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习发展与反思
2020-12-30张楠
摘 要:个性化学习的概念提出在中国的孔老夫子时代,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塑造成了独立的个体,个性化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这无限的个体?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才能打破资源塑造的壁垒,将个性化教育推广。本文便梳理了个性化学习几次与时代结合的成果,揭示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历程,同时面对势头勇进的与科技技术结合个性化学习,提出反思,指出在事物螺旋前进中的小波折,批判思考这样技术化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到底带来了什么。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技术;教育变革;理论反思
一、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发展之路
(一)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在学习不同方面个性化的发展下,新兴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个体个性化的学习体现在多个方面。1在学习目标方面,有个人学习电子档案,以及电子问卷给予支持;在学习内容方面,Mooc网络平台为个体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与服务2;在学习活动路径方面,有各样的网络交流平台可以提供师生交流以方便,构建网络学习的社区;在学习成果的个性化方面,从单纯的考试测验到个人作品的的展示,如PPT,视频等多元化成果;在学习评价方面,可通过技术支持的问卷,电子档案袋,网络学习社区等多方面进行;在学习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智能手机,电脑等可携带电子设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环境之下。
(二)大数据与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要通过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学生学情变化规律的数据,开展分析,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分辨出隐含的关联,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路径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反馈和建议,定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
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大数据在个性化学习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不仅数据面临着指数性的增长,技术的提升也在面临着飞速的发展,人工智能在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亦不例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在整合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学习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智能教育云服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以支持其自主发展,这破解了教育在个性培养方面不足的难题。4
二、个性化学习的辩证思考
(一)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
自1973年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它发展至今已有47年,作为一个主体性哲学转向的产物,此概念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转变,用一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不同交往关系下的放权,如在咨访关系中,精神分析师不再手握重权,而是将探索觉察感受的权力交到了来访者的手中,在交互间,在“相遇时刻”,二者互知。5在教育关系之中交往的双方是教师与学生,反观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转向,教育的重心在逐渐向学生偏移,从教什么到学什么,从怎么教到怎么学,重心逐渐在向后者偏移,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他们的主体性在这一对关系之中显现且愈加重要。
个性化学习发端于中国,而今在教育界亦是对此观点形成诸多理论与发展,见上文所述,个性化学习理论下所倡导的教师-学生关系处于一种向学生的偏移,学生的主体性在放大,教师的角色转变,其主体性也在消亡。可以试想在技术主导的个性化学习的背后,教师孩子互动的缺失,孩子对教师主体认识的减少,所带来的是什么?“尊师”精神的消亡,孩子对教师敬畏的缺失,对权威的感受性下降;对其他主体认识能力的下降,“自恋”情结的发生;他者(教师)在学习场景中的缺失会使得教师学生共同体的消失,可见,在教师主体缺失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必须要在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浪潮中去思考与警惕的。
(二)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反思
个性化学习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不可分离的,而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正是建立一个基于异质性的并拥有不同身份认同,能够推动知识的共享、流动和创生的“温馨圈子”。6
个性化学习中学习空间的建构,技术支持的网络化、虚拟化、去物质化,空间正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意义。空间一旦被设计和搭建起来,空间中的实践方式和行为选择已经被部分地决定了。
在整个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都在尝试着去解决一开始束缚着个性化学习發展的问题,当我们在解开束缚的时候,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正如唯物辩证法中所提到的,一切事物的上升都是螺旋而曲折的,我们在面临势头猛进的发展事物时,需要刨开高速前进的外衣,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
个性化学习的发展,绝不只是一个与科技逐渐结合的过程,如何让这门技术与人本质上的需要相契合才是研究者们最应该探讨,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个性化学习概念生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也当不舍的为人本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4):88-94.
[2]田美,潘娟,王学涛.MOOC个性化学习探究[J].软件导刊,2016,15(3):200-201.
[3]杨雪,姜强,赵蔚.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个性化学习研究——技术回归教育本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4):71-78.
[4]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22-30.
[5]Stolorow,R.D.,Brandchaft,B.,& Atwood,G.E.(1987).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An intersubjective approach.. Hillsdale,NJ:Analytic Press,Inc.
[6]李蓉,余晓芬.个性化学习的概念重构[J].浙江教育科学,2016(4):26-29.
作者简介:
张楠,出生年月:1995.9.2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云南省昆明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