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策略研究
2020-12-31纪曼
纪 曼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淮北 235000)
普惠金融最早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中出现,之后各国都在努力探求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普惠金融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2006年引入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并于2013年将其纳入党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的号召,自此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也正式被提上日程[1]。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发展普惠金融,同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做出战略上的部署安排,这意味着我国的普惠金融进入战略布局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广和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普惠金融在我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是指为社会各种阶层的群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形式。目前,普惠金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各国学者对普惠金融具体定义的看法和侧重点不一[2]。通常来说,广义上的普惠金融是指为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狭义上的普惠金融特指针对传统金融体系不能涵盖到的小微型企业、农村人口以及一些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金融帮助。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以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为核心理念和追求目标,特别是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弱势群体。为更好地服务这些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普惠金融涵盖了从储蓄到支付、理财再到保险等各方面的金融服务。
1 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1.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自“普惠金融”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一直从各方面大力推进,从农村金融网点的全面铺设到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从国家金融优惠税率的相继出台到小额信贷行业的蓬勃发展,党和政府从现实出发,不断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
1.2 普惠金融的落地实施
1.2.1 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增加 根据《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末,我国人均拥有银行账户7.6个,人均持有银行卡5.7张,人均拥有ATM机和POS机的数量较2014年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且在发展中国家居于优势地位。这表明金融服务在百姓的生活中更加便利,便利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物理可得性,这一数据为普惠金融的推广提供了支撑[3]。
1.2.2 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 相关部门经常提到的金融服务覆盖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攻克这最后一公里是普惠金融的任务,因此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尤为重要。《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表明,到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的基础金融覆盖率达99.20%,保险服务的覆盖率和取款服务点都已经实现大幅上涨,一些地方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服务。有些地区在设立金融网点之外,还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以不同形式的代理服务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面[4]。
1.2.3 数字化普惠金融逐渐兴起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带动金融改革创新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趋势,数字化普惠金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普及和使用,让人们深切体会到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此外,信息技术还给交易提供了数字证据,使数字化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逐步被认识并开始得到部分支持。
2 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趋利的性质,其推广应用让现代金融的便利不再是小部分人的福利。普惠金融除了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降低成本外,还有政府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上提供相应支持,引入更多的产业入驻农村激活当地经济,给农民带去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5]。同时,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户提供适合农户自身且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经济难题。
2.2 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有数据显示,农村地区至少有60%的人口有借贷行为,这表明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借贷需求,但由于在传统金融视角下,农户缺少合格的担保凭证,因而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忽视或者拒绝。在这样一种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农民本身金融意识淡薄的情况下,一些农户或企业会走向不正规的民间借贷,不仅使自己承受巨大债务压力,也会给双方带来巨大风险。
普惠金融的普及和推广,降低了农村人口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不仅可以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也会使他们对金融服务有更深刻的了解。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农村地区人口可以接触到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理念,逐步增强自己的金融意识。不仅仅使传统的借贷服务可以得到满足,农户还可以在储蓄、支付、理财和保险等各方面参与金融服务,增强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和风险防范能力。
2.3 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服务逐利性的特征使得金融服务市场主要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人群主要是优质高端客户,而经济水平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是金融体系的“低洼区”,一些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自然人客户更是容易受到忽视[6]。普惠金融的到来填补了农村地区针对收入水平不高人群以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空缺,使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得到进一步延伸,同时更加完善和提升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体系的完善又会带来一系列正向推动。
同时,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会使更多企业看到农村的发展前景而入驻农村,促进农村地区人口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7]。
2.4 助力精准扶贫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和号召下,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是推动我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农村产业不完善、农民收入微薄等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的进度。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刚好是这些有潜力却有经济难处的群体。农村地区通过大力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补齐了金融支撑的短板,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开发的进度,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和帮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好助力精准扶贫,助力我国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
2.5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政府针对我国“三农”问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一环,是改善我国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广覆盖、多层次、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农村地区开展更多的金融交易活动,成为激活农村地区经济的内生动力[8]。在普惠金融的支持下,农产品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正向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金融服务硬性条件差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和支持下,普惠金融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有了一些发展,但是普惠金融广泛深入地推广仅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其仍然深受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硬性条件的制约。
3.1.1 金融网点密度小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如今的金融网点大多设置在乡镇上,对于很多农户来说,本身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制约就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城市元素,再加之金融网点稀疏,这些农户就更难接触到现代的金融服务来解决自身的难题。同时,由于金融网点密度太小,很容易造成排长队的现象,进而影响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降低了农村人口的金融服务体验好感度。
3.1.2 金融机构形式和产品单一 在优惠政策的驱动下,确有部分金融机构入驻农村,但大多数是农村发展银行这类的金融机构,不仅机构形式过于单一化,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存在单一局限性。由于农户信贷能力、知识水平有限,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动力,长期提供过于单一化的金融产品,并且也没有根据人口的差异性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这导致了农户因没有满足消费需求而减少使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因缺乏市场而呈现缩减趋势的恶性循环,供求矛盾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3 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不健全 普惠性金融有较强的政策性,与传统金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诉求相违背。正是由于利益有限,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费用较为紧张,一些硬件设备也不能及时更新换代,柜面承载能力有限的同时机械设备又较为落后,这些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普惠金融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金融服务人员水平有限
