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2020-12-31赵柳
赵 柳
(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南充 637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三观”还在形成阶段,面对信息的爆炸,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备受挑战。红色文化资源是由英雄先烈、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完整性好、现实感强、感染力强,是当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库。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前辈创业维艰,取得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效。
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1.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丰硕
1.1.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载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通过日常化、规范化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同时,高校以建党、国庆、一二·九、五四等纪念日为抓手,组织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在身体力行间培育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1]。
1.1.2 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意识更加主动和理性 新一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缺乏对国家兴亡的切身体会。但通过调查分析,在近几年数次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内,积极正面的爱国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并可以自觉主动向一些刻意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进行抵制,基本能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1.1.3 教师队伍更加专业 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逐渐壮大。以多种培养方式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使得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能动的引路人角色。
1.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 目前高校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中也包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但有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成体系,课程教学缺少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时,有的基本以“灌输”模式为主,教育教学止步于理论讲解,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缺乏更深层次的爱国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内容乏味,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2]。
1.2.2 大学生爱国意识模糊 大学生对爱国有一定的认识,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扩大,市场经济发展越发资本化,社会上弥漫着拜金主义的思潮。大学生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的阶段,精神毅力薄弱,思想观念更易受到外界侵扰,因此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对所学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不深,爱国主义观念模糊,思想“缺钙”等多种问题,一些大学生向往着出国留学镀金,还有一些大学生热衷于韩剧、美剧,由此迷恋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3 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除了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开始与一些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合作,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但如何让他们发挥作用,实现真正融合,却依然存在问题。比如对红色文化遗迹内涵发掘不充分,没有鲜明地体现爱国主义主题,学生参观后未能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学校到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教育活动,走马观花,没有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一些红色文化遗址位置偏远,区位优势弱,有的学校与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仅仅流于形式,挂牌后并没有经常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路径
2.1 利用新媒体平台,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新媒体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的专业网络传播平台,牢牢占领网络宣传舆论空间的制高点。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扩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生态,建立多维度、广角化、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和对话空间[3]。
2.1.1 开发特色栏目 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历史博物馆、伟人爱国事迹、革命战争故事等,开发一批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色网络栏目,既可以推送精品文章,也可以制作微电影、小视频,还可以推出博物馆的线上展览。
2.1.2 转变文本形式 以前一说到思想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等,都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想让信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其内容形式也必然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可以结合红色名人故事、革命战争事迹等,以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传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推文,让大学生看得进去,学得明白。
2.1.3 强化平台建设 构建专业化的网络媒体平台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战斗堡垒。虽然高校可以利用官网、官方账号等发布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零散的内容并不能实现高效传播。可以建设专门的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网站、小程序、公众号等,宣传推介结合了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平台不仅可以包含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文章、音视频,还可以为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提供服务,比如免费提供当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讯息、线路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
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再是自导自演、被动的、乏味的,在新的网络阵地以丰富的形式,形成以互联网与大学生互动的新局面。
2.2 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2.2.1 研学旅行结合开发创新模式 高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推出具有特色和亮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旅行计划。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的课外实践活动,更不是外出郊游。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制定出包含有主题、目标、形式、内容、成果的研学旅课程方案,做到在游中学、学中做,强化实地体验和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报告,形成最终成果。让大学生真正亲身体验红色革命遗迹,互动交流爱国情感,逐渐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形成理性思维,让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4]。
2.2.2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绝不仅是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它应是与课堂教学一样的规范化教学模式。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确立校、院党委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第一责任人,辅导员、团委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其次要规范实施。制定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实践课程为检验的完整教学体系,建立规范的课程学习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同时,确立学校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单位的合作关系,向高校提供场地、教学素材,定期专门向高校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最后要建立制度化的考评模式。对党委、院、团单位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考评,包括学习组织、任务完成情况、研学报告情况,对单位和学生进行打分,建立完善规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制度。
2.2.3 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活动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学生活动,扩展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形式增添活动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首先,高校应掌握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价值、地理位置、文化内涵等,打造出有特色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活动品牌,创新活动内容。如红色主题剪纸艺术展、红色文化摄影展、红色旅游策划比赛、红色革命数字化场景设计大赛,这些活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红色主题活动,它们更接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专业学习、接近学生就业发展,通过这些活动,既让他们了解了红色文化,又培养了专业技能,还具有社会实践价值,可以有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作用。
2.3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
抓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将爱国主义的基因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
2.3.1 设立专门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但并没有单独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设立专门课程。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比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中,引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充实课程内容,也可以增设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选修课。
2.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保障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主客体双方缺一不可,培养真懂、真情的思政教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培养好教师队伍,要紧密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定期红色爱国主义培训制度,把培训搬到实地,让教师在培训中真听、真看、真情,在现场感受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教学质量,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2.3.3 多层次开展爱国主义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拓展创新,建立线上线下双课堂,实行教师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双模式,融合了课堂教学、现场研讨、网上互动、即时反馈等教学方式。在线下,教师授课之外,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比如红色经典研学讨论会、红色经典诵读会等,让课堂不再单一。在线上,建立学校、红色基地结合的网络布局,共享教育资源,为主题教学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课堂,巧妙地将爱国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融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5]。
3 结 语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源,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和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有利于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红色革命事迹,感悟革命先辈家国天下、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