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绍琴“保存津液,调畅气机”治疗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0-12-31马梅青田思胜赵雨薇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赵老苦寒温病

马梅青,田思胜,赵雨薇

(1.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医院,山东 济南250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355)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临床上,其典型特征为热势较盛、传变迅速,并且极易伤津动血,是一类较为常见而又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温病的临床治疗多以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三焦辨证为基准,而具体治疗则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以“保存津液,调畅气机”指导温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赵老是三代御医之后,深得家传,又师从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翟文楼以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1]。通过对赵老温病治疗相关著作进行反复整理、研读之后,对其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1 保存津液

温病的临床治疗首先要重视保存津液。赵老认为,在温热病邪侵入人体的过程中,津液留存可使人体正气充足而能卫外抗邪。同时,由于温病为阳邪,具有易伤津耗气的特点,温病患者又极易损伤阴津。因此,即使在温病卫分证中,此时病程尚浅,却已出现了咽干、舌红、口微渴等伤津表现。若此时妄用汗法,必会加重伤阴,故温病常常会导致阴伤之后遗症,甚至造成阴竭阳脱之危象。清·吴鞠通就有相关论述,如“温病忌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它患”“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不止者必神昏谵语”“温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呼”[2]等论述。所以,温病最忌发汗。清·叶天士在《温热论》则指出“在卫汗之可也”[3],指通过服药达到气机条畅,宣散郁闭而营卫和,全身潮润有汗,邪以外达,病得向愈,并非通过发汗来祛除病邪。此处的“汗之”是目的而非手段。

总之,在温病的基本治疗中,无论是为了祛邪外出,还是为了顾护正气,都应当坚持“保存津液”,津液状态也成了判断疾病急缓进退、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重要指标。“保存津液”当为贯穿温病治疗始终的基本原则。

2 宣畅气机

气机调畅是温病得以转愈的重要条件。赵老认为,温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的过程,保证气机通畅才能顺利祛除病邪。若因病理产物如血瘀、湿聚、痰阻等阻滞导致气机不畅,则更易将病邪羁留体内,使疾病缠绵难愈。一般认为,伤寒多从皮毛感风寒外邪,肌表受其收引而凝滞束表,阳气不得卫外温煦而见恶寒之象,故伤寒的本质是寒邪闭表。而温热病邪自口鼻而入,郁闭于内,肺气不宣,卫阳不能够周达于皮毛,皮毛失其温煦而出现恶风寒之表象,故温病的本质为热郁于内。正如清·杨栗山所言“是虽有表征实无表邪”[4]。因此,能够准确把握温病的本质,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温病的病机为郁热,而郁热的根本在于气机郁滞。因此,温病的治疗大法当是调畅气机。通过展布气机,开其壅滞,透邪外达,不可专用寒凉,更不可病轻药重,采取截断疗法,必致冰伏气机,邪不得透达,反而内攻。需要注意的是,调畅气机不等同于简单地理气、行气,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痰饮、血瘀等都可导致气机郁滞,临床治疗应当以具体辨证为依据,气滞则行气,血瘀当活血,食积以消导,痰湿则涤痰化湿。

3 保存津液,宣畅气机的临床应用

3.1 善用甘寒,慎用苦寒

温病属热邪,故当用寒凉药进行治疗。又因谨守“保存津液”之法,故宜多用甘寒生津之品。若无有形实邪或给予适当配伍,则可不必担心甘寒滋腻之品碍胃助邪,或有碍气机。因此,治疗外感热病初起,当以开郁为主,气机条达,邪气外出即可热退病愈。温病气分证初起,应稍加轻清开宣药物,以调拨气机助邪外出,切不可过用或重用羚羊角、石膏、黄芩、大青叶等寒凉、苦寒清气之品。具体而言,气分证证型甚多,兼证纷纭繁杂,临证应知常达变,随证而治。《温病条辨》言“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认为白虎汤乃注重调畅气机之药,临证应稍加蝉蜕、薄荷之属给邪以出路。但临床上有些医师在治疗热性疾病时,因苦寒之品清热效果卓著,成了常用甚至必用的药物,有过用之嫌疑。苦则燥,寒则收,苦寒之品易致阴伤,更易阻滞气机,导致寒包火郁。所以,在使用苦寒之品时,当慎之又慎,不能简单地因发热而重用,应当明辨感邪深浅和病程阶段,酌情投用,至少应当抓住火热炎上炽盛或湿热证的病机才能使用。

3.2 明辨病证,适时用药

叶天士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温病治疗基本法则。然而由于温病具有传变迅速的特点,有医家提出了“截断疗法”的治疗思路[5],其意义在于直接针对病原,在温病前期即使用中后期的药物。但在使用截断疗法时,仍要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为准绳,当审证用药,不可早用、过用。过用药物轻则药过病所,重则过寒伤正,引邪入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另外,温病病情大多急迫,服药频次亦应当有别于他病,不可拘于每日1 剂,可根据病情每日2 剂或3 剂。

3.3 去除实邪,透热转气

及时去除湿邪、瘀血等病理产物,可使温邪排出体外。赵老常用此法以三五克轻剂即可挽垂危患者于俄顷,故治疗温病时当重视去除病理产物。如治疗温病营分证的“透热转气”之法,“透热转气”顾名思义就是使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然而阻碍营热转透气分的因素有很多,痰阻、湿滞、血瘀、食积等均可见到。因此,“透热转气”之法并不仅仅局限为轻清透热,还应当包括清热化痰、化湿利水、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等治法。因此,在治疗营分证时,随证加入相应的化痰、利湿、活血、消导之品,都属于透热转气,意在调达气机,透邪外出。总之,调畅气机贯穿于营分证始终,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祛邪以助气机条畅,使热邪得以外达。

3.4 适当辛温宣阳

由于温病在治疗过程使用阴药过多,易阻碍气机,或邪伏血分,痰闭心窍,易致昏迷。故应适当使用升阳药物,宣畅气机。赵老善在气分郁火时使用“升降散”,或在湿邪“寒凝”“冰伏”阶段使用桂枝尖、草果等药物[6]。其常强调的“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便是此意。根据《赵邵琴验案精选》[7]中一则医案记载,一病患就诊时症见寒热起伏数日,胸腹白透而不显,神识昏沉,两耳不聪,面色晦暗,脘腹胀满,小便短赤,便溏不爽,舌红苔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赵老用药僵蚕10 g,蝉衣3 g,姜黄6 g,大黄粉(冲)1 g,豆豉6 g,栀子10 g,佩兰(后下)6 g,杏仁10 g,半夏10 g,前胡3 g,蔻仁10 g,水煎服。服用2 剂后,邪透神清,3剂则能食,继续调养后旬日而安。这一医案赵老意在使用升降散调气机升降,宣化湿浊,佩兰芳香化湿,前胡、杏仁开上焦以降肺气,半夏、蔻仁畅中焦以燥湿,栀子豉汤畅三焦以宣郁清热,气化则湿化,湿去则热清。

以上便是赵绍琴老先生“保存津液,调畅气机”学术思想在温病临床中的指导和运用。因此,在温病临床实践中要坚持这一原则,把握治疗时津液和气机运转情况,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证而治,则能够对温病的治疗有更加积极的效果。

猜你喜欢

赵老苦寒温病
中医名言拾粹
棋 生
一棵芦荟
观菊赏鹦有怀
赵 老
勋 章
咏棕树
苦寒吟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