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0-12-30熊远兴
熊远兴,卢 缨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0 前言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所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全教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校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融入“思政”味,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推进工科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发力点。
1 工科学院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除了接受辅导员、班主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完成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4+1)外,专业课教育中很少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道德情操养成、理想信念培育、个体人格塑造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只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单纯仅依靠班主任、辅导员及学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应该要涵盖并渗透到高校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进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2 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工科院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其课程设置多为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展示客观的自然科学知识、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化和实用化特点,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相比,关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不强,这成为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最大的难点。
因此在专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何寻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亟待攻克的难关,具体来说,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
工科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主要为建立在科学实验和实训基础上的自然科学课程,学习内容以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主,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人类日积月累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授给学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对科学规律及科学发展背后所需要的哲学、工程伦理学相关教育较少,或者基本没有,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科院校中日益趋于边缘化地位[1]。重理工、轻人文是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基本教学模式,除了常规的4+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专业课程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相对较少,专业课程教学中意识形态薄弱、价值涵纳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2.2 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发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性
工科院校学生基本上在以理科生为主,绝大部分学生从高中起甚至初中阶段开始,对人文知识兴趣不浓,长年累月的数理化学习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理工科思维,思考问题时理性思维较强,喜欢使用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能够较快的抓住问题的关键,习惯性的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用性较强。但理工科思维的缺陷是重结果、轻过程,容易被框架束缚,缺乏人文素养[1]。工科院校学生大多把理性、计算、测绘摆在较高的位置,感性、情怀容易被压制,因此大多缺乏哲学思维,对伦理道德、思想品性的相关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单一性和说教性,很难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课后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知识紧密联系,故无法使学生达到心理认同。
2.3 工科院校专业知识学习的实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之间的差异
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极具实用性,教学内容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公式定律、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训内容,而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类内容的理论性和说教性。例如:《工程制图》这门课是工科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机械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时的重要技术文件,有“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之称,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熟练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等4个部分;再比如《工科化学基础》作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结构课程,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通过对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际密切有关的重要元素和化合物,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化学平衡、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电化学、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
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侧重的是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影响,则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性。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过程的介绍,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因此大多数工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空洞地说教,离现实生活很远,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故而学生更侧重于学习专业课知识而忽视相对枯燥的理论说教[2]。
3 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科教兴国”是我国当前重要发展战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大背景下,工科院校承担了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重要职责,工科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排头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献身于科技发展的精神动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1 提供强有力地组织保障
工科院校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推进的领导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结合学校学生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本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统筹规划、细化分工、落实到人、科学实施,为相关课程的开设配备最优质的资源保障。
3.2 培养专业课教学新课程观
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需进行课程教学观改革,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新课程观,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摆在首要位置,发挥专业课、实习实践应有的育人功能,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社会担当紧密结合,形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当前科学技术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和掌握专业领域最新前沿成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沿进展,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比如工科院校必修课程《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可以在CAD绘图训练时用国旗、党徽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元素取代传统的工程部件,在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学生课程设计当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如机械专业基础课《机械工程导论》,可以加入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史及当前我国机械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机械工程师的素养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专业学习积极性。
3.3 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科教学体系
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课程顶层设计是基础,要根据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为指引,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育德因素。学校在做课程顶层设计时要尊重不同专业课的基本规律,强化课程思政的建设管理,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案编写的过程中,将中国精神、专业名人成长故事、中国气派融入专业知识传授过程,工科院校教师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应该站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自然科学知识背后的价值关怀、战略定位,注重展现工科专业课程民族文体底蕴和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的领先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术”与“道”的紧密结合。
3.4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因此,“课程思政”推行的关键点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意识和较高的德育教育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要将课程思政专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培训教育教师认同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搭建“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帮助教师理清课程思政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打破对原有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
3.5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管理机制
“课程思政”的推行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4]。评价机制的建立需坚持过程评价与价值引领评价相结合、知识育人与精神育人相结合。学校要打造一批品牌特色课,推广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和实施途经,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打造示范课堂,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教学方面研讨、检查、督导工作也要齐头并进,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课程思政”推进工作高效有序的展开。
在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是当前“大思政”格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在工科院校的推行要与学校工科课程体系、理工科思维模式紧密结合,根据工科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传授知识与对学生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