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0-12-31王永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外教学模式体育

王永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公共教育教学部,郑州 450064)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已是必然选择。现有课堂体育教学所蕴含的能量有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内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有必要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打造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的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1]。然而在新型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掌握其精髓,出现了一体化教育中课外体育实效性不强的状况。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体育锻炼项目,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为保障,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保障。以往学生对于固定教学项目的学习十分被动,为此体育学习兴致和积极性大打折扣。而通过课外体育辅助教学,例如兴趣班、俱乐部等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将兴趣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回归完全自主的空间。宽松、和谐、乐助教学环境日益浓厚,在自己有所专长的领域内学习和考核,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运动技能掌握和课后参与程度大大提升[2]。

1.2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有规律和属性,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动下,体育学习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巩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虽然造成体质下降的因素很多,但是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本身的枯燥滞后使学生失去了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一体化教学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认知,与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保持同步,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势必会潜移默化地提升[3]。

1.3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目前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过程中,发现学生多项指标出现不及格的现象,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说明现有体育教学模式亟需改革。反观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进展,虽然尝试了不同的方式、理念和路径,但就效果而言不明显[4]。而有效应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通过搭建互助交流学习平台,可以系统、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促进学生各项身体指标趋向正常标准,尤其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步衔接之后,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内涵会有新的认知和感悟,积极学习科学的锻炼方法,督促自我安排训练时间、次数和强度。

2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与特点

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课外教学形式延伸的辅助作用,即在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有魅力,通过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为实现既定运动技能目标提供保障。此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有助于体质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强化社会适应能力,为日后就业带来保障[5]。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外群体活动辅助,以及课外自主锻炼和不同形式的校外体育活动,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高效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源的基础上,借助运动APP、智能化体育数据对运动训练展开监督或量化评估,既可以为运动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契机,又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理想项目的活动中。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生自觉自愿的意识更强,极大地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有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更好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身心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步提升,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为了确保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进,还需要坚持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相关原则。首先,要保障整体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在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注重多样化的实施延伸,力争差异化学情得到化解。其次,遵循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理念,在大方向和大原则面前,既要做到不容置疑,还要根据实际的特点和锻炼方式,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协调渗透灵活性[6]。最后,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实时参考和学习最新的成果经验,做好实践的调研和创新,全面激发课内外一体化的活力。

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面临的阻力

目前,高校很多体育工作者对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持怀疑态度,具体表现为教学思想观点不够创新,课外投入比重较低,甚至还出现了过于追求表面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模式僵化,核心宗旨内涵无法释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不够多元,脱离了创新理念的先导引领,很多课程建设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课程体系处于严重的失衡,学生反馈“走过场”和“敷衍了事”屡见不鲜,尤其是“互联网+体育”的优势与课内外教学没有形成互动,课程资源构建不够系统化。此外教学模式单一,精品课程不具备一体化风格。新型教学模式受学科本位理念的制约,教学活动实效性不强,为此全面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任重而道远。

3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智能化构建

为了提升教学的操作性与有效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要遵循相关原则,采取和设计多样性的载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一方面,要加大对“互联网+体育教育”布局的研发,依托信息化平台以及网络资源优势,打造智能化混合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校体育学习和训练活动中,根据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自身专项特长,合理安排个人的时间与所处的空间。利用QQ群、快手、微信群等新媒体,做好教学活动的直播、答疑,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发挥专项运动教学的辐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成就感[7]。

3.2 体育社团化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支持,为此要依托各种体育社团,成立不同体育项目俱乐部联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打破传统格局构建体育社团化新机制,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必修和选修项目。利用体育社团化的优势,与课堂教学互补衔接,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提升。例如越野体育项目、篮球社团、拓展训练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社团等都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按照等级划分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转变过去无序性与低效性的教育形态。通过教师在学生全力参与下进行专业指导,或者聘请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实战战术和技术指导,课堂与课外形成有机融合。

3.3 建立分层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建立在目标重构的基础上,从以往考核式的评价模式中走出来。要摒弃技能学习和训练单一化机制,以学生个体差异为标准,根据一体化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建立分层评价体系。合理统筹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质健康测试的关系,既要保障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实现预期的既定效果,避免出现学生“玩中不学”或“玩后无效果”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也在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但是在检测或考核中却出现了不达标的现象。基于该现象,应该按照分层评价体系的精髓,重点考核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认知,而不是专注于技能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同样,如果学生先天素质不错,但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存在抵触或不积极参与的情绪,那么考核分数可以适当降低。

3.4 利用体育APP提升教学效果

智能手机及体育软件应用的普及,为高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体育APP能够发布技术视频,为学生课下预习或复习提供便捷,便于课堂教学迁移到课外;其次,体育APP的宣传效应极大,通过信息发布可以招募社团或俱乐部的活动成员,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感兴趣的体育竞赛和活动,进而积极参与报名;最后,体育APP软件还可以为学生自主训练做好监测和数据统计,尤其是身体指标的变化都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积极调整训练方案。此外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联系,还可以从体育APP的教学评价中体现。利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训练和活动的日期及更新变动,实现课内外融合结构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的目标[8]。

总之,全面深入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改革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此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与特点,构建课内外交融的无限课堂,实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衔接。创新合理化的教学体系,利用智能化体育APP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课内外的联动与耦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由此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课外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小满课外班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