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2020-12-30李爱玉
文 李爱玉
现如今,游戏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和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幼儿隐形施教的过程,教师于无形中给予幼儿合理的指导可以有效地保证游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实现。因此,教师的有效介入和指导是游戏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幼儿参与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指导方法,发挥自身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但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受游戏资源分配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幼儿参与游戏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游戏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合理设计游戏人数、游戏频率、游戏角色、游戏情节以及游戏时长和空间范围等,同时,对于出现消极情绪的幼儿,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为每位幼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游戏目标。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幼儿需要协助的情况,教师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指导,或者给出相应的建议,让幼儿更有效地进行游戏。例如,在幼儿进行绘画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在自己的图案中填充适宜的颜色,并且鼓励幼儿描述选择该颜色的原因,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根据幼儿特点,坚持遵循适度原则
相较于成人,幼儿的体力和精力都很有限。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游戏方式及游戏强度,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树立信心。在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适度原则,逐步带领幼儿开展有挑战性的游戏,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并对幼儿进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对游戏、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例如,幼儿园开展呼啦圈大赛,由于幼儿的身体素质、体型及身体协调能力存在差异,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按照目标完成任务。因此,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应对幼儿游戏的内容和评价指标进行合理预估,针对身体素质不同的幼儿制定不同的游戏目标。如对于体型偏胖且身体灵活性较差的幼儿,可以降低要求,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幼儿,可以设定标准的圈数目标。当幼儿不能完成目标任务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幼儿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三、激发幼儿兴趣,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既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的要求。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它对促进幼儿的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在游戏教学中,如何才能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游戏理念。在传统的游戏教学中,幼儿往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而非引领游戏的主导者。因此,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游戏理念,正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赋予幼儿选择游戏的权利。根据游戏教学目标,提供一批“主题游戏”供幼儿自主选择。其次,要善于发挥环境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情境,努力消除游戏教学中不利于发挥幼儿主动性的因素,同时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再次,要丰富游戏教学形式。幼儿天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单一的游戏教学形式容易让他们产生审美疲劳。教师要加强对游戏教学的研究,不断丰富游戏教学形式,如开展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竞赛游戏等,使游戏教学散发出自身的魅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更在于引发、支持和推动幼儿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游戏的开展,科学掌握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