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利县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浅谈

2020-12-30付小龙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树种绿化森林

付小龙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1 平利县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生态条件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连荆楚,南接巴蜀,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省际边关县。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7′~32°39′,东经109°~109°33′之间。东靠湖北省竹溪县,南邻重庆城口县及本省镇坪县,西与岚皋县接壤,北与安康、旬阳县相邻。南北长96 km,东西宽60 km,土地总面积2 647 km2。县城距陕西省会西安市280 km,距安康市区60 km。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山岳雄奇、峡谷险幽、河流纵横、森林茂密、珍稀动植物多样,有“巴山药乡”和“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是南北植物交汇过渡地带、生物物种交汇重要纽带和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之一,具有种类丰富多样、区系组成复杂、汇集性强等特点[1],也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物种富集区,在陕西省林业区划中,属“巴山中山水源涵养林、经济林区”[2]。

平利是人类始祖女娲的故里,女娲文化的发祥地,女娲文化源远流长。是西北知名的茶乡,全县拥有生态茶园10.0×103hm2,绞股蓝2.5×103hm2,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是陕西省名牌产品,“平利绞股蓝”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享有较高声誉。2012年平利县荣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被写进省委省政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意见,向全省推广。

1.2 社会经济状况

平利县辖城关、长安、老县、八仙等11个乡镇,137个行政村,1 079个村民小组。截止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23.27万人,总户数10.16万户,年末常住人口19.49万人。全县地方财政支出18.41亿元,增长11.9%。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28元,比2015年增长8.1%;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59元,增长9%。

2 森林资源现状

平利县土地总面积2 647.00 km2,森林覆盖率71.21%,林木绿化率74.3%。林地面积237.17×103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60%。林地中有林地面积187.10×103hm2、占林地面积的78.89%,疏林地面积9.78×103hm2、占林地面积的4.13%,灌木林面积17.11×103hm2、占林地面积的7.21%,未成林地面积17.49×103hm2、占林地面积的7.37%,苗圃地面积25.12 hm2、占林地面积的0.01%,宜林地面积5.67×103hm2、占林地面积的2.39%。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0×106m3[4]。

3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

3.1 建设成效

3.1.1 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同步增长 长期以来,平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突破口,针对山区、平原区不同地形地貌及其森林资源分布与土地利用特点,分别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 “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绿色通道和重点区域绿化等一系列绿化造林工程。对山区现有森林植被加强管护和封山育林,对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在浅山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兼具的干杂果经济林;在平原区开展以道路、河流两岸绿化为主的景观生态林营造,构建平利县“一核两横两纵多廊多点”绿化主骨架;对镇街、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加强森林县城、园林城镇、百里绿色长廊和公路干线、河流、路渠等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7.44×103hm2,其中退耕还林1.00×103hm2、荒山造林1.00×103hm2、天保公益林2.07×103hm2、长防林400 hm2、千里绿色长廊人工造林4.47×103hm2、其它绿化造林8.51×103hm2。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快速增长,全县有林地较2006年增加9.84×103hm2,达到187.10×103hm2,森林覆盖率增加4.2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较2006年增加1.45×106m3,达到9.00×106m3。

平利县在切实抓好国家、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积极筹措地方建设资金,大力实施身边增绿工程。西引线出口绿化、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县城迎宾大道绿化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入选首届“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和“省级生态县”[3]。

3.1.2 城区森林网络初步形成 平利县2014年启动实施 “三年植绿大行动”。2014-2016年,城区乔木栽植面积比例为73%,建成公园4个、城市广场2个、生态观光园1个、休闲绿地9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62.1 hm2,使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1.02 m2,绿化覆盖率达到44.34%,绿地率达到36.4%。按照建设林荫路的要求,高标准完成了城区河滨路、中兴路、西关路、吉阳路、陈家坝迎宾大道、安平高速西引线、杨家梁统筹示范区等主次干道绿化,形成了城区“四横九纵”主次干道和街巷道绿化,城区骨干道路绿化率98.7%,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在城中,城在绿中,山环树绕,满目葱绿”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3.1.3 村镇绿色基调初步形成 平利县村镇绿化建设方面,以“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城乡绿化一体化”为目标,遵循“与村民意愿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原则,通过“三化一片林”建设,以乡村游园、乡村周边、庭院、村镇道路和水岸绿化等为重点,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县所有镇总面积为1.48×103hm2,绿化面积为630.6 hm2,绿化覆盖率为42.6%。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7个、市级生态村39个、县级生态村108个。城关镇龙头村发展成为享誉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3.1.4 特色林产业发展迅猛

