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与健康对防范校园欺凌的特殊作用

2020-12-30石磊任正君钟秀莲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同学

石磊任正君钟秀莲

(1.甘肃省平凉市第八中学 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 甘肃 平凉 744000;3.甘肃省平凉市铁路中学 甘肃 平凉 74400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引发舆论热议。寻找校园欺凌成因,开展校园欺凌风险防控工作,防范校园欺凌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欺凌存在着普遍性、隐蔽性和成因复杂性等特点,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学校来说,治理校园欺凌的工作任重道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强健学生体魄,还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防范和减少校园欺凌有着特殊作用。

1、初中校园欺凌成因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最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等遭受校园欺凌。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研究发现,就初中校园欺凌事件而言,主要表现的形式有:言语欺凌、索要钱物、暴力胁迫、威逼利诱、以众欺寡、以大欺小、“义气”之争、以暴制暴、冲动报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等等。这些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社会方面

不良诱惑居多,所以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不良嗜好,受网络暴力影片、暴力游戏、暴力小说等影响,青少年的好奇心被错误引导。

1.2、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升学率、合格率的同时,对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所忽视,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混乱。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增加,一些学困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学校、老师和同学对立甚至敌对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烦躁,同学之间轻微的摩擦就会使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另外,一些学校将校园欺凌简单地看作了学生之间普通的摩擦,重视不足,教育不够,因而导致其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人命案。尤其是对学困生,缺乏关爱,使个别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产生对立情绪。以平凉七中为例,在分年级、分性别的调查中,学校发现高年级同学欺凌低年级同学居多,女同学之间发生的欺凌事件高于男同学。

1.3、家庭方面

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但缺乏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一味放任、溺爱,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失父爱母爱,造成孩子从小就人格扭曲、心理畸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的打骂,社会的排挤使他们攻击性人格逐渐养成,到了一定阶段,便对他人发泄施暴以寻求自我心理的平衡。加之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过分的溺爱和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易产生自私、任性、骄横等不良习气。

1.4、学生自身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等客观原因,攻击性较强,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同情心和控制力,多是基于情绪和模仿暴力游戏而非基于利益。另外,受欺凌者大多因为体型小、体质差、年龄小、性格内向等原因被欺凌。

2、体育与健康对预防校园欺凌的特殊作用

毛主席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口号。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但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在“野蛮其体魄”的过程中,恰好也是培养其各种优秀品质,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防范校园欺凌有着不可低估的特殊作用。

2.1、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体育课是实践课,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运动过程中,通过肢体的训练,汗水与拼搏,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少了虚妄的幻想,释放了不良的情绪,对一些暴力的行为具有了判断力。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在运动场上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增强了学生的控制力,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在合作中打破了偏见,增强了同学间、民族间的团结,从而减少欺凌同学的可能,也使得学生在面临校园欺凌时,有勇气,有能力去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从而减少校园暴力和欺凌。

2.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体育的健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欺凌。对被欺凌者来说,强壮的身体和健全的性格将会大大降低被欺凌的概率。被欺凌者有可能因为体型、体质、年龄等原因备受欺凌,通过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健康的身体,使得他们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能够勇敢面对欺凌者,不会让欺凌者把欺凌当成一种行为习惯,甚至有能力与欺凌者抗争。

2.3、体育竞赛可以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通过竞赛规则,竞赛方法,比赛制度等方式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体育运动,一般都有一种准则,这个准则可以用来判断是对是错,如踢足球的时候不能用手,打篮球的时候不能用脚,跳远时不能踏线。如果违反了体育比赛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等,这些规则一方面约束了学生的行为,增加了他们的判断性,树立规则意识和对错意识,从而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防范校园欺凌的具体措施

3.1、言语激励培养坚强意志

对于那些受欺凌的同学来说,最佳的预防手段除了心理疏导就是强壮他们的身体和坚强他们的意志力。“由我怕,我不敢”,变成“我自信,我能行”。

作者曾教过这样一位女同学:她的右腿有点轻微残疾,性格自卑,不太合群,害怕上体育课,因被别人嘲笑她,拒绝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尤其害怕跑800m。体育老师先对她进行鼓励再鼓励,再让同学握拳加油,又派体育委员帮助陪跑,她完成了长跑生涯的第100m、200m,同学被她的精神感动,掌声和加油声伴随着她跑完了800m。她笑了,变得自信,从此再不怕别人的目光。她战胜了自己,赢得了大家的赞许。通过体育锻炼,变得强大、自信,不再害怕、顾虑和忍气吞声。

3.2、指导帮助调控情绪

校园欺凌现象大都有倾向性和苗头,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帮助学生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并指导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体育教学中,若发现有情绪不稳定或偏激的学生,多让他们掷实心球或打沙袋,并真诚地告诉他们:你的痛苦或者愤怒就是眼前的东西,你把它扔得远远地,打得狠狠地,你心里就会舒服多了。学生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会了释放、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对其他同学言语或身体的攻击,欺凌事件也就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3.3、通过游戏形成合作意识

体育老师要多利用集体性体育活动帮学生共同努力实现团体目标。通过如何在比赛中为了集体的最终胜利愿意为同伴创造更好的进攻时机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高大的同学一直欺负弱小的同学,在教学中可以刻意安排他们做些趣味性合作游戏,比如“两人三足跑”的合作游戏,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经过磨合与练习,两人相互促进,互相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正确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欺凌者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被欺凌者也会变得足够自信,和同学正常交往。这样有利于同学关系融洽,大家互相团结,互相包容。

3.4、竞技赛事养成良好道德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组织集体性的比赛项目,让学生知道竞赛规则,有了规矩才能顺利竞赛,如果不遵守规则就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规则就会润物无声地形成做人做事的准则。比如篮球比赛投篮打手犯规,就要受到罚篮的惩罚。足球比赛中,禁区中手球就要受点球的惩罚。场下观看比赛的同学要做文明的观众,不喝倒彩、不挖苦、不嘲笑、不讽刺,尊重对手。通过比赛和观看比赛,让学生知道场上是对手,场下却是朋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道德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赛教学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果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就要受到惩罚,比如不可以以强欺弱等。

3.5、专题辅导培养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应该借助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一整套系统的培训和讲座,用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引导、疏导学生心理,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辅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各学校都搭建完善了心理教育平台,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及相关设施场所,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坚持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及时发现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积极联系心理健康老师,一起引导、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总之,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社会各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关注、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确保所有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对于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坚守的工作。学校只有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法治与善治,“软”“硬”兼备,提升学生反校园欺凌意识和能力。通过完善制度监管体系,构筑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欺凌风险防控联盟,进而增进学生与老师、同伴情感依恋度,构建和谐融洽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范和杜绝校园欺凌。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同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