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2020-12-30何雅曈石明
何雅曈 石明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国务院于2018年1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这就需要一支教育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来践行这一理念。近5年来,学校增加了近20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占到了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新教师的融入一方面增强了学校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急需他们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与学校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需要
目前,面对教师队伍的结构及特点,学校确立了《小学专业型青年教师培养的行动研究》课题,意在通过课题研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发展效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学校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以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创新教师的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彼得·圣吉所提出的管理理论,它的真谛是激发人的生命价值,使人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教师团队正是依据这一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校本研修组织。学校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这样一个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组织中,其意义在于尊重教师的生命价值,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他们享受工作创造的价值,并活出个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教师团队遵循学习型组织理论,融合五项修炼,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强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愿景,以开展团体学习的方式不断进行系统思考,从而达到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成果。
三、组织团队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
学校按照教师任教学科,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科任和青年教师五个学习型教师团队。青年教师既在任教学科中参与团队学习,又有独立的同质学习共同体。
每个团队设一名学习组织者,在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系统规划下,带领全体成员开展团队学习,引领教师深入学习与实践。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组织中学习,既得到了同学科成熟型教师的指导,又受到了同年龄段教师的激励,不断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持续性发展。
五个学习型团队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四个关键词:逻辑起点、组织保障、过程调控、反馈提升。
1.逻辑起点:问卷调研,归纳提炼共同愿景。
只有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团队的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才能做到在每一位教师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一并实现团队的发展愿景。
首先,学校面向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研,问卷设计从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宣传贯彻国家、区域及学校的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行。其次,团队负责人梳理、分析问卷,并向团队成员反馈分析结果,引导教师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制定个人的发展愿景。教师在团队中交流个人愿景及发展规划,团队负责人根据成员的交流情况,梳理团队的共同愿景,明确未来方向,形成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相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2.组织保障:依托学习共同体,系统规划学习内容。
团队的学习时间纳入课表,学科主任作为指导者参与团队学习活动。成员个人及团队整体均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以解决自身成长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为导向,规划学习内容,并以实践所学内容为主要方式,开展团队学习,实现共同发展。
学习型教师团队所规划的学习内容,或为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学习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领域:政策性内容,如纲要、规划、学科课程标准等;基础理论内容,如建构主义理论、儿童成长关键期理论、分层教学理论等;教学技能内容,如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用语、思维导图和“学习金字塔”等;学科专业知识,如修辞方法在不同学段中的教学标准、学生計算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应用多种APP促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等。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各个团队的组织者带领成员进一步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个人的发展规划,提升学习层级,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3.过程调控:强化团队学习过程,改善心智模式。
团队学习的时间纳入课表,每周按照学习规划依次开展学习。每次学习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学习—交流反馈—重建认知—实践应用。实践应用中形成的经验和梳理出的问题,又成为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新内容,如此往复,团队学习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在自主学习中,每个成员先按照预定的内容自学,梳理学习收获。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根据每次学习的需要,安排在集体学习之前或集体学习之中。
在交流反馈环节,主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中,先进行组内交流,再开展组际间的交流,分成3—4人的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先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交流的要求为: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改进,限时脱稿。组长梳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再进行组际间的交流。每个小组交流时,可以采取个人分享式,也可以用集体汇报式,还可以使用答辩评价的方式,形式由成员自行决定。组际间交流的要求为:异组随机评价,注重提出成长点。
重建认知是在团队学习之后,小组成员吸纳组内、组际的交流成果,设计教育教学的应用点及方法步骤。每个成员将团队学习的收获,应用到各自的教学岗位中,用学习的收获不断创造个人价值。
重建认知,不但能使团队成员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而且悄然改善着团队成员的心智模式。目前,青年教师在团队学习中增强了教育教学的自信,不断地创造着个人价值,每位成员都感受着教师这一职业带给自己的生命光彩。
4.反馈提升:强化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
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团队学习的效果,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一是不作为奖惩的依据;二是被评价者自主选择评价者;三是其目的是为了改进不足。
评价方式分为个人评价和同伴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团队成员自己填写《自我评价表》,再自主邀请三至多名同伴填写《同伴评价表》。评价的指标注重过程性描述,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愿景的完成度,以评促建,使成员更好地彰显自身价值。
四、学习型教师团队带给青年教师的变化
(一)青年教师不断追求更有创造力的生命
团队学习结束了,成员回到各自的岗位,但曲终人未散。“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明天和你继续探讨。”“好啊,不‘醉不归。”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了团队成员已经沉醉在相互成就的氛围中。青年教师的心智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改善,更加善于发现问题、系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团队内部也不断感受着青年教师所绽放的生命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产生变化
青年教师作为学习型团队的实践者,亲身体验到了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的方式日益深入,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渐提升,家长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青年教师主动邀请管理者参与个人成长
在传统组织模式中,学校领导是目标、计划的“制定者”,是督促教师完成任务的“驱使者”,逼得教师成为了“体力型劳动者”。在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中,教师成为了“智力型劳动者”,他们主动成长,把管理者作为个人愿景的规划师,主动邀请学校管理者为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