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投掷动作形成发展研究

2020-12-30周永春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动作技能儿童

周永春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华侨大学运动科学与健康实验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21)

投掷是操控技能当中最典型的一种技能,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以大肌肉群动作为主的技能。正确的投掷动作模式需要身体不同部位共同协调用力,并在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支配下,将几乎全身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传递作用于物体。幼儿或小学阶段儿童会从事大量与投掷相关的活动,如投掷沙包、垒球和实心球等,通过投掷动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正确动作模式的形成,还可以提高幼儿双臂、肩部和腰背部肌肉力量以及促进上肢柔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动作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投掷动作形成的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希望通过对儿童投掷动作的特点、形成和教学干预发展研究,儿童上手投掷动作的评估研究,以此帮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动作,推动儿童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发展。

1、儿童投掷动作特点分析

通过对儿童上手投掷的特点分析,能更好的帮助教师或教练员在投掷教学过程中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根据儿童的上手投掷特点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儿童上手投掷的发展进程。儿童动作模式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男女性别差异导致儿童掌握上手投掷的水平不同;(2)儿童上手投掷易受环境因素影响;(3)儿童上手投掷教学干预动作形成过程特点分析。

1.1、儿童上手投掷的性别差异

对象控制技能是这三类技能中相对复杂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控制身体某个部位或控制器械作用在物体上使其产生位移或保持静止状态的能力。在学习对象控制技能中,性别差异相对其它两种技能来说是较为明显的,而投掷是对象控制技能当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因此,在学习投掷这一基本动作技能时,性别差异是最为明显。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投掷的结果导向中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Garcia等(2002年)提出,在有指导的投掷练习环境中,年幼女孩的反应与男孩不同,女孩想获得教师积极的反馈,如鼓励、击掌等;相反,男孩为了想突出自己或者想投掷的更远与同伴竞争而进行投掷。尽管教学指导对女生的动作学习的作用比对男生的作用更大,但是女生始终无法达到男生投掷动作发展的水平。

1.2、儿童上手投掷的动作技能教学特点分析

对投掷教学干预研究最早的是Dusenbery(1952年),其通过指导56名3-7岁的儿童进行为期三天的投远训练,来检验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表明,经过学习,儿童的投掷水平都达到或者超过相应年龄段的平均水平。在进行教学干预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与儿童的基本技能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Ignico(1991年)在研究能力本位教学对学龄前儿童包括上手投掷在内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影响中发现训练有素的体育教师在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计划时,有助于提高幼儿园学生的动作技能表现;Mc Kenzie(1998年)的研究支持了他的观点,体育专家、普通体育老师和一般人在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儿童技能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1%、19%和13%,他认为受过培训的体育老师对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既是训练的设计者又是实施者,将任务有意设计成一种包含各种约束的方式,这些约束最终会导致儿童尽可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或反应。

在对上手投掷进行教学干预过程中,“关键提示”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国外学者Fronske等人(1997年)是首个运用“关键提示”帮助投掷动作不熟练的儿童提高动作表现的。在儿童训练时,老师或教练会在旁提示或纠正姿势的错误,在姿势正确时,会给予及时的表扬,增强学生的肌肉记忆。结果发现运用提示能更好的提高儿童的投掷距离,并改善其投掷姿势(脚步和手臂)。对于儿童上手投掷技能进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干预是提高上手投掷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儿童进行有指导性的干预应该提供至少8周的教学,并且对上手投掷的每个技术动作讲解需给与大约60分钟的指导,才会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不同的教学手段包括示范、讲解动作要点、生物力学法、对于投掷动作的表现都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需互相交叉使用,以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1)直观教学效果能加强儿童的直观感受;(2)探索式教学能加深儿童对投掷动作的理解程度;(3)关键提示能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4)背景的颜色和投掷物目标的最佳性能组合,能影响到儿童投掷的速度和准确性。

1.3、投掷是易受环境影响的基本动作技能

相对于其他的基本动作技能来说,上手投掷动作技能是易受环境影响的。Thomas等人(2010年)对30名6岁至10岁的澳大利亚土著儿童进行投掷速度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土著女孩和男孩在投掷器械的水平速度和投掷时的运动模式是和美国女孩和男孩相似的。但是土著女孩的投掷速度普遍比美国女孩快,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孩投掷速度是相似的。这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土著当时是以投掷捕猎为生,学习正确的投掷技术是为了能更好地防御和狩猎,能使武器扔的又远又准,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会促使儿童学到更好的投掷技术。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小会影响儿童对于一项运动技能认同感的形成,并能成为兴趣,从而能自愿参与其中。棒球是美国的国球,主要以投掷击打为主的运动,在这浓厚的氛围下成长的儿童,对于投掷的掌握程度会比其比其他国家的儿童要好。另外生活环境对于儿童投掷的掌握也有影响,在发达国家,城乡之间在生活和生活水平方面的显著性差异基本上已经消除。但在中国,城乡差异还长期存在,这种差异对于儿童的动作学习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2、儿童投掷动作的形成