(1)林业产业集群发展

平利县坚持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紧抓“山林经济”“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园区”等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茶饮产业,大力发展核桃、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截止2016年底,平利县规模以上山林经济累计面积达到58.87×103hm2,年产量达20.0×103t,实现产值19.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2 968元。建设现代林业园区33个,其中4个获省级命名、13个获市级命名。建设核桃产业园8.87×103hm2,建成核桃万亩镇3个、千亩村30个;茶饮基地面积达15.07×103hm2(优质绿茶11.73×103hm2、绞股蓝3.33×103hm2),万亩以上的茶叶镇有8个,千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有55个。

(2)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平利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女娲故里、绿色茶乡、休闲家园”为主题定位,精心打造“一城(平利县城)一镇(长安旅游镇)一山(女娲山)一峡(天书峡)一村(龙头村)一岛(琵琶岛)一谷(芍药谷)一湖(古仙湖)”八大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唱响“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以生态环境和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得到有效发展,以旅游新村、茶园观光为主的休闲农家游得到迅猛发展,生态和森林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截止2016年底,全县已建立森林公园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3)种苗花卉产业健康发展

结合平利森林县城和园林县城创建,进一步加强了苗木生产经营管理和指导,积极培育苗木花卉产业。经统计,目前平利县从事苗木花卉生产经营单位共有62家,专业合作组织2个,苗木生产经营总面积达到450余公顷,年产各类绿化造林苗木6 200余万株,主要造林苗木有漆苗、杉木、茶苗、核桃、柑橘、华山松等,主要绿化苗木有桂花、樟树、玉兰、七叶树、珙桐、银杏等,为全县造林绿化提供了充足的苗木保障。

3.1.5 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2014年以来,平利县不断丰富和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文化载体,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先后建立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标本陈列室等硬件设施,并通过各类影像资料及多媒体演示系统等,对社会公众进行以生态保护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不定期地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夏令营活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建成长安森林文化体验基地和桃花溪森林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

在县城公园、休闲绿地等公众游憩地设置了专门的科普标识牌和科普宣传栏,在游憩道路两侧绿地内设置了植物分类标识牌和爱绿护绿提示牌。坚持以宣传发动为先导,动员全民参与国土绿化建设,积极投身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5]。结合植树节、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为契机,以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县城创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生产种植栽培技术、节能减排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为主题,大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两年来举办了各类生态科普活动8次。在县城主次干道、县城出入口、交通主干道等醒目位置均设置大型创建森林县城宣传牌和宣传标语;移动、电信、联通定期向用户发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公益短信;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设了专版、专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创建动态,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群众“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达到90%以上,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5]。

3.1.6 森林健康和资源安全状况显著改善 平利县紧紧围绕森林县城建设,大力推广乡土树种。以平利光辉苗圃、平兴绿化苗木基地、久成苗圃、辉成园艺合作社、朝林苗木合作社等苗圃基地培育有42种本地树种和乡土适生植物,鼓励本地和乡土适生植物应用,本地乡土树种数量在全县造林绿化树种使用数量占到85%以上。城郊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郊区森林自然度为0.5以上。

3.2 存在问题

3.2.1 生态用地矛盾凸显 平利县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为平利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支持力度,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势不可挡,林地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又要承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压力,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3.2.2 生态建设资金筹措压力加大 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主,这就明确了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无论是土地流转租赁、造林和养护的投入,还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平利县政府都将面临着资金筹措的压力。

4 平利县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案

4.1 主城区绿色福利空间建设

以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系统为基础,采用网格化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质量,合理布局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提高城区绿量,形成绿点、绿线、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福利空间格局,提升人居绿色空间数量和质量[6]。

4.1.1 城市公园绿地提升 按照服务半径原则,规划续(扩)建城市公园6个,包括县月湖河滨公园、生态公园、五峰山休闲生态公园、马盘山观光园、城东运动公园、县革命公园,对县女娲文化广场、亲水广场、县迎宾大道、药妇沟广场、月湖北路东小游园、月湖北路西小游园、东大桥南小游园、西大桥东小游园、新正街西小游园等8个原有绿地进行景观提升改造。

