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2020-12-30陈丽卿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效能糖尿病心理

陈丽卿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800)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机制多是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功能障碍,胰岛功能障碍可使胰岛素分泌降低,致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地被利用及储存。目前医学上对糖尿病尚无彻底根治方法,主要是让患者长期坚持用药、做到合理饮食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1]。但在长期的给药治疗中,部分患者常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治疗费用高影响幸福度、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等因素而使其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情绪的发生反过来会影响糖尿病的控制效果,主要原因是不良情绪的产生会让患者对用药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强调给予其科学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探讨了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于漳州市华安县中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58)与对照组(n=58)。观察组5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2例、2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0岁,平均(48.64±1.52)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7.24±1.33)年。对照组5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0例、2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1岁,平均(49.11±1.62)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7.41±1.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有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可以准确表达自己当前的状况,且可配合医护指令。③患者均是自愿参与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或者交流沟通障碍的患者。②检查发现存在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③当前处在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对医护指令不配合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根据其检查情况予以合适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在给药的基础上提供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以疏导为主的心理护理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2.1 组建心理护理干预小组 由科室的相关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干预小组,组长由主管护师以上的护士担任,且组长负责进行心理护理方案的制订,组员负责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实施心理护理。为确保护理效果,需要定期组织责任护士进行学习,让相关护理人员掌握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护理干预理念及护理操作。

1.3.2.2 实施心理护理策略 负责实施心理护理的护理人员应该深入到病房进行访视,提供系统的护理干预,对心理护理分为以下4个阶段:①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护理主要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病机、表现、治疗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在护理干预上,要在患者入院当日进行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致病原因以及生活习惯等,针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需要给予及时的纠正,解答患者、患者家属的疑虑及困惑,从交谈中发现存在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患者时,可指导其通过腹式呼吸训练、音乐疗法(根据中医传统的五音理论)、冥想等来缓解不良情绪。②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在具体的护理实施上可以选择心态乐观的患者作为心理护理实施者,通过患者亲自现身说法的方式使患者提升对治疗及日后生活的信心;此外还可借助同伴支持系统来达到情绪上的互相感染及互相鼓励,提升信心。③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主要是帮助患者积极寻求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具体的干预策略主要是让责任护士加强同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在治疗期间积极配合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通过让患者感受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及鼓励,使其自信心及自尊感得以提升。让家属每日对患者的表现进行点评,尽量给予正面的点评,使患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④第四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患者积极情绪的体验,具体的干预措施上可以提升信心、快乐及勇气作为主题,让患者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及感受良好的情绪。此外,在每周六还可以组织召开分享会议,打太极拳,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治疗过程产生的想法,并使其他患者给予其鼓励,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助氛围,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积极的状态。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出院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价。两个量表均包括20个评分项目,各项目采取1~4分的评分方式,将项目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就为标准得分。量表均是以50分作为分界线,即<50分为正常,≥50分为存在焦虑或抑郁,且评分越高则表示焦虑或抑郁越严重。②干预后使用中文版慢性病疾病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共计包括6个项目,34个小条目,分别为情绪管理(9条)、药物管理(7条)、症状管理(5条)、与卫生工作者的交流(4条)、获取支持和帮助(5条)、疲惫症状管理(4条),各条目均采取1~10分的评分,其中1分代表极少的肯定,10分代表十分肯定。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绪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与卫生工作者的交流、获取支持和帮助、疲惫症状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指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疾病[4]。流行病学表明,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发病人数达到1.144亿,发病率位居世界首位,较高的发病率也使得糖尿病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疾病之一[5]。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以坚持长期用药及合理控制饮食为主,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继而引起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强调予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6]。

对糖尿病而言,常规的护理干预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对血糖的控制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对于心理护理上主要是以疏导性的语言为主,这种干预方法常难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利于疾病的有效控制[7-8]。对此,本次研究探讨了给予糖尿病患者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护理干预,该护理干预方式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及生活幸福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充满信心地接受治疗[9-10]。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护理干预共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护理主要以让患者掌握疾病基础知识为目的,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阶段通过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品质来加深护患间的关系,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第三阶段强调患者家属予以患者关心及支持,家属作为陪伴患者最长时间的人群,通过家属给予患者心态上的支持且不断地鼓励患者,达到显著提高患者康复信心的目的;第四阶段则通过患者的分享及组织交流会议,便于有效扩大患者的社交范围,这样能让患者保持积极的行为,且还可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这使得患者可达到长期有效控制自身血糖的效果[11-12]。本次研究探讨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相较于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情绪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与卫生工作者的交流、获取支持和帮助、疲惫症状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也提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效能糖尿病心理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