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30田甜
田 甜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当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血液透析能及时清除患者体内多余水分与代谢废物,可有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性,保证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久治不愈、长期血液透析带来的痛苦,导致患者经常出现烦躁、抵触等负面情绪,再加上反复血液透析对动静脉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如静脉窃血综合征、血栓等,最终严重影响血液透析的效果,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1-2]。故需要应用一种优质护理服务,引导患者积极配合血液透析操作,注意血管保护及皮肤清洁,及时预防、发现、处理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3]。本研究选取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6例,经随机双盲法分组,两组均38例,对照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为(51.68±5.01)岁;血透时间7个月~5年,平均血透时间为(2.29±0.80)年;原发疾病:肾肿瘤1例,多囊肾2例,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肾病12例;干预组:女患者14例,男患者2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为(51.59±4.92)岁;血透时间6个月~6年,平均血透时间(2.46±0.73)年;原发疾病:肾肿瘤1例,多囊肾3例,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肾病7例。组间差异在性别、年龄、血透时间、原发疾病等临床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血管病变或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无需哺乳或未妊娠者;患者、家属知晓血液透析护理内容,且自愿参与试验;视听说等感知功能正常者;经临床检查、诊断均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者;肾脏无其他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5]: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者;具有感染性疾病或炎症者;机体代谢功能障碍者;脾胃、心脏、肺部、肝脏等器官功能不全者;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者;存在神经性功能疾病者;生存时间<1年者;具有血栓、肿胀手综合征、血管狭窄、静脉窃血综合征等病史者;意识模糊或深度昏迷者;存在血液透析操作禁忌证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服务,主要内容:血液透析前,需为患者简单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简单解答患者的问题及疑惑,实时监测患者动静脉血管畅通性与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血液透析完成后,需主动与患者交流,告知血透相关事宜。干预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①制订优质护理服务方案:根据现有的血液透析标准化流程(上下机流程、新患者接诊流程、各项操作制度),制定血透相关人员绩效考核方法、职责与标准,并细化、分解原有的护理程序,确定新的护理标准,设计科学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②血液透析前护理:落实责任护士制度,透析前,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询问患者体质量增减及血管出血等情况,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合理调控透析室湿度50%~60%、稳定22~26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消毒,通过健康宣教、聊天、视频播放、PPT讲解等方式,疏导、稳定患者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血液透析知识,必要时可配备数字电视,避免患者因透析时间过长、无聊产生不耐烦情绪;③血液透析时护理:针对病情危重者,需强化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脱水量、血流量、血液透析时间,详细记录肝素使用量,注意手卫生,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血透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强化保护瘘管,血液透析过程中需定时询问患者身心感受,避免透析脱水量>体质量5.00%,一旦出现冒冷汗、眼花、头晕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师,静脉给予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0.00%)或生理盐水,同时检查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否出现杂音、震颤等情况,条件允许时可用肥皂水清洗穿刺点,血液透析期间许多患者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故需适量静脉补充白蛋白,实时观察是否存在皮疹等过敏症状;④血液透析后护理:血液透析完成后需封闭式回血,保持轻柔动作拔针,确定穿刺处是否渗血,叮嘱患者正确按压内瘘10~15 min,避免堵塞与出血,维持内瘘口部位动脉正常搏动,且定时用硫酸镁冷热湿敷,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5~30 min,尽量采取头低足高体位,提高回心血流量,监测血压,同时需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补充优质动物蛋白,避免白蛋白长时间丢失引发消化不良与负氮失衡,严格控制食物中钠离子与钾离子及水分的摄入,叮嘱患者少使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下次血液透析时间、动静脉内瘘护理措施、血管保护方法、血透并发症预防等,告知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给予充足的亲情温暖。
1.4 评判标准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6],量表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统计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肿胀手综合征、血管狭窄、静脉窃血综合征、血栓等。
1.5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用SPSS20.0软件处理、统计,SAS、SD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干预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后有肿胀手综合征1例,静脉窃血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后有肿胀手综合征3例,血管狭窄2例,静脉窃血综合征2例,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常用方法之一,其无法完全替代肾脏功能,仅能通过血液透析及时、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多余水分与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全面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可避免毒性物质残留、堆积体内,减轻对人体的危害。但反复、长期的血液透析极易损伤动静脉及相关血管,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肿胀手综合征、血管狭窄、静脉窃血综合征、血栓等[7]。久治不愈、长期血液透析带来的痛苦、高昂血透费用、巨大经济负担等因素导致患者经常出现烦躁、抵触、悲观、低落等负面情绪以及精神压力。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及饮食习惯也日益变差,再加上长时间保持不规律的生活作息,致使多种肾脏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长,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例数也随之增多[8]。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效果,尽可能减少病死的发生,需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同时,给予一种人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此帮助患者合理调整身心状态,疏导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注意保护动静脉血管,避免发生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9]。
优质护理服务是当前医院各科室常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尤其是血透室,该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制订一系列护理方案,可根据患者血液透析操作流程、血透室现状,进行血液透析前护理、血液透析时护理、血液透析后护理等。因此,能有效提高血透室护理质量,可指导患者正确理解、掌握血液透析知识,及时调节不良心理情绪,能减轻穿刺及血液透析操作对动静脉血管的损伤,可减少肝素使用量,放松患者身心状态,有助于保护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能及时防治肿胀手综合征、血管狭窄、静脉窃血综合征、血栓等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10]。由试验结果得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明显低于护理前,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不仅能及时缓解、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还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血透室整体护理质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