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2020-12-30周晓琳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江苏南通2260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趣味性数学知识

◎周晓琳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在课前进行课堂导入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导入中,教师要注重案例使用和导入方式的选择,确保教学的趣味性,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课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习惯和正确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量.小学数学课程是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探索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通过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来完成对加减法的介绍.在加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课上教师可以以水果为道具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加减法知识点的掌握质量,也保证了课程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在课前创设具备探索性的悬疑情境,教师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导入,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疑问的基础上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又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拿出一些剪纸图案,如红双喜图案、牵手的小人等.教师拿出这些剪纸图案后,让学生对图案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有些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图案似乎遵循某个规律:是由相同图案组合而成的.教师就可以由此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这种先不告诉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是什么,而是采用设置悬念,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与猜测,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就已经拥有较强的探索欲望,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定位,考虑应用悬念设置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因地制宜地配置课堂导入策略,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面吸引.同时,教师要保证设置的悬念是科学适宜的,能够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拥有较高的契合度.

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在课程内容学习之前拿出几个正方体,摆成不同形式的物体,如一个长方体,或是两个正方体在下、一个正方体在上的不规则物体,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这两个物体的俯视图与正视图,让学生猜测.这个过程生动有趣.在没有系统地学习此部分知识原理时,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但是接触新知识时,学生会有较大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剔除冗长的理论讲解铺垫,直截了当地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放在课前导入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虽然这种方式一开始会难倒很多学生,大部分学生也无法一开始就选出正确的不规则物体的正视图与俯视图,但是正因为容易出错,学生才会产生更强的问题探究欲望,想要从根本上将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因此,在接下来的原理讲解过程中,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听讲.而那些选对的学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幸运,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选对了,他们接下来也会认真地听讲,了解自己“蒙对”的原因.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前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优化课程导入效果.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确保导入情境的趣味性及合理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对于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趣味性内容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在课程中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师生互动,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数学知识教学的进行有着正面影响.

例如,在数字大小关系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提升学生的数字比较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中设计一个游戏性的教学情境.为了提升学习趣味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果园中进行采摘,并在之后对学生的采摘数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大小的关系,并提升学生的数字大小比较能力.将数学课程内容教学和游戏情境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中的实践能力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又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创设一个全班学生去春游的教学情境:班级学生人数是54 人,加上教师共有55 个人,此时需要依据去春游的总人数进行车辆配置,如果一辆中巴车可以乘载12 个人,共需要多少辆车? 此时学生会使用除法对车辆数量进行计算,但是,由于55 不能被12 整除,列式计算的话就是55÷12=4……7,也就是有7 个人剩下.车辆不能超载,这几个人怎么办呢? 此时,就需要再加一辆中巴车,虽然不能坐满,但是这7 个人必须与大家一起去春游.这种情境构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能整除的情况,如将10块糖分给4 个人,将20 个苹果分给7 个人等.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情景导入的方式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如在有余数的除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一个带有余数的除式中余数大于除数,那么说明这道题目的计算结果存在错误.

设置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被有趣的情境吸引,进而保证接下来对知识原理的学习更加认真,也愿意更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配置适当的教学情境,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都必须保证采用此种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教师要对进入教学情境的学生的反应进行动态观察,及时查看教学情境是否已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足够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依据学生给予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与进程的调整.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导入效果

为了优化课程导入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保证教学效果满足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优化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作为课堂教学的工具,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当前常用的一种趣味性数学教学方式是角色扮演法,教师和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思维和合作能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乘法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在课堂进行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优化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讲解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学生分组扮演生活中常见的顾客和老板,通过购买过程的扮演来体会实际生活中数学概念的应用,加深对乘法的认识,优化数学实践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学数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也加强了实践能力,完善了数学知识结构.

此外,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导入教学.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买东西用什么支付,学生在回答了是钱之后,教师再问学生是否了解人民币,通过问题引入本次教学内容.又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在思考后说出自己见过的圆形物体,教师再将圆的性质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提问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为数学教学的开展带来有效的帮助.

四、借助实物,提升知识导入直观性

借助实物展开教学,知识学习的直观性更强,知识点的展示更加形象,学生头脑中能够更为快速地构建出数学思维模式,并借助这种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内部原理构造中的抽象性能够得到有效降低,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认真观察、思考.

例如,学习“克与千克”时,为了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因为长度、质量、体积等单位虽然有换算规则,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到底使用什么单位表述合适,才能描述得更为准确.因此,在质量层面的知识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个鸡蛋和一个西瓜,在黑板上写下数字50 和5,以及单位名称“克”和“千克”,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分配数字与质量单位才是合理的呢”.学生此时就会开动脑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正确的答案是一个鸡蛋是50 克,一个西瓜是5 千克,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单位是1000.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抽象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用手拿起鸡蛋和西瓜感受一下二者之间质量上的差异.而后,再依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其他实例的列举.例如,一只小兔子与一名同学的质量分别使用什么质量单位表示比较合理? 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可能又会产生疑问,是不是体积越大的东西质量就越大呢? 因为西瓜的体积要比鸡蛋大很多,一个人的体积也比小兔子大很多.此时,教师仍然可以使用实物教学法,采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如拿出一个体积和西瓜一样大的棉花糖,和一个大小和鸡蛋一样的铁球,让学生通过视觉来判断二者的质量大小.有些同学说铁球看起来小,应该用克做质量单位,棉花糖看起来大,所以应该用千克做质量单位.教师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对这两样物品进行实际考察,采用拿起这两样物品的方式感受它们的质量.学生就会发现:棉花糖虽然体积看起来很大,但是质量很轻;铁球虽然只有鸡蛋那么大,但是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由此可见,并不是体积大的东西就更重,体积小的东西就更轻.因此,在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质量单位配置时,思考应更加缜密,才能保证物品后面的质量单位是科学与适宜的.这种采用实物教学的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及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导入环节是必要的.借助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导入,使得课程内容更为直观且具趣味性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意识.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趣味性数学知识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