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感式美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30丁岚岚
文 丁岚岚
一、抓住情感线索,凸显课程特色
幼儿期是健康情感形成的奠基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期进行“情感发展”的研究,是我园情感式美术课程前行的重要抓手。在课程实践中,我园确立了“幼儿情感发展”的内涵,立足推动幼儿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情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我们围绕幼儿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情感能力这“三美一能”的情感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课程探索活动。例如,在“美无锡”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围绕无锡的特产、建筑、景点等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如欣赏活动“太湖水”、绘画活动“惠山古镇”、手工活动“泥娃娃”等。在情感式美术课程中,以幼儿情感为切入点,通过一日生活中关注幼儿情感、发现幼儿情感需求以及推动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让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有所成长,也让幼儿园课程特色更加凸显。
二、坚持儿童立场,优化课程内容
(一)关注幼儿兴趣,生发主题活动内容
主题美术活动是我园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寻找主题活动的生发点,生成一系列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以此不断充实我们的园本课程。如主题活动“坚果总动员”中,教师抓住幼儿对坚果的兴趣,带领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本园实际的主题活动,如“找坚果”“拾坚果”“坚果大调查”等日常活动;“坚果大变身”“坚果畅想记”等美术教学活动;“坚果分家”“坚果找朋友”等区域活动;“坚果家族闹翻天”等美术游戏等。这样的课程建构方式不仅赋予了幼儿园课程重要的价值意义,也推动了我园的情感式美术课程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生活,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可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聚焦到特色节庆和传统艺术上,立足幼儿的生活,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在节庆教育活动中,我们围绕“国庆节”,组织幼儿开展了《祖国,我爱你》幼儿画展、国庆美术游戏游园会等,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萌发初步的爱国意识。传统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基于幼儿的生活经历,开展了适合本园特色的美术类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在我园的美术情感特色长廊中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美术体验区,有泥塑区、印染区、剪纸区、水墨区等。基于幼儿生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更赋予了幼儿园课程独特的魅力。
(三)关注幼儿体验,丰富社会实践资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为幼儿提供多种视野开阔、可亲身体验的活动平台,让幼儿真切领略到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如在“古韵无锡”画展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来到社区,欣赏一幅幅韵味十足的水墨画作品,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无锡古镇独特的建筑与景观,还领略到江南水乡别样的艺术美。通过一系列丰富的美术课程实践活动,让幼儿拥有了真实的审美情感体验,更进一步完善了园本特色课程内容。
三、借助教育叙事,推动课程发展
教育叙事,是教师专业生活事件的真情告白,是一种富有情感魅力的课程研究途径。透过教育叙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活动中如何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及完善自我。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是课程不断前行的重要支柱,而教育叙事正是教师课程研究的最佳途径,可以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互连接、相互转换。在情感式美术课程实践中,我们针对美术集体活动、美术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叙事,让教师剖析自己对教育的观点,从而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儿童观和教育观,进一步促进情感式美术课程的良性发展。
在课程前行的路上,我们不断直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关注情感主线、课程改革、教育叙事来提升课程建构的有效性与适宜性,促进了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推动我园情感式美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