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感疾病传变过程的寒热变化规律探讨

2020-12-31王洁楠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承气汤口疮外感

王洁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00)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写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乎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1],可见中医在治疗外感病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外感疾病的寒热发展变化对于辨证论治是有重要价值的。

1 明晰外感疾病的寒热属性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过程中,对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等证型描述十分清楚,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往往易同时出现寒与热的症状,导致临床应用的不确定。而中医经典古籍对其进行了丰富的阐述。张仲景在《伤寒论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明确了外感疾病的寒与热的鉴别要点,“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然而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根据是否愿意近衣来判断寒热略显局限,清末明初医家曹颖甫所著《曹氏伤寒发微》[2]对此予以阐释。

1.1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伤寒之病,外虽壮热,往往拥被而卧,虽在盛暑,衣必装棉,并欲向火。兼有目珠火热,鼻中燥,唇口疮发者,要以背如冷水浇灌,为病之真相,甚者如卧井水中。但胸腹之间,绝无疾苦,此即病未入里之验,所谓标热本寒也。此时方用麻黄汤原方,当可一汗而愈。惟麻黄剂量,万不可轻,轻则无济……设汗后胃中略干燥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得下便无余事矣。”

文中指出“发热,恶寒欲近火”是作为麻黄汤证的判断指征,但是因为同时出现“目珠火热,鼻中燥,唇口疮发”的表现,较麻黄汤证原有的典型症状有所不同,故需要对其作出分析。曹颖甫认为“无胸腹症状”是判断疾病尚未入里化热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上述描述并没有入里的表现,即“目珠火热,鼻中燥,唇口疮发”是标热的体现,是囊括于麻黄汤风寒表实证病机下的症状。

假设“发热,恶寒欲近火,目珠火热,鼻中燥,唇口疮发”是麻黄汤使用的典型表现,使用后应当诸症消,但是曹颖甫在临床上观察到“设汗后胃中略干燥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以和之,得下便无余事矣”,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可知“胃中略见干燥”是属于胸腹症状的,即提示疾病有入里的变化。分析上述症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麻黄汤中药物过量,同时个体差异的存在,使用时未能恰到好处,过汗伤津导致腑实不通,另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则是对入里化热趋势(“目珠火热、鼻中干燥、唇发口疮”)的进一步补充治疗。

提出这样的想法是源于对这组热象的症状的思考,即应该判断其是真寒下表现于外的假的热象,还是真寒下同时并存的热象。所以若将疾病动态来观察,也就是判断疾病是否有入里化热的变化,而化热与否决定了是否要加用解决热象的药物。这是值得读者反思的关键,对于临床上的应用也是尤为关键的。所以在阅读中医古籍的时候,不能停留在“症状对应方剂”的阶段,应该思考的是不同症状对应病机,其次才是思考不同病机下使用的方剂。

1.2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针对“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曹颖甫进一步解释“若温热之为病,外虽微寒,往往当风而坐,虽在冬令,犹欲去衣,甚至饮水盥凉,尤言畏热。此证,有实热为湿痰所遏,不得外出,而手足厥者;有津液素亏而尺中脉微者,要以渴欲冷饮为病之真相。实热内伏者,宜大承气汤,即厥阴篇厥者当下之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阴亏阳陷者,宜人参加白虎汤,加凉营解渴之品,如麦冬、生地、玉竹、瓜蒌根之类,皆可应效。”

曹颖甫认为“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的判断要点在于是否喜温,同时对于“热在骨髓”分析了4种情况:一是湿痰热闭阻于内,二是津液亏虚而生热,三是阳明腑实,四是阴亏阳陷,这4 种同属于热象,并且均有渴欲冷饮的表现,因为用药是不同的,故需要作出鉴别。而此处曹颖甫并未对外感疾病寒热变化作出明确说明,故可以作为临床工作者留心观察的地方。对表现于外的寒的症状可能是真热下表现于外的假的寒象,也可能是真热下同时并存的寒象,需要动态来看待疾病。

1.3 引 申

《伤寒杂病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表明疾病是变化发展的。综合上文来看,“发热恶寒甚,无胸腹症状”即麻黄汤证,而“目珠火热、鼻中干燥、数发口疮”则需要鉴别是热的性质,从而使用不同的方剂。外感疾病是一个连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初起外寒郁闭,随着发展,热象逐渐出现,鉴别的要点则是原来的寒是否仍存在以及热的性质,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恒动”的特征。

