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12-31张思承
张 敏,张思承
(1.太原工业学院思政部,太原 030008;2.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项建设也愈加被重视并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修养行为代表着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更能体现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的风气风貌,甚至可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当前,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感恩内涵及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1 感恩的内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1]。而《牛津字典》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2]。笔者认为,感恩是指个体对他人或社会组织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而由此产生感激心理,并且乐于把此种感激心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并转化为真诚回报他人和社会的实践行为的一种状态。
1.2 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2.1 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大学生具有了感恩意识,就会擅于捕捉生活中一切能够激发其感恩意识的事物,进而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品质。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会使大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不会轻易认输,也会使大学生即使面对失败也不悲观失望,具有积极、正确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恩意识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了感恩意识,也就意味着其思想道德修养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也将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自身的发展。
1.2.2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学校多数大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就会形成爱护校园环境和校园公物的氛围。不仅如此,在感恩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也会珍惜学习机会,奋发向上。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珍惜和同学之间相处的情谊,热情助人。如果每个人都感恩并珍惜身边的一切,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会相对较少。如破坏桌椅、浪费水电、在墙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现象会减少,逃学旷课、敷衍了事的学风会改变,打架斗殴、宿舍矛盾等不和谐的场面会少见。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参加学校公益组织及校园公益活动,共同建设和谐稳定、尊师重道、充满团结友爱的校园。
1.2.3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有更强的自立和自律观念、更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意识。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感恩意识,就会营造出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以及感恩自然的一种文化氛围,同时人们就会付诸行动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热爱国家、保护环境。这样的社会,人人热爱生活,人人珍惜生活,处处充满和谐与文明。
2 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目前,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大学生感恩意识仍普遍缺乏。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选取了山西省三所高校的20个二级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85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973份,有效率为98.4%;调查问卷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发放,基本保证了大学生群体涉及面的均衡性。在调查问卷回收之后,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就问卷调查中涉及到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相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之处。
2.1 感恩认识相对不足
对感恩认识的相关调查中,调查问卷设置了“你会想到自己所受过的恩情而经常想着帮助别人么?”问题,37.5%的大学生会偶尔想到,2%的大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当接受别人的帮助时,63%的大学生还是会想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33%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也需要心存感恩,4%的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应感恩他人,缺乏感恩意识;对于感恩意识的重要性,11.5%的大学生并不承认感恩对于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并未正确地认识感恩。
2.2 感恩对象相对局限
针对感恩的对象,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关于“应该感恩的对象”这个问题,7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老师以及朋辈是感恩的对象。可见,大学生关于感恩的对象大多局限于日常接触的父母、良师、同学,缺乏对学校、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界的感恩。今后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育时,需要在大学生感恩对象的范围方面进一步予以关注。
2.3 感恩行动力相对不足
在涉及到大学生感恩的行动表达方式这个问题时,调查数据体现出来的结果不容乐观。在对父母、教师感恩的行动表达方式上,21%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实际行动表达感恩意识,63%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通过行动表达感恩意识,而16%的大学生表示从来都不会将感恩意识付诸行动。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将感恩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缺乏行动力的有力支撑。
3 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探究
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性格塑造以及品行培养的影响最为深远。正如苏联教育家戈别奇亚所说:“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正在成长的一代进行教育的形式之一,它把父母的目的性教育的作用同家庭日常生活的客观影响结合起来,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善良、富有同情心、热爱祖国、尊重各族人民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较,其功效更直接、更潜隐、更深层。个体自一出生就接受来自父母耳濡目染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和行为示范作用,在个体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及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如果家庭教育中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培育,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性格麻木、冷漠。在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过分溺爱导致了很多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可见,家庭教育对感恩意识培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3.2 学校教育的片面化
学校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感恩意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大多只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并没有相应地系统性地组织活动来保证学生感恩意识的行为外化,课堂教育在感恩意识培育方面的效果也欠佳。社会层面关注高校问题更注重的是升学和就业,因此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而这种倾向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高低,就业率高低,而忽视了学生德育培养,对于感恩教育,就更加被边缘化。这意味着学校的感恩教育是不全面的,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3.3 社会环境的负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为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种种现象,使得主导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结果的选择[5]。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畸形的行为和现象,做好事讲奉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靠欺诈、投机取巧得到利益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这些少数的极端现象通过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媒体迅速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也间接给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带来了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社会层面的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在削弱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向大学生输送了错误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4 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路径分析
4.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具有感恩意识的正确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思想与行动,只有拥有正确的感恩意识价值观,才能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之下采取一系列行动,将感恩意识付诸于实践,将感恩进行到底,同时也才能影响周围更多的人激发他们心存感恩的情感,进而构筑感恩社会的良好氛围。为此,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感恩、学会感恩,将感恩的心态转化为实际行动,特别是要以一种尊重和包容的姿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4.2 让感恩教育走进和走出课堂
一方面,感恩教育要走进课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应加强感恩意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意识,如何践行感恩意识,夯实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基础,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行动力的目的;而高校教师更应该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另一方面,感恩教育要走出课堂。高校在课堂中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和提高感恩教育宣传力度的同时,也应该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弥补课堂上感恩教育的不足。感恩教育走出课堂有多种方式,如重视包含感恩教育内容的校园软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宣传板报、校园广播、校园新媒体等媒介加强感恩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外感恩意识教育,与课堂感恩意识教育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进程。
4.3 定期举办感恩意识培育讲座
首先,高校可以定期在各院系举办感恩意识培育讲座,从与课堂不同的角度为大学生阐释感恩,告诉大学生应该怎样去感恩,以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通过定期举行感恩意识培育讲座,向大学生展示感恩的目的和重要性;在讲座中,将感恩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感恩,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恩意识,同时纠正学生关于感恩意识的错误认识。其次,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不同的学者和知名人士从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目标出发,分析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感恩意识。最后,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全面的感恩意识价值观,在每次讲座完成后,亦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让大学生表达他们对感恩意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学生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4.4 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团活动
高校可以在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这些特殊的节日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有关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发放宣传单,也可以号召学生把对母亲、国家等说的话写在纸条上张贴出来;活动开展的范围应以能使大多数同学参与进来为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感恩是有一定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学生对感恩的对象认识不全面,而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恩意识和情感,却不知道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起到弥补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作用。不同的节日感恩不同的对象,大学生除了感恩父母,还应感恩为我们和平生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先烈们,感恩为我们守护家园的军人,更重要的是应当感恩为我们生活提供保障的党和国家,也不要忘记感恩慷慨给予我们资源馈赠的大自然。我们需要感恩的对象有很多,因为我们得以生活和生存在这个社会,是大自然的恩惠,是社会生活的赐予,也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恩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所以通过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感恩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这种方式也更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将感恩这一情感表达出来,进而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外化的行动力。
总之,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复合和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是感恩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家庭、社会各个层面都应当竭力承担起相应的感恩教育责任和义务,构建起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育人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进程,培养出更多具有感恩意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