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戏:游戏与美术活动的有效结合
2020-12-30江苏省苏州市黄埭中心幼儿园陆秀英
江苏省苏州市黄埭中心幼儿园 陆秀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蕴涵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如果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必定会非常喜欢这种美术活动方式,会更加容易开展美术创作,达成美术活动目标,发现美术活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将有效的游戏策略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呢?
一、活动导入游戏化,帮助幼儿感知事物的形体特征
我组织的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螃蟹人”,活动目标是:尝试用螃蟹壳来拼搭人物的不同形态;体验运用特殊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拼搭各种形象的“螃蟹人”,主要材料包括蟹壳、蟹脚和螃蟹身上的一些附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螃蟹的特征,了解螃蟹的特殊,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猜谜的游戏,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八只脚,抬大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随后出示螃蟹图片,帮助幼儿梳理螃蟹的特征,明确螃蟹有八只脚,两个大蟹钳,一个圆圆的蟹背,半圆形、三角形的蟹脐。
幼儿对猜谜游戏十分感兴趣,采用猜谜游戏的导入形式,不但可以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给孩子一个言语上的思维过程。幼儿通过语言的辨识,再转到形象上的考虑,对螃蟹的形象特征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游戏让幼儿愉快地学习、感知事物的形体特征,幼儿通过游戏,从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积累理性经验,掌握事物的形态特征,为后面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二、活动环节游戏化,帮助幼儿积累事物的形体动作经验
再以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螃蟹人”为例,在欣赏网络剧作的同时,重点引导幼儿理解螃蟹人是如何变成的,帮助幼儿转变思维方式,感受“变”的趣味性,知道螃蟹身体上的不同部位可以变成螃蟹人的各个部位,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性。我设计了游戏“变一变螃蟹人”——老师喊“123,变,小朋友变成一个螃蟹人,看谁变的螃蟹人动作最有趣,变好了就不能动了”,此游戏是模仿“木头人”的游戏形式,幼儿很喜欢模仿螃蟹人的动作,参与性很高,知道变换好了动作就不能动了。本节活动前面部分都是引导幼儿思考、观察螃蟹人的不同形态,而此处活动环节的游戏化充分调动了幼儿肢体动作的创意来变一变螃蟹人,从形体、视觉方面给予幼儿直接的动作经验,既是对前面观察环节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创意环节的铺垫,很好地帮助幼儿积累了螃蟹人的形体动作创造经验。
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变换动作中建构经验,是一种自发地学习,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功能。幼儿在游戏中尝试行为的频率是极高的,模仿“螃蟹人”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就是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倾向。此处活动环节的游戏化,巩固了幼儿刚刚萌发的动作经验,为幼儿的美术创作积累经验。
三、活动过程游戏化,激发幼儿美术创作欲望
“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对游戏乐此不疲,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孩子们喜欢游戏,游戏越是新奇,对孩子的刺激越大,孩子就越兴奋。美术活动的过程设计游戏化,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如大班美术活动“萌萌的我”,活动目标是:尝试在塑料纸上根据人物形象添画头饰、服装,培养幼儿的创造、表现能力;感受照片的萌意,体验不同形式添画的乐趣。为了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欲望,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与时俱进,根据生活中幼儿关注的焦点进行选材,通过层层设计,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将游戏与美术活动结合,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1.选择适合游戏的美术活动内容
有一活动是我根据一款卖萌神器手机软件而设计。这款卖萌神器可以给照片设置各种好玩的头饰、服装、表情,从而变成一张或可爱、或滑稽的照片。根据这款软件,我设计了符合幼儿特征的变装游戏活动,从而开展别样的美术创作活动。手机上的软件就是用来玩的,又涉及了各种颜色、形态、图形,有趣生动,所以本次活动的内容适合以结合游戏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意在引导幼儿根据人物形象添画头饰、服装,培养幼儿的创造、表现能力,体验不同形式添画的乐趣。
2.选择适合游戏的美术活动材料
由于想设计出“可变换”的感觉,又不能破坏原有的照片图像,因此我选用了单层的塑封膜这一“作画纸”,透明的塑封膜能将下面的图像很好地透射出来,且塑封膜的平直感又方便幼儿作画,再利用塑封膜产生的静电吸附能力,将图片很好地“竖立”起来,可以方便幼儿欣赏。由于塑封膜的不吸水性我选择了彩色马克笔作为作画工具,给幼儿以新的作画体验,发现作画工具的多样性。由于普通的白纸透不出原来的照片,而普通的塑料薄膜软而无力,容易移位,因此本次活动选择的材料纸新鲜度较高,可以促进幼儿感受作画的新奇,更好地为后面的游戏环节服务。
3.设计新奇的游戏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玩手机微信游戏—收到微信信息—打开信息—发现收到了装扮好的照片图像—欣赏各种萌萌的照片—换换各种装扮—创作萌萌的我—换上同伴的设计”,整个活动游戏环节清晰、层层递进,一步步激发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活动乐趣。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而游戏恰好能够满足幼儿的需求。
4.关注游戏细节,助推幼儿创作
本次美术活动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换装”这一环节。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细节处理进一步促进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我首先通过筛选照片中人物的大小来达到换装的效果,使每个装扮换上去都好看适合;再利用单层塑封纸的静电效果确保换上去的装备能与照片中人物图像的紧密贴合,防止滑动影响效果。孩子们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各种装扮中开展换装的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感知装扮的多样性,在游戏中积累创作的技能和经验。
四、作品欣赏游戏化,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兴趣
美术活动最后的欣赏环节游戏化,能有效集中幼儿精神,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如美术活动“鼹鼠姐妹出游记”,由动画片导入,让幼儿看看鼹鼠姐妹出游看到的事物,再自己设计鼹鼠姐妹的活动内容。最后的欣赏环节,我设计了播放动画片的游戏形式,即,将幼儿的作品汇集在一起,通过道具电视机,以西洋镜的形式一张一张“播放”出来。幼儿期待在“电视机”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同时看看同伴的作品,这一举措很好地吸引了幼儿的眼光,让幼儿感受到绘画作品内容的多样性、绘画技能的层次性。从而达到通过游戏让幼儿最自然、最有效地学习。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教学使幼儿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自在地表现和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产生浓厚的美术创作的兴趣。游戏化美术活动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