4.1.2 附属绿地建设 大力开展森林进社区活动,重点加强单位和居住区附属绿地建设。对新建的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要求配置不少于30%的绿地,其中乔木种植比例应达到60%以上。在规划期内,重点对全县27所学校(普通中学4所,小学22所,职业中学1所)、14个卫生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培育的30家社区工厂进行绿化、美化。

4.1.3 垂直绿化 城市垂直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是城市绿化的有效补充,在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美化生态景观、改善气候环境、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适宜进行垂直绿化的建筑墙体、道路护栏、立交桥及高架桥桥体等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垂直绿化。

4.1.4 绿荫停车场 选择树型高大、树幅宽、树冠浓密、枝下较高的乔木树种为主,同时,树种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污染功能,新建地面停车场树冠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

4.1.5 街道绿化 对城区主要道路、坝河两侧绿化的基础上,进行补植补造及改造提升。在现有道路河流绿化的基础上,通过绿化带加宽和延伸,建成宽度为10~50 m不等的花园区绿带,建设迎宾大道西段林带、西关路林带、陈家坝路林带、月湖南路林带等。

4.2 村镇绿化

4.2.1 庭院绿化 以农户庭院为单元,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宅旁空地、院落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然环境状况和立地条件,结合当地原生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村民的绿化栽培习惯,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乔木乡土树种与灌木、花卉搭配栽植,实现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绿化。

庭院绿化分为观赏型、休闲型、经济型三种模式,在绿化过程中,可对上述基本模式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混合模式。

4.2.2 镇驻地及村庄绿化 以镇政府所在地及行政村为单元,对各镇政府、行政村、自然村村庄的街道、巷道、村委会、学校、广场等公共用地和村周空地进行绿化美化。树种以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乔木为主,结合群众娱乐、休憩健身需求,合理运用村镇公共用地和村周空地,建设农村公园或绿化广场。

4.2.3 路渠绿化 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对乡村道路、干支斗渠、河流两岸进行绿化。绿化树种选用根系深、主干高、冠幅窄的乡土用材树种,可搭配常绿、灌木等绿化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进村道路、生产路等其它道路、斗渠两侧至少栽植1行乔木树种,干支渠两侧至少栽植2行以上乔木树种。

4.2.4 片林建设 在村庄周围,根据实际需要及土地利用条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均每个村营造不小于3.3 hm2的成片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风景林或环村林带。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同时,合理配置树种,发展以核桃、板栗、漆树、厚朴等优质乡土树种为主的经济林,形成小果园、小花园等主题休闲园,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生态廊道建设

4.3.1 道路廊道绿化 根据道路沿线自然条件,高速公路两侧原则上形成10 m以上宽度的绿化林带;国道、省道、铁路两侧原则上形成5 m以上宽度的绿化林带;县乡公路两侧至少栽植2行乔木行道树。在道路与道路、道路与河流交汇点等处按上述标准的两倍宽度进行绿化。同时,根据不同地段,并借鉴地方历史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发挥地域标志性景观的功能,与水系绿化景观廊道结合,形成城市生态景观轴;加强城市主要出入口及节点绿化,树立城市良好生态形象。

树种选择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缩小种植间距,改善林带早期小环境,促进林带早日成型。

4.3.2 水系廊道绿化 重点打造坝河、岚河、黄洋河、吉河生态人文景观轴,加强各支流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全县水岸绿化率达到85%以上,构建横贯南北的水域绿色生态景观风光带,形成以两横两纵为主骨架的完备的水岸绿化网络体系。

4.4 森林提质增效

4.4.1 中幼龄林抚育 对全县范围内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提高林分质量。规划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 500 hm2。

4.4.2 低效退化林改造 对全县范围内生产力低、生长不良的林分进行改造;对因病虫害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腐木、风折木清理及时进行清理。规划低效退化林改造350 hm2。

4.4.3 稀疏林分补植 对全县范围内郁闭度在0.2~0.3的稀疏林分,选当地乡土种油松、马尾松、华山松、栎类、刺槐等树种进行补植,使其郁闭度达到0.6~0.7。规划稀疏林分补植面积1 500 hm2。

猜你喜欢

树种绿化森林
朱屺瞻《绿化都市》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新乡学院特有树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