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析薪,善于分解

2020-12-31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11期

导 语

评判一篇议论文的优劣,主要看它能否以理服人,提高人们的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说,作者论辩问题,必须依照事物原本的道理去剖析是非、辨明曲直,这样才能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使问题迎刃而解;就像劈柴,只有依照树木的自然纹理下斧,才能斧到薪裂,事半功倍。

无敌笔技

高中生练写议论文,要学会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可以说是作者运用思想的手术刀,将中心论点进行切割、分解的产物。如何提炼适当的分论点呢?首先,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合理界定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也是防止犯偷换论点、转移论题等错误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一、概念分析法——想一想“是什么”

这里的“概念”,指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有关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合理分解中心论点。

一般而言,揭示概念的内涵采用下定义的方法。如“绿色生活”这个概念,主要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有“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三个重要内涵;又如“拒绝平庸”,论题关键词为“平庸”,在道德层面上,“平庸”和价值理想有着相对立的含义,所以“拒绝平庸”也就是追求高洁、高尚、神圣,在审美层面上,“拒绝平庸”意味着灵感的追求、才华的飞翔,意味着卓尔不群。

明确概念的外延则可采用分类的方法。如“竞争”这一概念,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出很多种类:“国际竞争”“国内竞争”,“商业竞争”“文化竞争”“军事竞争”,“良性竞争”“恶性竞争”,等等,不同的“竞争”类别可衍生出不同的写作角度;又如“平庸”,说得直白些有两种情形,一是“混”,没有人生的追求,其生活状态是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时光,随波逐流,二是有所事事,却因才智平平,结果总是不妙。

请阅读下面这篇时评:

勇于“不敢”(节选)

缪舒瑾

这种“不敢”,是一种冷静。《论语》上有一段故事,子路有一次问孔子,你倘若要行军打仗,会选择与谁在一起呢?孔子说,那种两手空空去打老虎,没有准备船只就贸然涉水而进的人,我不会和他在一起。孔子赞成的态度是“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个“惧”,强调的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图一时痛快,不盲目“拍板”,不急于求成,而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这种冷静的态度,才能远离浮躁,脚踏实地。

这种“不敢”,是一种远见。司马迁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与蔺相如争功,要当面羞辱他的时候,蔺相如一见到廉颇的影子就躲开,在路上见到廉颇的车队,立刻就从小巷子里绕走。以致随从都觉得他害怕廉颇,觉得丢人,向他辞职。而蔺相如说,我怎么会害怕廉将军呢?那是因为强秦在侧,虎视眈眈,一旦将相失和,则给人可乘之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这番肺腑之言,不仅感动了廉颇,更是启迪后人:心中要有大局、有全局,而且自觉维护大局、全局。

这种“不敢”,是一种自律。古人说得好:“于公勇,于私怯。”所谓“于私怯”,说的也是“不敢”,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律。对待自我,不敢膨胀,不敢张狂,不敢越线,这些“不敢”归结起来,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敢忘本。不论身居何职,不可狂妄自大;不论身在何处,不可言行不一;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本色不变。心中高悬“自律”这把剑,必当俯仰无愧。

(选自《人民日报》)

这篇短论开篇提出“有时候‘不敢’也是一种勇气,而且是一种更富有智慧的勇气”,其立论新颖别致;然后紧扣“智慧”,通过“概念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行文中旁征博引(引证、例证俱佳),对事例的剖析则言简意赅,读来启人心智、令人信服。

文题示例

题目:说“自律”

中心论点:自律既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又是一种锻炼好品质的方法和手段。

分论点:①自律首先表现为自爱,自爱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②自律又表现为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正自身错误。③自律还表现为自控,自控即自我控制,就是对自己进行监督、引导和催促。

运用提示

概念分析,从根本上说是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进行具体化,以达到认知事物、明确事物本质属性的目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自律”通常被解释成“自己约束自己”,意思与“自控”接近;但是,如果进一步审视其内涵,就会认识到“自律”又是以“自爱”为前提、以“自省”为基础的。“自律首先表现为自爱”等判断,正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

二、因果分析法——想一想“为什么”

这里的“因”指分论点,“果”指中心论点;即在明确中心论点(果)之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或者说根源)。例如时文《当下流行“过度病”》,针对“当下社会,好像做什么都要过度”思考个中缘由,自然地得出了两个分论点:①毫无疑问,利益驱动是罪魁祸首;②过度的背后也是因为浮躁。这样的归因剖析入情入理而又入木三分。又如下面这篇时事评论:

中国人为何普遍患上手机依赖症(节选)

朱达志

有门户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人的“手机依赖症”远比其他国家严重。文章援引《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说中国人吃饭时单手玩手机,开会时藏在桌下玩手机,甚至过人行横道和开车时也不放下手机,就连在办公楼挤满人的电梯里,也有人争分夺秒地看手机。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担忧。

关于中国人对手机的热爱,听一位法国朋友讲过这么一个奇葩理由:中国城市地铁里的广告太多了,车厢里的声音也太大——包括过于频繁的广播和音量过高的喧哗声;人们为了分散注意力,只好埋头看手机。他这个奇葩观察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贫乏,包括运动健身、旅行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这些“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跟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差距还很大。

……

再就是我们的旅游观光成本太高,到处都要门票,交通也是个麻烦事,一出门就得不断掏腰包,吃个饭尝个鲜也时刻得担心被宰。难怪有那么多人在新闻后面跟帖说:“没钱,在中国不玩手机玩什么?”“玩手机不要钱,穷啊!”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出门太贵,“行”不起,只好在手机上“坐地日行八万里”;难得出去一趟,也是要靠手机大秀特秀的。

至于参加各种艺术体验、学习阅读活动,更是谈何容易。首先,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场馆,实在太少;农村更是几乎为零。无论是直接参与艺术活动还是观摩体验,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其次,我们的公共图书馆太少,各种培训收费不菲,读书学习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划算”甚至高不可攀的事情。没办法,只好玩手机,或美其名曰用手机学习。

本文从“中国人的‘手机依赖症’远比其他国家严重”谈起,先列举一种“奇葩观察”,进而笔锋一转,明确指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贫乏”,然后顺着“运动健身、旅行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这些‘线下’活动”的思路逐层分析,其说理言之有据,体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文题示例

题目:在“怕”的背后

中心论点:“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畸形的价值取向。

分论点:①“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②“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③“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运用提示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如《在“怕”的背后》一文,作者从个人(自身)、学校(老师)、国家(教育体制)三方面,设置三个分论点逐一论证,说理透彻,思路明晰,是一篇立意深刻、析因全面(主观、客观原因兼顾)的优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