发各种课程链接,而任课教师只做部分讲解和进行课后指导,同时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答疑。在将优质资源引入主课堂的同时,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因时因地进行教学。 各个学校的课堂互联就可以通过融媒体实现全部思政课堂资源的共享。
2.1.3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网络互联
通过在思政融合媒体平台上建立一个巨大的思政学圈,全国各个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可以直接进行互动交流,每位教师都会在学圈有自己的账户,并且将自己备课的资源进行上传存储,同时可以进行资源互换。 目前全国思政教师所进行的数字化改革各自为政,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此达到改革最大化效果。在疫情期间,思政教师们已经逐渐养成网络参会、网络互动、网络交流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思政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我们需要倡导建立自上而下的个性化教学平台,教师在资源平台可以通过组建互换课程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备课内容,在这种模式下,优秀教师的炼成不再是仅仅靠课堂讲授,而是靠对整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对优秀资源的挖掘整合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保存着该生所有学习活动的足迹和成果。学生之间、教师之间、 学生和教师之间亦可以通过学圈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适时对话、虚拟对话、延时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由于虚拟空间的广延性,一堂思政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学习,有无数教学名师参与指点。力图以这种网络通畅的“直通式”链接模式实现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6]。
3 构建智能化的大数据协同模式
3.1 构建以思政教师教学行为轨迹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体系
在融合媒体体系完善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可以实现数据化,教师日常的备课记录、教学过程、听课人数、课堂讨论、课堂发言、随堂作业、甚至一堂课有多少次掌声、 多少次笑声都可以以数据集的形式储存起来。运用“大数据”特有的数据整合、分析和智能统计、云计算等功能、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客观存在的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各方面的教学特点,实现教学活动和数据的无缝对接,从而形成一份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报告。 这一报告不仅对进行思政数字化教学改革,而且对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完善对思政教师监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从一个侧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情况开展评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唯论文现象比较突出,由于这一价值观的引领,许多教师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研而对于教学确是比较忽视[7]。多方学者一直在探讨职称改革的新模式,中心思想是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改革。 如果能够形成一份教学数据齐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报告,可以翔实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无疑会对职称制度体系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这一报告体系也会对完善思政教师监管起到重要的意义和价值[8]。
3.2 构建以学生行为数据为基础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体系
人的思想和心理必定通过某种行为体现出来,这些大都可以用数据来刻画和表征,从而形成人的思想动态大数据,它们具有大量、动态、多样、丰富、客观等特点,蕴含着鲜活的网络时代特征。现在高校的大学生行为多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如何跨越多个软件之间的壁垒,采集到学生这些行为信息呢?例如: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随时随地留存有痕迹,诸如学习成绩、上网记录、图书借阅、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就餐消费、生活作息等,每天都会生成海量的、多维度的客观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分析其思想动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充分采集到这些行为数据、 并形成构建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报告体系的基础数据,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些考评要素进行拆解融入课程从而有效地表征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考评要素的拆解是非常主要的评价基础,例如,像新闻点读这样的实践课程,系统就是将国家的实事新闻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以群发的形式分发至每位学生的账户,学生需要利用自己闲散的时间将新闻阅读完毕,并发表相应评论,对于这些评论系统就会以关键字的形式进行采集分析,从而得出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对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种信息的采集要尽量避免学生形式化的应对,所以采集的方式尽量插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可以设计许多类似的实践课程,既完成了学生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又对信息进行了采集。 例如,重走长征路这类实践课,需要学生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重新体会过程之艰辛,此过程中会采集到大量学生行为动态、心路历程等信息,从而真实反映学生思想动态。 思政教师负责设计课程模型并设置考评要素,技术人员负责软件的开发,利用种类繁多的课型就可以采集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报告。 这些报告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在这一报告的指引下,可以让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价值观更加透明、更易引导,让学生得到察觉不到的隐性关怀,实现智能化的大数据协同模式。
3.3 构建以学生平日学习表现为基础的学生思政学情报告体系
能够反映大学生思政学情报告体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生学业成绩、 学生社会热点关注聚焦分析、网络舆情监控与动态预测、学生上网行为跟踪分析、学生日常生活状态捕捉与评估等诸多因素。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参与度,在课后作业的认真程度,讨论时所持的观点立场,各个实践课课程中参与时的具体表现,其上传的笔记是否及时等因素亦构成了大学生课堂学情报告的内容。 每种因素均反映一个方面的学情,在学情报告中,考试成绩仅仅是一项指标,他反应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个人课堂参与度,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待学习是否积极,对待思政课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接受,在讨论发帖时的言论,反映的是其是否秉持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学情报告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多种评估的因素,把这些评估的因素进行分解分配到教学任务中去,再通过系统采集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形成。这一报告如果完成对于大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及时预警、就业信息智能匹配推荐、学生社交圈分类及自动识别、学生兴趣潜能发掘发现、经济困难等级判别认定、学生心理状况自动摸排与诊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亟待研究思政融合媒体多业态联动的创新模式,不断探索思政课融合媒体创新的新路径、新方法。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融合媒体建设改变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整合了教学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能动性。但同时,高校还要从理念上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思政课融合媒体这一新兴事物,逐渐摆脱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依赖;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鼓励多个业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挥合理的作用。只有在不变中寻求改变,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融合媒体建设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更具实效性,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