一方面城市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不可忽视的优势,更多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愿意选择大城市的金融机构,而不愿长期扎根在农村,这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服务人员金融知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人员缺失等现象;另一方面,逐利性是人的本性,而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较城市的传统金融而言收益更小,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因此越来越多的金融人才往大城市发展,以谋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质量[9]。这样不仅降低了仍在农村地区金融人员的积极性,更严重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 金融企业经营成本过大
根据市场现状,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利率普遍高于城市地区,可即使如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却远不如城市地区。这是因为在农村所产生的贷款大多是小额的、分散的,无论是在人力成本上还是物力成本上都有所上升,并且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群体中贫困农户或微小型企业主居多,再加之普惠金融本身带有金融帮扶的色彩,所能产生的利润自然就减少了很多。如此大的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了县域金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使普惠金融无法获得良性循环。
3.4 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完善
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的高度数字化发展,农村地区的信用更多的是口碑式信用,缺乏相应的数字化信用证明,因此金融机构无法系统地对金融服务对象展开信用评定,尚不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风险等级。
另外,农户由于缺乏金融风险意识,是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等金融乱象的重灾区,当普惠金融真正走进农村时,农民自身却产生了抵触和不信任感。由此可见,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双方互相不敢靠近,给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推广和应用增添了压力。
3.5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较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指出,目前普惠金融推广的最大难点在于普惠金融最想要去覆盖的人群,即农村居民本身的金融素养较弱[10]。虽然近些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农村地区手机覆盖率已经有所上升,但人们利用手机等互联网工具进行金融交易仍然很少,农户无论在金融知识上还是知识接受能力上都比不上高学历人群,对保险、投资、贷款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微,这自然就增加了普惠金融推广的难度。
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是普惠金融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难攻克的一环。农户在财富水平上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对手中仅有的财富固然是握在手中更有安全感,面对突如其来的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农户会感到神秘和不知所措,他们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冒险也不愿意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金融方法来解决自身的难题。于是,就是这种不敢、不愿隔断了农户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联系。
4 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策略建议
4.1 改善金融服务硬件条件
4.1.1 政府加强政策上的支持 普惠金融如何打通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最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在本身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若当地政府不积极给予帮助,会在某种程度上打击金融机构以及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除了国家相应政策扶持外,当地政府应将普惠金融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企业的投资,鼓励其他企业或金融机构参与到普惠金融中来,为普惠金融的推广带来活力。如贵州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与贵阳银行联合推出的“烟草e贷”,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便捷渠道,是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一次成功实践。
除去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吸引大学生或专业的金融人员来农村就业,对这些高素质人才提供奖励基金,在保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福利,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专业化发展和创新进程,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正向发展。
4.1.2 国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前期投入 在前期,农村地区对普惠金融的排斥性较大,同时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推广难度有所增加。此时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预算。一方面,增加对金融机构所需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村金融机构置办和更换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地区增设网点,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的同时缩小其覆盖密度,争取实现不出村就能完成储蓄、转账、支付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率,完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机构的种类,完善农村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类型,为农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现代金融服务[11]。
4.2 提高金融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除通过奖励政策吸引高素质金融人才就业外,对农村现有金融服务人员进行激励约束机制和系统性培训至关重要。面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人员水平不高的现状,需要施行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汲取金融知识,对金融服务更加投入。另外,相关机构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培训,包括专业金融知识、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相关资质的考试,提高金融人员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技术水平。
4.3 通过现代技术降低经营成本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农村普惠金融经营成本降低提供了新的方向。新时代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推广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弥补偏远地区金融网点不足的缺憾,通过互联网覆盖,实现数字金融的又一次更新,帮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转账、支付、贷款等操作。数字金融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能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帮助农户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4.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在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金融依托之后,下一步就是着力打造合理的农村信用体系。首先要尽可能利用一切现代技术手段录入农村居民的信用记录,将信用数据化,使农户的信用不再是口碑,而是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其次是构建完善的信保体系,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让政府带头出资,打消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忧虑,最大程度上降低信贷的风险[12]。对于贫困人民,政府还可与金融机构联手打造无抵押贷款,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的难处,缓解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压力。
4.5 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4.5.1 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教育系统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于2003年就颁布了《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为金融扫盲立法,建立起一整套金融教育体系。基于目前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较弱的现状,将培养金融知识纳入教育系统,从小开始建立学生的金融思维体系是“根”上的举措,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地区居民之后的整体金融素质水平,还能对家庭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教育部可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内,相关机构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知识问答或知识课堂,实现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整个农村地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普遍提高,为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开辟道路。
4.5.2 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集中性的金融知识讲座很难开展,需要将这一教育任务下发至每个村委会,开展进村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村内宣传、会议和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精确将这些金融知识精准传达给农户。并且,偶尔的宣传教育并不能全面普及金融知识,也不足以引起农户的重视,因此这种教育活动要长期进行。
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是居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开展专业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很难被这些居民消化吸收,此时就需要相关机构进行信息采集,了解农户的经济困难点和对普惠金融的排斥点,针对农村地区不同层次和年龄的人群以及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要将专业的金融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术,以农民的生活为切入点,活泼生动地进行金融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户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感。
5 结 论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和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下,普惠金融已经开始逐步向农村地区迈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仍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阻碍。要想更快更好地在农村地区推广普惠金融,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更需要的是广大中国居民和企业的配合,从国家到个人都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各方各司其职、齐心配合才能将政策落实到实处,让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受益,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