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南县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2020-12-30叶有禄姚其刚方义龙赵博威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林区贫困人口贫困户

叶有禄,姚其刚,方义龙,刘 洋,赵博威

(1.商南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中心;2.商南县三角池国有林场;3.商南县双山国有林场,陕西 商南 726300)

贫困林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生态扶贫”是实现“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扶贫路径的主要措施之一。深度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与贫困林区分布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决定了贫困林区的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索和建立特定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及时解决模式运行中的障碍,对提升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成效,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陕西省商南县位于秦岭东南麓,是秦巴山区特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及贫困林区县。全县总面积231 490 hm2,其中林地面积205 03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57 %,森林覆盖率66.6 %。全县辖10个镇(办)126个村(社区),总人口24.6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 047户44 946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9个,贫困发生率17.48%。商南县在脱贫攻坚中,先后实施了生态护林员、生态效益补偿金、退耕还林、森林抚育、林下经济等生态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8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8 000余万元,其中直接补助到贫困户3 600多万元,惠及贫困户9 320户30 621人,占全县贫困户的66.3%、贫困人口的68.1%,贫困户户均增收3 860多元、人均增收1 170多元,累计带动13 04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4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7.48%下降至6.61%。为总结和指导商南县贫困林区生态扶贫工作,巩固和提升扶贫成果,我们进行了生态扶贫模式研究。

1 我国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概况与模式

我国生态扶贫工作实践开始于1988年的贵州省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2],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实施“五个一批”等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3]。之后,“生态脱贫”“生态扶贫”概念正式确立,有关研究也随之增加。蓝海涛等认为“生态农业扶贫模式”是通过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消除贫困的目的[4]。李立认为“生态式扶贫”是进入新世纪的新常态下,扶贫转型融入到绿色经济和生态资本领域,对传统扶贫理论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5]。总之,生态扶贫就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实行生态补偿、发展生态产业、创新扶贫方式等,对贫困地区、贫困林区、贫困人口进行综合扶持,以达到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最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工作模式。生态扶贫有投资受益式、产业发展式、补偿参与式、移民创业式等多种运营模式[5]。

2 洛南县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

2.1 “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

2.1.1 “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的建立条件 “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是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为“借出方”,以贫困对象为“借入方”,由“借入方”向“借出方”通过租借生产资料的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此模式要求“借出方”具有充足的生产资料、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技术力量及良好的市场应对能力,要求“借入方”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充裕的土地资源、一定的生产能力及较好的身体健康条件。

2.1.2 “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运用效应 商南县在推行“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中,创新了多种推广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商洛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推行的“借苗还果”模式,公司免费向贫困人口以“暂借”的形式提供牡丹种苗、栽培技术、肥料物资等,以保护价签订果荚回收合同,贫困户在向企业交售果荚时归还借苗款等本金,带动1 500多户贫困户在发展油用牡丹产业中脱贫。如利用食用菌产业特有优势推行的“借袋还菇”生态扶贫模式,由企业或合作组织统一为贫困户制作香菇菌袋,暂借给贫困户种植管理,签订产品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香菇,贫困户在向企业交售香菇时归还菌袋本金,带动全县4 700多户贫困户2万多名贫困人口在发展香菇产业中脱贫,商南县某现代农业公司采取该模式带动富水镇黑漆村贫困户年种植香菇200万袋,部分贫困户年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如围绕天麻种植产业推行的“借菌还麻”生态扶贫模式,由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贫困人口吸纳为社员,与贫困户签订生产服务及产品回收合同,将密环菌、萌发菌暂借给贫困户种植天麻,贫困户在收获天麻时归还菌种等生产本金,该县清油河镇采取“借菌还麻”生态扶贫模式建立了“天麻小镇”,带动85%的贫困户种植天麻,人均增收6 000元以上。

2.1.3 “借资还本”生态扶贫模式的利弊分析 该模式是生态扶贫模式与产业扶贫模式的深度融合,很好的将“借出方”与“借入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双方抵御风险及生产经营能力,破解了贫困对象生产资料困乏、技术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制约。但该模式在推行中容易产生信用危机、金融纠纷及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借出方”要做好生产技术服务、生产计划调控、市场需求分析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借入方”要注重诚信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互惠双赢。

2.2 “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

2.2.1 “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的建立条件 “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是以贫困对象为主体,为其发展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扶持,引导贫困对象通过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实现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此模式以贫困对象实际发展意愿为基础,要求贫困对象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及生产能力、充足的生产条件,主要针对缺物资、缺技术、缺信心,不懂市场、不懂经营、不懂管理,生产技术差、致富能力差、发展动力差的贫困群体。

2.2.2 “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运用效应 商南县围绕发展林下经济,推行以“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送本领、送文化”为主的“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土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开展现场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发展“林药、林菌、林油、林茶、林畜(禽)、林蜂”等林下经济,累计发展林下种植1 100 hm2,林下养殖18.5万头(只),近80%贫困户从中受益。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推行以“送籽种、送化肥、送项目、帮生产、帮管理、帮销售”为主的“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以桔梗、白芨、连翘、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短期产业,以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为主的长期产业,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良种苗、种子、化肥、地膜及技术资料,开展技术指导及生产管理,累计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桔梗等籽种1万多kg ,经济林苗木150多万株,化肥等物资240 t,带动贫困户发展经济林1 493.3 hm2,中药材7 133.3 hm2。

2.2.3 “以渔代鱼”生态扶贫模式的利弊分析 该模式从深化林业生产供给侧改革入手,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扶贫工作理念,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但该模式在推行中存在贫困对象容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削弱贫困人员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及创造性等问题。因此,要特别注重贫困对象主体地位及主动性的发挥,充分考虑贫困对象的发展意愿、生产能力,激活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做好市场分析、项目选择、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工作。

