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

2020-12-30高建华

财会学习 2020年3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高建华

摘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应当保证资金充裕,但避免资金浪费,有效进行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价值。经过实际研究,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不完善,存在人员、管理、预算等方面的风险,影响内控效果。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现状,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其内控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助力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水平的提升,为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没有资产收入,日常办公的经费来自财政开支,并不实行经济核算,但有关方面的财务情况接受政府监督,这属于其特殊性的表现。因此,在开展内控机制建设方面风险防范研究时,应该结合其实际特点,并在国家有关方面规定的指导下,合理提出防控策略,注重可行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的风险分析

其一,预算方面,一些事业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工作时,多使用经验模式,根据以往的支出情况和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费用支出预算,对于突发情况考虑不足,尤其是预算工作不够细化,例如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费用等等方面缺乏分类预算,导致某一项经费的预算难以满足需求,通过内部相互调用的模式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却增加了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精细化[1];其二,监管方面,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虽然政府部门对其进行定期核查,但是过程管理弱化,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因此,不利于资金利用率的提升,增加了浪费、无效使用、违规挪用等方面的风险;其三,人员方面,一些事业单位负责财务工作的人员在专业水平、风控能力、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最明显的表现在一些财务人员仅仅将这一工作当成账目记录,认为在事业单位中,这是一种辅助性的服务工作,管理意识不足,积极性较差,并没有深入理解新时期国家对其的要求和指导思想,从而增加了财务信息利用较差、资金使用不合理、内控能力不足等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存在形式化问题

领导层方面,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深度不够,虽然进行了有关方面工作开展的计划制定和动员,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缺乏过程关注,并没有合理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导致这一工作开展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在员工层面,多数人员简单的将内部控制确定为财务部门的职责,因此,参与度较低,“旁观者”心态严重,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其的“不信任”,具有一种抵触情绪,致使内部控制难以有效落实。财务工作人员层面,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经验,动力不足,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果较差[2]。

(二)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属于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然而,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性较差,财务部门没有权利过多的干预其他部门的工作,且每个部门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交集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彼此之间的监督效果较差。除此以外,新时期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管控,还需要与业务、组织建设、职责划分等等联系在一起,而事业单位有关方面则受到固有体制的影响,难以根据实际需求而改变,致使部门内部之间的监督、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监督、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监督工作效果弱化,收效甚微。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缺少财务方面的披露制度或者信息披露较少,无法有效实施社会监督,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缺乏过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监督不力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从而导致这一工作没有形成闭环,降低了控制效果。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存在考核机制,但是对考核与评价结果的运用较差,没有做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只是简单的进行奖惩,这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其二,考核体系不健全,单一的从财务指标考察工作开展情况过于片面,忽略了员工品质、创新、态度等其他方面的考核,弱化了考核工作的效果。除此以外,考核方法不科学,简单的通过管理部门进行考核是不科学的,致使考核意见过于主观,增加了考核不公平的风险。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的风险防范策略

(一)提高内控意识,注重落实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应该在内控工作开展过程中以身作则,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内部控制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要求每一个事业单位都要制定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和目标,然后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然后实施。并将实施效果作为事业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增强其在有关方面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对于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提升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专业水平,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者部门培训的模式,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要点行业实施策略,不断提升自己[3]。除此以外,还要在财务管理方面转变思想,对于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控、责任管控、过程管控、分类管控,提高预算的合理性。例如,每个财务工作人员,都要对不同的费用进行统计,并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得出不同时期的支出情况,然后与现有的工作业绩以及往年的支出情况对比,分析当前的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事业单位需要对广大员工开展内控工作实施方面的教育,详细说明内部控制的目的,并与部门业绩和个人成长联系到一起,使其意识到每个员工都是内控工作顺利推行的受益者,与此同时,还要对积极参与这一工作、落实这一工作的员工给予奖励,增强其内控积极性。

(二)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内控效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监督机制建立,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具体工作:其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实现相互监督。事业单位可以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财务信息等及时发送到单位网站或者其他信息交流平台,以供单位全体人员了解和提出建议,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需要做到专人专管,动态显示,详细说明。其二,及时进行财务信息的披露,并适当增加披露的程度,以供社会监督。为了规避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条件有限的问题,可以将信息上传到政府管理部门网站,尤其进行更新和披露,民众可以及时进行查阅。其三,明确责任,加强自查自纠。事业单位需要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目标和职责,定期开展资产自救活动,与领导督察督办结合在一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除此以外,建议事业单位咨询一些专业的服务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这样效果会更佳。

(三)注重考核,形成內控闭环

事业单位需要通过考核确定内部控制的效果,并分析工作开展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具体实施考核之前,需要合理进行工作目标的制定,并注重目标的分解,建立年度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现动态化考核,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除此以外,对于一些重要工作、项目等方面,需要实施针对性考核,加强管控。例如,事业单位需要开展大型土建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监督小组,及时了解工程情况和财务信息,及时上报到领导和相关部门处,并分析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在具体考核制中,可以使用360度考核的模式,将自我考核结果、上级领导考核结果、考核小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得出最终结果,且考核的内容需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增强考核的合理性,例如,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等都需要纳入考核范畴,从而强化内控效果。最后,得出考核结果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奖惩,并总结和分析具体问题,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中的风险主要来自预算、人员、监管等方面,在内控体制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控意识较差、监督机制不健全、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需要提高对内控的认识,全员参与,明确职责,注重监督和考核,多方面全过程管控,这样才能提高内控效果。财

参考文献:

[1]陈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8 (11):273.

[2]李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及风险防范分析[J].财会学习,2019,214 (05):245-246.

[3]陈瑶萍.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2017(18):241-241.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