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评价
2020-12-30刘志宇
张 慧,刘志宇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医教协同是当前我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2014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的目的是“建成校院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除以“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主体外,同时培养“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临床医学人才作为补充,并加强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国控专业,主要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卫生人才。我院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我院积极探索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近3年的实施过程中,从组织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5方面着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基层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我院与医院合作建立适合全科医师培养的新型医教协同模式,培养能胜任基层医疗机构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全科医学人才。
2 实施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师培养方案,参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进行机构调研,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师培养课程体系调研报告,修订完善2018级、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校内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全科医师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学校教师与医院医师共同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师培训教程,改革课程内容,制订适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全科医师培养特色,组织校内和附属医院教师编写核心课程标准,基本建成诊断学、外科学、预防医学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率先面向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通过制订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课程表以及理论授课、医院见习与实习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医学影像基本操作与诊断,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能力和对危急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一专多能”型、适合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拟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和急救方向特色课程班,且已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课程表和考核方案。
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临床教学,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实习前都能熟练掌握临床常用操作技能。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系统,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3+2”助理医师、全科医师培训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测试,可大大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不断探索构建科学合理、与行业需求高度符合的医学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制定实训室开放制度,实验开出率在95%以上。不断改进实验实训教学方法,采用PBL(问题式学习)、CBL(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教科研能力强、能够适应临床医学教育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互评、互培、互管引入行业兼职教师并承担50%以上临床课程教学工作,打造校院联合教学师资团队。通过网络课程培训、学历提升、假期校内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我院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4人,硕士2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9人,双师型教师25人(占专业课教师的75.8%)。现有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20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
为加强交流,校院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聘用医院医师作为临床课程教师,承担50%左右的临床教学任务,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和见习次数,实现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训、多实操的教学目的。同时,为了加大校内教师与医院医师的合作力度,提升专职教师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提升团队科研能力,丰富科研成果,我院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开展进修培训,连续选派多名双师型教师到各级医院顶岗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3 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
2.3.1 学校实训设施 我院现有医学实验楼3幢,实验室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实验实训室共73个。基础医学实验室总面积7 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1 800余万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总面积约7 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2 600余万元。我院实训设施全面覆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并建立临床各科仿真实训环境,实现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建立的OSCE考站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训考核,也承担护理等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的培训考核,改革传统专业技能考核办法,建立统一、完整、综合的临床医护技能考核体系。
2020年学院将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伊滨新校区医学实验中心占地达到15 000平方米,更加现代化、数字化的多功能示教室和OSCE系统将全面应用,为医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3.2 附属医院实训设施 我院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各项设施齐全,为见习、实习、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了保障。附属医院围绕校院医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发展需求,在调整改造现有实验室的同时,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学院进一步加强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验实训设备和人员管理,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2.3.3 校院共建,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往临床医学生培养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缺乏[2]。
校院合作是指医学院校或设有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与医院之间的合作,是学校、医院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3]。校院合作是办学模式的创新,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医院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训相结合,培养满足医院需求的实用型人才[4]。
学校和医院在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教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强学生岗位胜任力、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学校与医院深度合作运行机制。重视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等环节,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学分中包含40周临床实习、2周见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积极推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实习生选拔方式,将实习生作为准医护人员进行面试、考核,有效提高实习管理水平和质量。
2.4 培养质量综合评价
2.4.1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1)学校连续两年面向所有医学生举办解剖绘图大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各项才艺。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大赛,2018年首次参赛就有两名学生获得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2019年再次派出3名学生参赛,斩获了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在省级教师组临床技能比赛中,我院3名教师获得了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3)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2019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一项新型智能查房系统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实现了在该赛项上零的突破。
2.4.2 推动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学院和附属医院联合开展的“全科医生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在2017年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培养了近1 000名专科生和近50名规培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优先进入附属医院“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进行学习,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首批规培学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78.26%,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3 结语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人文素质等得到了提升,拓宽了就业途径,提升了岗位胜任力,实现了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落实各项措施,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