2.3 “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

2.3.1 “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的建立条件 “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是从保护森林资源入手,引导贫困林区群众通过参与生态治理及森林资源保护,获得经济补助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此模式要求贫困对象具有充足的森林资源、积极主动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适合在偏远林区、生态脆弱区及重要生态区域推广。

2.3.2 “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运用效应 商南县结合生态补偿政策,推行多种形式的“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结合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政策,推广以“生态效益补偿+贫困户”为主的“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通过政策补偿直接增加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间接带动贫困人口扩大生产经营增加综合收入,累计为5 568户贫困户16 467名贫困人口补贴资金985.41万元,户均增收1 770元、人均增收598元,补偿最大的贫困户达28 300元,人均补偿3 000元以上的户达130多户。如结合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推广以“退耕还林+产业”为主的“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在造林组织方式上采取组建有贫困人口参与的造林合作社进行专业化造林,在树种选择上选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引导贫困人口发展以茶业、核桃、生漆、花椒、连翘等为主的产业基地,近期直接增加政策补助现金收入,后期获得产业收入,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 400 hm2,给4 727户贫困户15 097名贫困人口直接补助资金1 292.8万元,户均增收2 735元、人均增收856元,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基地3 733.3 hm2。

2.3.3 “以补促收”生态扶贫模式的利弊分析 该模式科学破解了保护资源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实现了既能保护“绿水青山”也能收获“金山银山”的“双赢”目标。但该模式在推行中由于以贫困人口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容易出现补助不平衡、政策享受面宽而补助标准低、注重经济效益而淡化生态保护等问题。因此,模式推行中要对补助政策最大限度进行叠加,发挥政策聚合效应,拓宽政策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及效果,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4 “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的构建

2.4.1 “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的建立条件 “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是在生态建设中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和务工就业岗位,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增加劳务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贫困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及良好的身体健康条件。

2.4.2 “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运用效应 商南县结合生态建设,推行多种形式的“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结合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推行以“森林管护+贫困户”为主的“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选聘转化为生态护林员,通过资源管护获得劳务收入,累计为贫困户直接发放劳务工资1 330万元,带动1 435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如围绕绿化造林等林业项目建设,推行以“林业工程+贫困户”为主的“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绿化造林、森林抚育、苗木生产、产业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就地就业,该县玉霁明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造林施工,部分收入大户增加劳务收入达11 000元,全县累计吸纳1 700多名贫困人员通过参加林业工程增加劳务收入570多万元。

2.4.3 “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的利弊分析 该模式将生态资源保护、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注重贫困人口在脱贫中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深受贫困林区贫困群众欢迎。但该模式在推行中存在区域性特点及涉及面不宽等问题。因此,模式推行中要提高劳务补助标准,加强贫困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管护能力教育及日常教育管理,优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模式推广的吸引力及效果。

3 洛南县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运行障碍

3.1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健康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是造成贫困林区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因此,贫困林区的贫困人口多为身体残疾、年龄偏大、生产技能较低的弱势群体,综合素质不高,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生态扶贫模式运行主体弱化,带贫效应不强。

3.2 生态扶贫模式比较单一

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多以生态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为发展基础,以行业部门特别是林业部门为实施主体,大多是由“生态+林业+贫困户”模式延伸演变而来,生态扶贫与农业、服务业及相关生产要素融合不够,生态扶贫开发模式单一。

3.3 生态扶贫聚合效应不强

由于贫困林区贫困人口分布与生态资源分布的差异性,造成生态扶贫的产业发展、生态补偿、资源管护等有关扶持政策不能充分叠加,政策的聚合效益不强。如商南县享受生态扶贫政策的贫困群体中,受益较少的户不到100元,受益较大的户超过6万元,差别非常大;偏远林区由于贫困人口异地搬迁等原因造成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困难等。

4 洛南县贫困林区生态扶贫模式优化策略

4.1 提升贫困人口素质

突出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模式运行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式、服务式、辅助式、参与式扶贫,增强贫困人口主动性。加大贫困人口的扶智扶志、教育培训力度,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倡“造血式”扶贫。加大“生态农民”的培育,培养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6],增强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经济的自主意识。加强生态脱贫技术人员力量,增加县、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以职业农民为主的基层林业技术服务队伍,拓展专家在线、技术咨询、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等服务平台功能,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4.2 优化生态扶贫模式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注重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扶贫扶智等其它扶贫方式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借资还本”“以渔代鱼”“以补促收”“以工增薪”生态扶贫模式,探索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服务”等新的生态扶贫开发模式,提升生态扶贫模式运行的综合效益。

4.3 健全生态扶贫政策

健全生态扶贫政策体系,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根据贫困人口不同情况和自身意愿,确定符合实际的生态扶贫模式及扶贫产业项目。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护林员工资标准,增强政策吸引力和带动力。探索通过向贫困人口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森林资源管护、森林植被修复项目,拓宽贫困人口劳务收入渠道。完善林权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担保、林业科技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鼓励贫困人口将已确权的林地等资源流转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增加资源收益。提升林业工程、林业项目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度,将有关政策集中向贫困区域及贫困人口聚集,形成耦合效应。保持生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延长政策实施期限,提升后扶贫时期扶贫效果。

4.4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注重生态经济在生态扶贫中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等政策综合扶持力度,引导贫困人口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及预期寿命、增加人均收入实现减贫效益[7]。注重短期生态产业和中长期生态项目相结合,既能实现当下脱贫又能保证长期致富。探索贫困人口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发展香菇、天麻生产新模式,破解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林区贫困人口贫困户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昌宁林区有了首条水泥防火通道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