清楚在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鉴别的要点,下一步则是具体去操作,其中试探性治疗是一种动态的诊断性治疗方法。临床中外感疾病中寒热界限有时难以界定,受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辨证时难以完全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因而可以采取某种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用药后的变化情况,并与原病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检验辨证治疗是否得当,以便及时地修正诊断和治法。正如《伤寒杂病论》中第214 条所言:“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 判断外感疾病的变化速度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疗外感疾病的基本思想,“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在外感疾病的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在第一阶段要阻断其发展。随着外感疾病的发展,要及时治疗,有病防变,“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3]。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根据患者的脉象及临床症状表现来判断外感疾病的变化。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动态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经典古籍对疾病的变化与否作出了提示作用,但是对于变化的速度并未作出明确的具体的规范,那么现代医学通过对疾病进行分类,对不同危险程度的疾病指明了预后发展,是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关注的客观事实。同样一组外感疾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是需要鉴别不同疾病的,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甚至某些传染病等,种类繁多,其预后及危险程度也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中医关注刻下病机信息的采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速度迅猛的疾病,现代医学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根据现代医学来判断疾病,及早明确诊断,判断疾病的发展速度,针对病情的变化作出提前部署,在此基础上再把握疾病的病机,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从而完成诊疗[4]。

3 验案举隅

医案一:马某,女,52 岁。2019 年1 月12 日就诊。泡温泉后外感,发热39 ℃,自服退热药无效,后就诊于某院诊断为流行性感冒。刻下:发热,烦躁,恶风寒,无汗,头身紧痛,咽干唇红,舌略红,苔薄白,脉浮紧。给予炙麻黄6 g,桂枝12 g,杏仁12 g,炙甘草8 g。2 剂,水煎服。服药后当晚热退,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身紧痛”,根据《伤寒杂病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判断为伤寒表实证。但是案中同时并见“咽干唇红,烦躁”等热象的表现,寒热的权衡,实属不易。遂予以试探性用药后症状消失,可见其并非热象,乃属外邪闭阻,不得宣散,用麻黄汤辛温透发后,外寒得散,郁闭之气机得舒,症状自消。

医案2:王某,女,30 岁。2019 年1 月26 日就诊。外感风寒,无汗,身体酸软,口干,咽痛,眦痒,无烦躁,舌暗苔黄腻,脉浮滑。给予葛根30 g,炙麻黄4 g,桂枝12 g,杏仁12 g,炙甘草8 g,炒栀子10 g,淡豆豉10 g,生姜3 g,大枣3 g 。3 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消。

按语:本亦因受凉后“恶风寒,无汗,身体酸软”,本属伤寒表实证无疑,与麻黄汤辛温发散即可,但患者同时并见“口干、咽痛、眦痒”等热象明显的表现,此时根据上文所言,判断热象是否存在,故予以试探性用药,取用炒栀子清热除烦,淡豆豉透热外出,葛根解肌升津,服药后“口干、咽痛、眦痒”的症状消失,可判断存在热象。

4 讨 论

医案一与医案二,同属于太阳伤寒表实证,且皆有类似热象的表现,然而是否存在热象,导致了两个案例解决方法出现了差异。在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基础上,未出现热象,仅见其烦躁,即用苦寒之品,将失其宣透之机而致病邪冰伏,则可导致变证峰起;若案中症状属于热象,误用辛温,可变生发狂衄血等津伤有热的表现,两个案例均采用了试探性用药,这样方法虽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却可以作为经验的总结方法之一。伤寒表实证基础上出现“咽干唇红,烦躁”与“口干、咽痛、眦痒”,前者属于闭郁气机,后者属于热象。再进一步思考,可以理解为外寒郁闭,郁而化热的严重程度,医案一郁闭不甚,医案二郁闭严重,是符合外感疾病的变化发展。

外感疾病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有其特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5-6],寒热属性的传变规律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基本寒热变化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临床验证,同时利用好现代医学重视外感疾病变化的速度,从而发挥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优势。

猜你喜欢

承气汤口疮外感
四承气汤思辨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医案浅析*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口疮验方
我长口疮了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产后外感高热辨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