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汉社交指示语翻译策略研究

2020-12-31马生仓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汉语交际内涵

马生仓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固原 756000)

指示语是日常语言交际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联系语言结构和语境的桥梁,存在于任何语言当中[1]。Fillmore 和 Levinson 认为指示词语可以分成五类: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2]。

社交指示语是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对社会地位的词语和语法范畴[3]。它是交际双方根据社交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求恰当准确得体地表达各自的意图。社交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一人称指示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我”,表现形式为谦称;第二类是第二人称指示语,相当于汉语中“你”“您”,表现形式为尊称;第三类是第三人称指示语,相当于汉语中的“他”或“她”,根据交际情景的需要,可以用谦称也可以用尊称[4]。

1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各种语言都有指示语,而且有些指示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英语中社交指示语没有汉语中的指示语多,而且划分比较笼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中社交指示语特别丰富,而且区分细微。汉英社交指示语的本质差别在于东方文化的宗法成分和西方文化的人文成分[5]。

一般来说,英语把社交指示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不同的称谓方式来表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例如,英语里一个叫Tom Mularky的人,可以称其为Sir Tom Mularky、Mr. Mularky、Dr. Mularky、Professor Mularky、Tom,甚至更亲昵地称其为Tommy,从称谓上可以看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关系。另一种指示方式只用于对某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的正式称呼,如President、Governor、Ambassador、Professor等[6]。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特别重视社交礼俗,因此,汉语中的社交指示语丰富,划分细微。而英美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独立性,主张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因而在英语中很少有自谦和自贬的称谓习惯。

中华民族主张“卑己尊人”,在社交场合中国人习惯用尊称称呼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以示尊重,如汉语中的贵姓、大名、贵庚、大作等。而称呼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时要用谦称,以示谦卑,如鄙人、拙作、寒舍等。汉语中的敬语“您”“您们”要比“你”“你们”更加礼貌,社交场合使用敬语更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而英语中没有这种敬语、谦语之说。

在汉语中,经常用职业名称、官职头衔称呼对方,如张会计、王主任、李局长等。而在英语中,职业和头衔一般不用作社交指示语,英语中用作社交指示语的只限于Doctor、Professor以及一些高级政府官员,如总统、部长、州长、市长、大使等。对任何人都可以在姓前冠以Mr.、Ms.、Mrs.、Miss,或以Sir、Madam称呼。

汉语中常常把亲属称谓词用于社会称谓,如用大爷、大娘、叔叔、阿姨等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称呼。另外,汉语中的一些社会称谓词,在英语中也不多见,如同志、师傅、小姐等,若使用不当会引起误解。

2 社交指示语的翻译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语用信息保真是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核心任务。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做到完全的或绝对等值的翻译。异化和归化是常用的翻译方法,要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语用信息,宜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采用归化法更加符合译入语的风俗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

2.1 第一人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

传统语法意义上的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语言中是对等的,它们不涉及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但在英语中找不到与汉语中诸如“鄙人” “在下” “奴才”等谦词完全等值的词。如汉语中为了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常用“鄙人”等谦词,而英语中的“I”是个中性词,没有文化内涵,要把“鄙人”翻译成英语,除非解释,否则很难完全表达其内涵。

在翻译时,可以把这类词语笼统地翻译成“I”或“me”,但这样翻译后,这些词语所蕴含的自谦特征便会荡然无存。为了忠实原义,可以翻译成“my humble self”,但从英语语法和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翻译不符合语言使用规范,从语用学的角度看,造成了语用失误。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的时候,欠额翻译在所难免,其原因不仅是语言差异所致,更是文化差异使然。译者只能顾及译入语的习惯表达,舍弃原作中隐含的文化信息。

2.2 第二人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

语用学中把第二人称社交指示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系式社交指示语,这类指示语主要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如汉语中的“您”“君”等;第二类是称呼式社交指示语,它涉及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如汉语中的“叔叔”“张老”“李局长”等;第三类是关系—称呼式社交指示语,它不仅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也涉及第三者的社会关系,甚至涉及到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这是对前两种社交指示语的混合使用[4]。