动作技能发展序列是判定基本动作技能是否完全正确习得的一种评定方法。目前,国外对动作技能发展序列研究中,主要是以下两种最被广泛认可,一种是密歇根州立大学Seefeldt等(1972年)提出的基本动作技能整体序列法(total body sequencing),另一种是威斯康星大学Roberton等(1984年)提出的基本动作技能部分序列法(component sequencing)。“整体序列法”描述的是在多数儿童的身上能同时表现出某一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模式特征;“部分序列法”则描述的是儿童在做某一基本运动技能的时候,该技能的动作模式特征会出现在儿童的胳膊、躯干或腿等特定部位上。因此,运用“整体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判定上手投掷是否完全正确习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国外对此也是深有研究的。

2.1、上手投掷的整体发展序列研究

对上手投掷整体发展序列研究最为透彻的是国外学者Seefeldt(1972年),他对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线性追踪分析,通过随机抽取儿童样本进行纵向分析,确定了投掷动作过程的5个发展阶段。研究认为在投掷动作的第一阶段,儿童下肢静态支撑、面向前方、撅臀及手臂的砍切动作为特点来产生力量;第二阶段,儿童会手臂上挥,腰腹会进行“组块”转体,后续的动作手臂会跨越身体;第三阶段,儿童会采用同侧跨步的动作模式,也就是同手同脚;第四阶段,儿童采用异侧跨步的动作完成动作,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于投掷的动作理解加深了,因此能使投掷的动作更加有效;第五阶段,也被称为“熟练者”(Accomplished throwers)阶段,儿童能做到手臂向下后挥,异侧上步,递次旋转,上肢和下肢的后续动作,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一个熟练投手应该具备的准备模式和肌肉力量。

Garcia(2002年)在Seefeldt研究基础上对6名2-5岁儿童投掷动作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进一步对投掷动作整体序列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两年中Garcia(2002年)等人又先后对3469名儿童的投掷动作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投掷动作的发展是一种个体的、易变的、非线性的并且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过程。然而,这与Seefeldt、Langendor fer和Roberton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他指出Seefeldt划分的第五阶段动作(儿童手臂会向下后挥,开始异侧上步,躯干腰部会开始分层次转动,上肢和下肢有后续动作)是理想的、成熟的最终阶段,人们经常观察到的是处于非人为环境下投手们的投掷动作会随着任务及环境的要求来改变投掷模式。Langendor fer和Roberton(2002年)则认为所有的投手在同一阶段的动作模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各个投手在每个阶段的动作模式有很大差异。另外,还有研究指出投掷动作发展的次序是由该动作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而不该由该动作在全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2、投掷的部分发展序列

而对上手投掷部分发展序列研究最为透彻的是国外学者Rober ton(1977年),他认为投掷动作的发展情况应当依据该动作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发展情况而定,因此将投掷运动分解为迈步,后引,躯干转体,上臂前挥和前臂前挥等各个分解动作来分析。

运用部分序列法考察儿童动作发展时值得注意一点的是所有的分解部分并非如整体序列法所描述的那样有着完美的连接,但他们也不是完全独立的。部分序列法刻画了投掷动作的行为特征的多种可能的组合结构,解释了儿童根据个体、任务和环境的约束来做出不同组合的投掷动作的现象。部分序列法为训练者或教学者提供关于投掷基本动作技能模式的正确信息,所以,我国教练员或教师都应对动作序列有所了解。

3、儿童上手投掷的评估研究

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是西方国家用来检验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的主要方式,当前的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北美国家。随着对评价工具研究的推进,评价方式逐渐从单一的结果导向或过程导向评价发展到运用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上手投掷动作是基本动作技能中的操控技能,目前主要的评估方式也包括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类。但是,对儿童投掷动作的评估还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通过实践调查,对已有的一些评估工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评价工具,TGMD广受研究者欢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测试的项目包括了一些在各种特定的运动、游戏及其他体育情境中所必须的移动技能和物体操纵技能.

4、对于儿童学习上手投掷动作的建议

在上手投掷教学过程中的最初阶段,教学任务应着重于投掷力量,以形成最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在评价上手投掷的熟练程度通常可以采用投掷的距离、精确度、速率或球速等针对结果的测量方法。结果测量是教师评价投掷效果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过程性评价是对儿童投掷动作模式的成熟度进行评价。因此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可有效结合,对上手投掷的评价更加真实有效。对此下面是对于儿童上手投掷的五个教学建议:(1)在教学眼睛目前前方时,可要求幼儿视线稍向上;(2)虽然上手投掷以大肌肉群为主。但精细肌肉对于最后的出手和掷准都需要精细肌肉的控制;(3)加强手臂力量(手撑地 悬挂 爬肋木)协调性练习(绳梯多方向移动练习)等体能训练;(4)教学投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上手投掷教学要根据幼儿动作掌握情况而定,小中班重点掌握挥臂动作,大班把挥臂和腰部转体结合作为重点。在教授正确的投掷动作时,可采用条件控制法,如加强挥臂速度可采用击打吊球、快速挥旗等。

同时教师或教练员要用动作序列发展的眼光教授学生,当儿童投掷动作表现“错误”或“差”时,不能用成人的动作模式来评判,我们要用发展的视角,重视投掷动作发展的这个维度。

猜你喜欢

动作技能儿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拼技能,享丰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