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论语》阅读20题参考答案
2020-12-30
1.(1)说出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或比喻话一说出,难以收回);说话要谨慎(或其观点不正确)
(2)①棘子成说“何以文为”,意谓君子(贵族)只要保持朴素本真,不需要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形式的修饰和讲求。这一言论针对的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剩礼仪仅为虚华修饰之用的社会现实。
②“或”问“以德报怨,何如”,认为以善行回报恶行或许是挽救世风的好办法。它所针对的是春秋时期政治上的以暴治暴和以怨报怨、刻薄计较的不良世风。
2.(1)推己及人
(2)第一、二则材料是抽象陈述,第三、四则材料是对前两则材料的具体解说;第一、四则材料为正面阐述,第二、三则材料为反面论述。
3.(1)正名(答“维护等级/伦理/身份制度”也可)
(2)不一致。董仲舒和孔子都强调了各色人等谨守阶级、伦理、身份本分的重要性。但是董仲舒的论述,用一“则”字给“父不父”与“子不子”、“君不君”与“臣不臣”之间加上了因果关系,强化了君守君道、父守父道的严肃性、重要性,对君、父的要求变严,对臣、子的要求变宽,偏离了孔子四者为并列关系的论述。
4.(1)至,来(内心归依,心悦诚服);使百姓归顺
(2)①法治是百姓被动接受,礼治是自觉需求,前者治标,后者治本,礼治的影响更深远。
②法治是事后的制裁,礼治是事前的防范,效果更好。
③礼治对人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推行更便利。
(答出两点即可)
5.(1)儒
(2)认可。子路的志向“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就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具体解说,都表达了有物共享的思想。颜渊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劳”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都是行事为人的思想。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阐释的都是儒家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和谐状态、和谐关系。
6.(1)积极入世
(2)不认可。第二则材料中孔子的话表面上指儒家之道的兴废将由天命决定,似乎流露出因无法掌控命运而只能听天由命的意味。但孔子的话的实际含义是,公伯寮无法左右儒家学说的命运,这表达了孔子对儒家学说及其推行的高度自信。儒家之道的兴废结局既然由天命决定,知天命而尽人事,自己及弟子只要切实做好现实之事即可。话里流露出的还是“尽心竭力,积极行事”的态度。
(认可这一观点,且能够加以合乎逻辑、事理的论证或说明,亦可)
7.(1)“无违”是指不要违背礼制。
(2)①孔子认为孝要从内心敬重。
②孔子强调孝是尊礼,不是听话。
③孔子认为父母如果有错,做子女的可以提意见,但要语气委婉,态度温和;反复劝说无效,那就顺从;对父母的决定,是替他们忧愁,不能怨恨。
8.(1)①不论在何时何地,实践“仁”都要坚持不懈。
②平常在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认真,对别人尽心竭力。
(2)不矛盾。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认为提到“圣与仁”自己不敢当,说明他对“仁”的重视和推崇,将“仁”视为道德修养、学问的最高境界。第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仁”离每个人不远,强调“仁”的实践,他认为只要自觉自愿地行“仁”,“仁”就会到来。
9.(1)行为;习惯兴趣
(2)君子从政,需要如子路勇于为义、刚强果断,这样能决大疑,定大计,当断则断,有振作而无废弛;如子贡闻一知二、明敏通达,这样能审事机,通物理,斟酌处置,有变通而无窒碍;如冉有多才多艺,这样能治理繁务,计划周详,随机应变。
10.(1)追求;执守
(2)孟子认为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首先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他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吸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就像太阳、月亮有光辉,它们不放过每条小缝隙,而流水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便不向前流。
11.(1)孔子采用激励式教育方法,主张学以致用。
(2)[示例1]赞同钱穆先生的看法,采用第一种解释“我和你都不如他(颜渊)。”理由:这样解释体现孔子深喜颜渊之贤,也喜子贡之谦虚,能自知不如,更见孔子之自谦;同时这也是孔子对子贡的安慰之词。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释:“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理由:这样解释更好地承接前面句子的内容。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这样解释体现了孔子对颜渊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孔子对子贡的激励教育。
12.(1)称(重);权衡
(2)第二则材料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齐宣王能推恩至禽兽(不忍见牛被杀),却想发动战争,实质就是不推恩至百姓。可见,他没有真正权衡轻重,没有择善心而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将这种不忍之心推广到治理国家,就是仁政。
13.(1)意思不同。第一个“贤”作动词,推崇;第二个“贤”作名词,贤德。
(2)军旅之事孔子肯定学了。他曾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强调文事要以武备之。孔子之所以说学习了“俎豆之事”,是想借祭祀之礼说明礼的重要性,而说不曾学习军旅之事,是不愿意再与卫灵公谈军旅话题,因为这与他为政以德的观点相悖。
14.(1)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做事适度。
(2)孔子强调的中庸,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以仁义为标准,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乡原”表面上谁都不得罪,人人讨好,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际上是没有是非标准、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虚伪的好好先生,所以说“乡原,德之贼也”。
15.(1)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贵贱贤愚的区别。
(2)第一则材料体现孔子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第二则材料体现人的智力差别是先天的,要因材施教。两者不矛盾,第一则材料侧重论述教育对象的范围,要打破身份、阶级等限制;第二则材料侧重论述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先天禀赋情况,因材施教。
16.(1)北极星;统治者
(2)舜能够无为而治,因为其对人对事小心恭敬,施以仁政。孔子推崇舜,他提出的“无为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无所烦劳而天下大治”,统治者并非不作为,而是为政以德,注重自身修养,以德感召教化百姓。
17.(1)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①礼的施行需要约束自己,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②礼的施行要以和谐为贵,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不能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需要以礼仪加以节制。
18.(1)“斗筲之人”是指器量狭小的人。
(2)①孔子认为,子贡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是贵重的有用之器,意指子贡是重要的专才但非全才。
②孔子认为,君子不用像各有其用的器皿一样,用固有的模式来局限自己,应努力做一个博学多能、无所不施的通才。
19.(1)为政以德
(2)儒家认为,无论是国君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做事情要分先后、轻重、缓急;君主自身要正,要有仁爱忠义之心;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按时节役使百姓,这样才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0.(1)身教重于言教
(2)同:都认为天道至大、无言,却能孕育万物。
异:道家认为侯王应该得到道,并用道的真朴来根绝贪欲,无为而治,天下将会自然安定。儒家认为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乱世更应积极入世,从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