对于第一类指示语的翻译,如汉语中的“您”,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现成的等值词。英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you”一种形式,而且不含有敬意。鉴于此,“您”在译成英语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正如何兆熊指出的,在英语中,连最起码的人称代词T/V差别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可供说话人选择的一套称呼”[7]。因此,对于这类敬语词的翻译,翻译者需要转换表达方式,如通过增词、减词、改变表现形式、调整句法结构等手段来弥补词汇空缺,翻译出其基本涵义。

尽管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确实存在部分语义对等的称谓词,但差异性依然存在。如汉语中的“马老师”,若翻译成“Teacher Ma”,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若翻译成“Mr. Ma”,则不忠实原义。对于这类称呼语的翻译,要根据语言情景,灵活处理,切忌直译,造成误解。

对于关系—称呼式指示语的翻译,更要根据语言情景翻译,切忌生搬硬套。如,“大爷,您老人家近来可好?”很显然,这句话里,既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也包含了称呼。语用学把社交指示称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真实称谓,第二类是假借称谓。对于这种假借称谓“大爷”,一般情况下,除了采用变通的翻译方法外,可以不翻译。若把“您老人家”翻译成“you old man”,则是对老人家的极不尊重。出于交际的目的,翻译时,只能舍弃原语中蕴含的向对方表达敬意的文化信息,翻译成“How are you?”即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根据话语语境判断是真实称谓还是假借称谓,才能将指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

2.3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

第三人称指示语是指交际双方以外的人、物、事,包括他们的同事、朋友、亲属,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物。语用学把这类指示语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以第一人称为指示参照点,它具有自谦的内涵,如汉语中“内人”“犬子”“寒舍”等;第二类是以第二人称为指示参照点,具有让对方受益的内涵,如汉语中的“令尊”“令兄”“贵公司”等;第三类是以第三人称为指示参照点,具有让第三方受益的内涵,如汉语中的“马家三少爷”“他姑舅爸”等[4]。

对于这类词语的翻译,如把“寒舍”翻译成“my humble home”,确实在语义层面上忠实了原文,但从可接受性的角度看,读者会认为那是个“简陋的地方”,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和作者的原意。若翻译成“my home”,语用上做到了忠实,却丢失了原文的谦卑内涵。因此,对于这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译者无法在译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语,只能舍弃其内涵,翻译出大意。

同样,像“令尊”这类敬语,表达了交际现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敬这一文化信息,然而,在英语语言里,这种让对方受益的社交指示语并不存在。翻译时,对于原文所蕴含这些文化信息往往不予传达,因此附着在这些指示语上的文化信息只能丢失。

在汉语交际中,常听到这样的问候,“他姑舅爸好着吗?”,权且不讨论“姑舅爸”怎么翻译,为方便讨论,暂译为“uncle”。按照汉语的习惯,“他姑舅爸”的完整语义是“我孩子的姑舅爸”,从语义学上可以翻译为“my children’s uncle”,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翻译就不够准确。因为,在以英语为交际工具的社会里,“uncle”不具备“他姑舅爸”的这种文化功能。

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翻译工作者要既要考虑词语的字面所指、语用所指,又要考虑其文化内涵和文体内涵。在无法保全所有语义的情况下,尽量要保证翻译出它的字面意思和语用功能,传达完整的信息[6]。

3 结 语

综上所述,英语中社交指示语不如汉语中的指示语多,而且划分比较笼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中社交指示语特别丰富,而且区分细微。在英译时,很难保留其中的文化信息。因此,翻译社交指示语不仅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语境因素、交际双方的角色因素,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如果过分强调文化内涵,不仅不能传达完整的信息,还会造成语用失误,引起读者的误解。

造成社交指示语“不可译”的原因在于所译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实践中,应注重语用等值,即“功能对等”,才不致于产生语用失误,使译文和原文具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从读者可接受性和译文的表达习惯出发,以译入语的风格翻译原作。为防止出现语用失误现象,在翻译时,要舍弃某些文化信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4]。在保持文化多样性和译文可读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情景交际
学汉语
活出精致内涵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