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生活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初探
2020-12-30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单培培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单培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关注各领域活动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我园一直秉承“共同生活,共享幸福”的办园理念,即把教育变成共同生活的过程,让幼儿园成为幼儿共享幸福的乐园。本文根据我园在“共同生活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我园在课程探索之路上的点滴经验,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聆听幼教专家讲座和外出学习
为了做好课程建设,每学期我园都会邀请省内外的知名教育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园长和骨干教师来我园为教师们做相关讲座,如“如何理解课程”“如何观察幼儿”“课程故事写作”等,为我园的课程建设传经送宝。同时我园还会不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到江苏、上海等幼儿园学习,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实施策略等。
2.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了我园课程建设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组织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等,为建设共同生活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
从观察入手,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幼儿
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建设、设计、组织与实施的目的、来源和归宿。共同生活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目的也是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优点和不足、生活经验及其所处社区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才能全面了解幼儿?我们从观察入手,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
我们的观察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既有有目的的观察,也有随机观察。我们运用了多种记录方法,如白描法、影像资料等客观地记录下幼儿的行为表现,然后对照理论,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以及优点和不足等。
下面是大班户外活动时的观察记录及分析:
观察者:单培培
观察日期:2018年11月12日上午10:00~10:30
观察方法:描述
描述对象:幼儿路路(5岁3个月)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动作发展水平。
观察记录:今天天气比较冷,幼儿来到户外准备跑酷,路路边跺脚边和同伴说:“好冷啊!”于是他戴上了自己的羽绒服帽子。跑酷开始了,路路随着队伍在跑道上跑了两圈(一圈大约50米)。我们班开始过木桩,路路双手伸开,一只脚踩一个木桩,非常平稳地过了木桩,在走过一个木桩后跳了下来,稳稳地落到了地上。
分析与评价:
1.适应能力
路路能较快适应较冷的户外环境,而且知道防御寒冷的方法,如“跺脚”“戴帽子”等。
2.动作技能水平
路路能在有一定间隔的木桩上平稳行走,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3.情绪方面
路路感觉户外冷,就和同伴说“好冷啊”,表达情绪的方式适度。
聚焦问题,搞好教研,做好对话
在课程生成初期,老师们对我们的课程内涵理解还有很多困惑:共同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就等同于幼儿生活吗?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都可以做课程吗?不同的人因经验、理解能力、专业积淀及分析能力的不同,会对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就要聚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共同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涵,我们借助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教师们做易于理解的阐述。
杨晓萍认为:“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谋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整合、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于冬青提出:“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是指教师从儿童生活的时间、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感悟以及生活中的他人的场域出发,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以适合童性的生成性、游戏性和真实性事件为载体,引导幼儿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儿童体验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就是要向幼儿的生活要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过程来实施课程。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课程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
通过问题聚焦、教研对话,教师们对共同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对共同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本质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即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地成长。
重视课程审议,保证教师的课程决策权
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特指以幼儿园课程开发为目的的课程审议。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不是国家课程,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地方课程,许多地方提供课程但由幼儿园自由选择,一般不采用行政手段强行统一课程。因此,幼儿园对课程有很大的决定权,参与课程审议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责。幼儿园管理者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与课程审议权,通过组织教师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幼儿园课程选择与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细节,引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保障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
重视环境创设,做好隐性对话
环境不仅是“第三位教师”,更是课程开展的“舞台”和背景,是师幼对话、幼幼对话发生的基础,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环境越丰富,投放的材料越适宜,活动就会越丰富、越能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隐含在环境中,创设适宜于课程开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创设的每一个环境都要将活动的目标最大程度地渗透到活动区中,渗透在操作材料中,为幼儿创设科学、有趣、丰富、有层次的区域活动。如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为了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在主题墙上张贴中国地图,在益智区投放中国地图拼图;在美工区为幼儿准备了材料,幼儿可以设计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头饰等;在角色扮演区幼儿开起了“民俗菜馆”;阅读区投放了与主题相关的书籍等。
其次,要重视幼儿在主题环境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与幼儿共同准备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想法、需要、能力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环境创设中,教师和幼儿交流讨论“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投放到玩具加工厂”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材料投放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选择的加工玩具材料,如废旧纸箱、鞋盒、奶粉桶、纸杯、铁丝、毛线、吸管等,我们按照幼儿意愿搜集了操作材料,幼儿自由探索尝试,玩得不亦乐乎。
共同生活取向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会继续追随幼儿脚步,不断转变观念,躬身实践,和幼儿共同成长、共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