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纵贯线】多读书所为何事

2020-12-30白宇极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类书籍芒格书籍

■白宇极

去年年末,我整理一年所读的书,大概有74本。因为数量不算少,又跨了几个领域,所以有朋友看到后就问我: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非常古老。我想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回复,因为其重点所问的是一个“用”字。“读书无用还是有用”数千年来争论不休,而我基本是站在“有用”的立场上的,我常常跟人说,如果无用,那何必读呢?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用”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用”,如果从大的类别分,其实无外乎两种,一是对灵魂是否有滋养,二是对现实是否有功利价值。书籍对灵魂的滋养千古都有公论,所以这里主要谈一下读书怎样对现实“有用”。

我读书,很少漫无目的的读。因为书籍只是一座桥梁,想要让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需要有目的和方法。所以,我读书的用途主要有两个:

第一,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持续打磨,力求不断进步。

我有一个朋友,他现在已经是省级名师了,但是我们交流的时候他就说,“我所有的职业技能养成都是毕业后前三年磨练的,之后数十年,基本上就是不断的重复”。

我很理解他的感受,因为学生和教学内容多年变化不大,兼之教师的权威感不断加重,所以很多教师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套教学的技巧,既可以在教学上游刃有余,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获得名利,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辛苦读书,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区域呢?

但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我认为这种教师是不称职的。虽然依靠教师权威可以维系教学日常,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如今每一种职业都要面对时代变迁。我们眼前的世界不断在变化,我们的孩子也在不断接受全新的世界观念,而学生家长每一代都是不同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差异极大,如果我们不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改变,那么我们所教授的不就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吗?我们的教学技法不就是僵化的吗?那么你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学习形成了阻碍。

我相信读书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促使自己不断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如何更靠近这一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学技艺的提升进步。尤其是海内外学者对教学技巧的创造和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迪,包括市场上培训机构使用的方式,其实很多都可以借鉴。

而且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就几乎不再读书,更不会去读那些比较艰难的专业书,所以思维渐窄,也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阅读其实可以很好的调整这一点,因为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经验重建”,不断让自己的生活有新鲜感。

第二,除了对专业技能的打磨之外,读书还可以构建一个人的多重思维模型。

一般来说,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大,他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个体经验,从而固化为一种思维模型,他做的各种判断最终都会是对自己理念的“确认”。这大概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然缺陷,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很少看到有人对此形成有效的反思,能够一生保持开放的头脑。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站在商业顶尖的一些人,很少有这样的问题。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股神”巴菲特与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巴菲特的生活主要由阅读构成,朋友们都认为他更像是一个学者,而查理·芒格最大的特征同样是手不释卷。查理·芒格在很多大学和基金会做演讲,最经常提到的就是多读书以养成“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说:“很多人只能使用一两个思维模型,但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那样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现实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这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思考方式,也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所以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呢?“多读书,尤其是需要多领域多学科阅读,从事情的本源问题出发,而不是用某一种学科思维去思考,只要这么做,最终都会在现实中获益。”芒格觉得,就是这种多元思维模型让他躲过了多次经济危机。

我们从这些顶尖级人物的做法中可以发现,读书在现实中对人的帮助之大,其实远远超出想象,它其实是让人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生活,从而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

可能也有朋友会问,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什么书都要读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读书究竟是走“精”还是走“博”的路。所谓“精”,就是主张要专门在某一领域,甚至是某几本书中进行反复精读,最终形成某一领域内的专门知识。而所谓“博”,则是要大范围读书,最终可以博闻强识,什么都能懂一些。

我随机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我的朋友里面对读书的态度算得上是“泾渭分明”。一些人几乎从不读教育和心理学类书籍,而另一种则只读教育类书籍。我还发现,前一类朋友对自己的教学非常自信,觉得教育类书籍都不能排在最经典的书籍里面,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读几本大儒大哲的作品。而后一类朋友则觉得其他专业的书只是调剂,读太多杂书其实浪费时间。

我觉得两者皆不可取,因为“精、博”并不必然矛盾。从前人的经验看,其实到最后两者往往殊途同归,精读的会发现,在解释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时,单一知识不能解决,而博采众家的则发现,对某一领域不能精深研究,则理解或操作就缺乏必要的深度。因此,从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来看,两者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路径,但实际必然走上同一路途。所以我的想法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选一个领域精研,但同时广泛阅读,通过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最终走向“融通”。

当然也有朋友说,书籍浩如烟海,如何能读完呢?读完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就像查理·芒格所讲的那样,其实在基本知识层面,每一科或者每一门类的经典书籍就那么几本,只要通读一遍就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跨学科知识,而多元思维的养成,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

总之,读书肯定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每天花几十分钟读书,日积月累,对自己的专业、生活乃至生命质量都大有助益。当然,重要的是不要“死读书”,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猜你喜欢

类书籍芒格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高校图书馆专业类书籍借阅比提高的对策研究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一年浮亏约40%!芒格大幅减持阿里巴巴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滴水藏海
如是说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