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恐惧症患儿睡眠习惯分析

2020-12-31梁志聪何淑华陈昂

山东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恐惧症恐惧障碍

梁志聪,何淑华,陈昂

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儿童恐惧症的症状是儿童对一般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超过正常的恐惧和焦虑。儿童黑暗恐惧症主要表现是怕黑,不敢一个人独处,白天与晚上情绪相差很大。夜晚独自一人时会产生莫名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症状与疾病严重度密切相关。作为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黑暗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睡眠障碍定义为睡眠量异常或睡眠过程中有异常行为[1]。儿童睡眠障碍可因身体生长发育功能失调而引起。城市2岁以下儿童睡眠障碍总患病率超过20%[2]。青少年时期睡眠障碍更多地与其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和学业负担过重等因素相关。儿童的神经、内分泌发育不够健全,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睡眠。大多数儿童睡眠问题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应该归类为疾病或行为起源导致[3]。目前儿童黑暗恐惧症患儿睡眠情况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黑暗恐惧症患儿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睡眠障碍发生情况,为防治黑暗恐惧症睡眠障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2018年期间在中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确诊为黑暗恐惧症的患儿27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7.45±2.87)岁;均符合神经症的诊断定义,以恐惧为主,对黑暗有强烈恐惧,发作时会有焦虑或自主神经症状,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黑暗行为且为突出症状,知道恐惧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排除焦虑症和分裂症等。另选择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正常儿童3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8.38±3.24)岁。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理论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睡眠习惯分析方法 采用CSHQ调查两组睡眠情况。CSHQ是在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与诊断编码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生理特点研发,适用年龄4~12岁。问卷由父母回顾过去4周里儿童的睡眠状况,以表现典型的1周状况为准填写问卷。问卷包括45个问题(其中33个纳入计分),从就寝习惯、人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和白天嗜睡这8个维度反映儿童常见睡眠问题[4]。得分高提示睡眠问题多。该问卷公认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中文版用于测量我国健康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的性能稳定,可用于我国儿童睡眠调查[5]。研究人员在调查前向儿童家长解释说明调查目的,指导家长认真如实填写,收集问卷时,仔细检查确保填报完整[6]。

2 结果

研究组孩子晚上就寝时间晚于正常体检儿童;研究组、对照组通常一天睡觉时间(周末)分别为(8.89±1.56)(9.39±1.46)h(t=1.293,P=0.203)。

研究组就寝习惯中儿童晚上是否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儿童是否独自在自己床上睡觉、儿童是否在他人床上入睡、儿童入睡时是否需要陪伴、到了就寝时间,儿童是否有如哭闹、拒绝待在床上等不良行为、儿童是否害怕一个人睡觉条目得分分别为1.81±0.68、2.11±0.89、1.56±0.85、2.41±0.75、1.15±0.36、2.37±0.74,对照组分别为1.38±0.61、1.84±0.77、1.59±0.80、1.72±0.89、1.09±0.30、1.72±0.85。研究组睡眠焦虑维度条目儿童入睡时是否需要陪伴、儿童是否害怕在黑暗中睡觉、儿童是否害怕一个人睡觉、儿童不在家睡觉是否会有问题(例如到亲戚家或去旅行)等评分分别为2.41±0.75、2.22±0.85、2.37±0.74、2.04±0.59,对照组分别为1.72±0.89、1.22±0.55、1.72±0.85、1.25±0.48。

研究组白天嗜睡条目儿童早晨可否自己醒来、儿童是否醒来后情绪不佳、儿童早晨是否由他人唤醒、早上是否很难把儿童叫起床、儿童早晨起床后是否需长时间才能清醒、儿童是否看起来疲乏、在过去的一周中,儿童在看电视时是否非常瞌睡或入睡、在过去的一周中,儿童在坐车时是否非常瞌睡或入睡得分分别为1.89±0.75、1.78±0.80、2.37±0.84、1.81±0.83、1.48±0.70、1.56±0.64、1.44±0.64、1.67±0.83,对照组分别为1.77±0.911.37±0.52、1.99±0.84、1.49±0.66、1.27±0.41、1.22±0.37、1.23±0.45、1.38±0.61。

两组就寝习惯中儿童晚上是否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儿童是否独自在自己床上睡觉、儿童是否在他人床上入睡、儿童入睡时是否需要陪伴、到了就寝时间,儿童是否有如哭闹、拒绝待在床上等不良行为、儿童是否害怕一个人睡觉条目得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恐怖情绪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心理。对恐惧的反应,可用语言表达或表现为对恐惧情境的回避,也可表现为生理反应。年幼儿童语言发育水平差,对恐惧的反应常以表情、动作或生理反应为主要症状。但恐惧症是指过分的恐惧,相关事物或情境事实上并没有危险或其危险程度不足以产生恐惧。当这种情绪持续一定时间,并由此而产生回避退缩行为,且任何劝慰解释均不能消除时,则称为恐惧症。恐惧症内容将其分为三大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怖,如怕死、怕出血等,对自然事件的恐怖,如怕黑暗、怕动物等。儿童黑暗恐惧的症状大体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预期焦虑,例如在未关灯前就开始提心吊胆了;第二是恐惧引起的症状,如全身颤抖,瞪起双眼,心跳加快,冷汗淋漓;第三是采取回避行为,希望整夜能开着灯。造成黑暗恐惧症的原因包括在黑暗中听老人讲鬼故事或在黑屋子里被吓唬等情景被反复固化。在儿童睡眠过程中如有各种心理或行为异常,则称为睡眠障碍。有研究提示,其会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以及儿童的神经心理和认知,例如,引起注意缺陷、多动和记忆力下降等。睡眠障碍的因素包括身体、心理因素、基因、环境等,需要采取合理的干预改善儿童睡眠。本研究提示,黑暗恐惧症儿童在就寝习惯、睡眠焦虑、白天嗜睡三个维度与对照组有差异。主要可能原因即在黑暗中或独自睡觉产生焦虑情况,比如,怕鬼或怕坏人对自己造成伤害,或者黑暗中想到死亡,临睡前的恐惧导致植物神经症状(脸色发青、手抖、心跳加快等)。另外,部分患儿在睡眠过程中,会有梦中惊讶、腿乱踢、翻滚或者瘙痒等现象,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研究[7]发现,大部分有焦虑症状的儿童会存在睡眠障碍。对睡眠障碍儿童进行治疗,须先调查其病因,再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除了考虑家庭作业量、睡眠环境(噪声、强光刺激等)、就寝时间、睡前活动(睡前看电影、玩游戏或剧烈运动)等因素外[9,10],还要考虑儿童情绪活动的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起源所致儿童睡眠障碍[8],而儿童恐惧症对睡眠的影响应归属于其中行为起源。

综上所述,黑暗恐惧症患儿常存在睡眠焦虑,就寝时间晚,睡觉时间少,且白天嗜睡。儿童对黑暗的恐惧多发生在4岁左右,大多数患者不经治疗而缓解,也有一部分向慢性发展趋势,拖延病程越长,治疗越不好。可采用系统脱敏治疗,逐步适应。如发生睡眠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针对黑暗恐惧的病因进行干预,探讨儿童的人格和气质状况,缓解焦虑情绪。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消除相关因素,减少精神压力,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睡眠习惯。注意避免父母打鼾、睡前看电视或剧烈活动,关注睡前1h情绪[11]。而对于青少年,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转变其对人对事的态度,纠正心理问题,进而改善睡眠状况,可采用的方式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刺激控制法等[12,13]。

猜你喜欢

恐惧症恐惧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恐惧
我有开学恐惧症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