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2020-12-31贾其余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腓骨住院切口

叶 猛,张 保,曹 溢,董 俊,项 辉,贾其余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目前跟骨骨折大多采用L形切口,能够充分显露、有效复位、牢固固定骨折块,但术后容易出现切口血肿、皮肤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跟骨骨髓炎。近年来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2016年6月~2018年9月,我科采用跗骨窦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68例SandersⅡ、Ⅲ型闭合跟骨骨折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切口的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纳入标准:① 年龄18~70岁;②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③ 新鲜骨折。排除标准:① 不能独立完成评估问卷;② 随访时间<6个月;③ 妊娠;④ 手术部位存在软组织感染;⑤ 伴发同侧足、踝部骨折;⑥ 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本研究纳入68例(68足),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① A组:采用跗骨窦切口,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5~68(46.3±7.9)岁;高处坠落伤24例,交通事故伤5例,其他伤3例;Sanders分型:Ⅱ型15例,Ⅲ型17例。② B组:采用L形切口,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23~70(42.8±10.3)岁;高处坠落伤26例,交通事故伤6例,其他伤4例;Sanders 分型:Ⅱ型17例,Ⅲ型19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患者住院后完成术前常规血液检测,摄跟骨侧、轴位X线片,行跟骨CT三维重建检查。抬高患肢,冰敷48 h,静脉滴注甘露醇、七叶皂苷钠行消肿治疗。待足跟外侧皮肤出现皱纹征后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A组3~7 d、B组5~14 d。

1.3 手术方法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侧卧位,常规使用充气止血带止血。① A组:在腓骨尖下约1 cm处向第4跖骨基底部做一横切口,切口不超过腓骨后缘,暴露腓骨长、短肌腱并保护牵开,腓肠神经走行于腓骨长、短肌腱后下缘,术中注意保护。清理跗骨窦,手术刀紧贴跟骨锐性分离跟骨外侧软组织,充分显露距下关节面、Gissane角。跟骨结节处钻入斯氏针,并向后下方牵引,复位跟骨长度和高度,复位跟骨内侧壁并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膜剥离子向上顶起距下关节面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撬拨满意后钻入克氏针固定,挤压外侧壁复位跟骨宽度。② B组:于腓骨尖向上方3~5 cm处,经跟腱与腓骨后缘中点切开,向下转角至外侧与跖侧皮肤的交界处,向前直至第4、5跖骨基底之间。切口直达跟骨外侧骨面,全层锐性分离并掀起皮瓣,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充分显露距下关节面、Gissane角、跟骨体及后结节,利用克氏针牵引、骨膜剥离子撬顶,复位跟骨的长度、高度,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挤压跟骨外侧壁,复位跟骨宽度。两组C臂机透视见跟骨复位良好后,选择尺寸适当的跟骨锁定钢板,跟骨前部、后结节拧入松质骨螺钉将钢板与跟骨外侧壁紧贴,后距下关节面处拧入锁定螺钉固定,必要时拧入载距突螺钉。常规不植骨,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冲洗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继续抬高患肢,冰敷48 h;静脉滴注甘露醇、七叶皂苷钠行消肿治疗。术后使用1次抗生素预防感染。48 h内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足趾屈伸及踝泵功能锻炼,术后2周开始踝关节划圈运动锻炼距下关节。术后14 d拆除缝线。术后2周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术后10~12周摄X线片复查确认骨折线消失后开始逐步负重行走,负重从20 kg开始,每周递增5 kg直至完全负重。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Böhler角,Gissane角。② 切口并发症情况(血肿、皮肤坏死、裂开、感染等)。③ 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

2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1.4±3.3)个月。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术中出血量:A组为 20~100(62.5±20.45) ml,B组为50~170( 100.75±2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为40~110(69.25±7.48) min,B组为50~120(72.08±8.64)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A组为5~17( 7.59±1.27) d,B组为7~24(12.58±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Böhler角、Gissane角比较① 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Böhler角:A组分别为10°~30°(12.75°±4.81°)、26°~41°(32.43°±4.72°)、26°~39°(31.37°±4.48°);B组分别为9°~32°(13.16°±5.76°)、27°~40°(31.85°±3.98 °)、26°~38°(30.79°±3.57°);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Gissane角:A组分别为69°~108°(98.53°±7.64°)、105°~142°(123.16°±8.50°)、102°~139°(121.94°±7.25°);B组分别为70°~106°(99.27°±8.93°)、103°~143°(126.32°±7.09°)、101°~140°(123.21°±6.47°);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疗效比较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A组分别为0~4(1.56±0.87)分、67~95(85.68±8.05)分;B组分别为0~5(1.93±1.34)分、68~94(83.21±9.9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出现切口血肿1例,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1%;B组出现切口血肿2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皮肤坏死1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3.9%;切口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4。

3 讨论

3.1 跗骨窦切口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优点:① 能避免损伤跟骨外侧血管,保护软组织血供,能尽早行手术治疗,缩短住院时间。② 微创切口,创伤小,可降低切口血肿、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③ 能清楚地暴露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面,复位关节面的平整,保证固定的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A组均少(短)于B组。缺点:① 不能完全显露跟骨体,难以复位及维持跟骨体压缩骨折块,提高了术中纠正跟骨宽度、高度的技术要求。② 难以显露内侧壁和内侧关节面,复位和固定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极为困难。③ 经该切口分离显露时,有腓肠神经和腓骨肌腱损伤风险。④ 对撬拨复位技术有一定要求,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注意事项:① 术前要根据CT上骨折线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术前规划。② 手术应在伤后3~7 d进行[2],等待时间过长,可能会因局部纤维骨痂形成影响术中撬拨复位。③ 治疗Sanders Ⅲ型中B、C亚型骨折要警惕内侧柱移位情况,暴露内侧柱骨块困难,需结合内侧推顶和外侧螺钉提拉等撬拨复位技巧。

3.2 L形切口的优、缺点优点:① 暴露充分,可直视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跟骨体及后结节,掀开压缩骨块或舌状骨块可暴露内侧柱。② 将外侧皮瓣和腓骨肌腱、腓肠神经一并掀起,不易损伤。③ 学习曲线相对较短。缺点:① 切口对跟骨外侧皮瓣血供的影响大,容易出现切口并发症,需彻底消肿后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住院时间。② 切口大,出血多,剥离广,创伤重,容易发生距下关节僵硬[3]。

综上所述,跗骨窦切口与L形切口均为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有效入路,但跗骨窦切口具有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猜你喜欢

腓骨住院切口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崴脚千万莫忽视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踏莎行 住院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