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围手术期中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2020-12-30薛肃
薛 肃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原位癌、浸润癌之分,高发年龄段分别为30~35岁、45~55岁,早期患者缺乏典型表现,伴随病程推进,可能会有阴道流血、排液等表现,降低女性身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最近几年中,宫颈癌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既往有研究指出,早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效果较好,但手术操作对机体形成一定创伤,术后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迟缓,难以满足患者对术后快速恢复的主观需求。丹麦外科医师Kehlit首先提出快速康复外科(FIS)理念,探究围手术期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去减轻手术应激及降低并发症,减缩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目前在外科多种疾病治疗中成功使用[1-3]。本文纳入60例宫颈癌患者资料,分组后对比常规、快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宫颈癌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均符合宫颈癌临床相关诊断标准[2],且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研究;排除远处器官转移、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活动性出血及精神类疾病者。传统组(n=30)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为(36.9±6.2)岁;临床分期:Ⅰ期者9例,Ⅱ期者15例,Ⅲ期者6例;病理检查结果:鳞癌24例,腺癌6例。试验组(n=30)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为(37.5±5.8)岁;临床分期:Ⅰ期者10例,Ⅱ期者15例,Ⅲ期者5例;病理检查结果:鳞癌22例,腺癌8例。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对比分析,区别皆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传统组予以外科常规护理,内容有术前健康教育、体格检查、术前备皮,术后定时监测生命体征、用药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推行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内容包括: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面对手术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若术前不能及时消除,很可能在术中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治疗活动开展[4]。故术前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阐述手术治疗有关知识,认真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多列举既往治疗成功的病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确立手术治愈的信念;②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相关措施,协助患者明确该模式囊括的各环节。术前1 d采用流质饮食,下午14∶00口服20 mL蓖麻油,18∶30口服250 mL甘露醇与2000~3000 mL温水,塞上开塞露,口服清洁灌肠;常规留置导尿管。
1.2.2 术中护理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提倡术中适量输液,其目的是减轻心脏负荷,尽量将补液量控制在1500 mL内,并加强输液速度的调控,不可过快,输液前需对液体将进行预热;做好保暖措施,尽量将患者术中体温维持在37 ℃;在腹腔安置4条引流管[5]。
1.2.3 术后护理 ①加强血压、心率及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略偏向一侧,24 h后将体位调整为半卧位;②在患者从麻醉中清醒后,4 h后予以少量温水饮用,12 h后予以流质饮食,3~4 d后过渡至普食;③术后在患者病情稳定、体力允许情况下,鼓励他们尽早下床活动,在其清醒喉镜的6 h后可以指导她们在床上进行活动,术后1 d尝试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与运动时间[6];④术后2 d内,为患者经静脉安设自控镇痛泵,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镇痛泵的方法,并告知家属多和患者聊天,其目的是分散他们对术后疼痛的注意力,降低镇痛类药物的使用量;⑤术后3 d夹闭导尿管,每隔3 h开放1次尿管,锻炼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在术后14 d时将导尿管拔除;⑥加强引流管中液体性质与量的观察,若检测到引流量<15 mL/d时可以将其拔除。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排气与排便、胃肠功能恢复、首次进食及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予以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包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胃肠功能恢复、首次进食、下床活动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胃肠功能恢复、首次进食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组间数据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伤口渗血、恶心呕吐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传统组术后伤口渗血2例、切口感染3例、肠梗阻2例、恶心呕吐1例,占26.67%(8/30)。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于传统组,差异较为显著(χ2=4.320,P=0.034)。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h,)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h,)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普遍认为宫颈癌是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多数宫颈癌是鳞癌。宫颈癌的病变过程为[7-9]:典型的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镜下早期浸润癌→浸润癌。HPV感染被认为是诱发宫颈癌的最直接因素。现代群体性观念有所改变且各医疗组织对宫颈癌筛查必要性的大力宣传,使我国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有逐年提升的趋势,同时也发现本病的发生有年龄化走向。宫颈癌根除手术是当下临床医治宫颈癌的主要方法,该术式术中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对机体形成的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也较长[10]。
既往有报道[11]发现,宫颈癌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主要始源于情绪紧张与焦躁、饥饿感、麻醉药物作用、手术操作以及切口疼痛等,除此之外,术中与术后的处理形成的应激反应也影响临床疗效。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是以FIS理念为基础而建设的,将其用于宫颈癌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进程中,在循证医学证据的辅佐下实施一系列的优化护理措施,以减轻应激反应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宗旨,同时把手术与疾病对患者身心形成的创伤降至最低水平,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过程,改善预后[12]。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依靠单一学科进行的,而是在确立患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联合外科、护理及麻醉多学科协同合作的过程。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首次排气与排便、胃肠功能恢复、首次进食及下床活动时间依次为(26.31±5.84)h、(41.47±5.47)h、(60.24±4.58)h、(10.48±3.29)h、(24.69±3.67)h,均短于传统组的(43.31±5.57)h、(61.41±6.23)h、(72.54±4.65)h、(21.14±2.31)h、(35.68±2.68)h,经对比分析,差异均较为显著。这提示快速康复护理有益于减缩宫颈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促进下床活动进程,助力于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13]。术后并发症一方面会增加患者身心上的痛苦感,另一方面也会延长住院时间,不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应用,加强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表明快速康复护理有益于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促进疾病转归进程[1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有益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运动功能快速恢复,改善疾病预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