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健身气功文化内涵浅析

2020-12-30孙国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气功处方理论

孙国强

(济宁医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67)

习主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取消以药养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重大疾病”的全民健康战略。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健身气功在理论和功法的继承、发扬、创新和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不同文化视角、不同专业领域来解析释义,结合新时期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创新性的掌握了解,打破传统文化单视角领域形成的偏颇之见,增强对民族文化学习传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多学科、多角度和多文化的助力,成为当代健身气功发展的文化自信前提。

1、健身气功作为运动处方

有氧活动被认定为第六大生命体征中的一种,健身气功属于有氧运动,运动的强度负荷适合所有人锻炼,从医学运动处方来分析健身气功的的好处,可以分为生理受益、心理受益和社交受益,这对患病者的身心负担减轻不容小觑。《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所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健身气功功法练习舒经展络、抻筋拔骨、气定神闲和精神内敛等提供了“治未病”的可能性,也是作为“治已病”的运动处方。

2019年5月底,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制定《健身气功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到2021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健身气功处方研发素材库,完成30种健身气功处方研发工作。从运动处方的推出来看,人们对“运动是良药”的健康文化认知是健身气功传播有序的关键。健康的迫切性的问题要从当代社会实际问题来分析,我们应该思考:医疗发达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为什么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凸显康复与体育运动结合,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指导健身,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面向患病人群实施药物干预和运动干预,通过健身气功的运动手段来提高每个人的健身养生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健身气功推广的助推器。

研究发现: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病人通过健身气功技术、技能的学习,深入掌握功法的文化内涵后会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在行止坐卧、心理调适等的生活方式中改善,对这类疾病的康复达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王安利老师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必要性谈到:医疗重要但不是万能的,要走医体融合道路。给我们的启示:体医融合背景下健身气功与医疗的融合势在必行,分析健身气功的技术要领把握正确的运动规律,让健身气功的健身文化和练习方法走上寻常路,走入“寻常百姓家”。

2、“静”的理论来源与实践着手点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静则神藏,燥则消亡”主张“静”的防病养生思想,着手点上要先从饮食起居去改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修养,实现精气神的饱满;儒家《论语·雍也》讲到:“知者动,仁者静。”把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与“静”紧密联系到一起,《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论述了“静”在“止”“定”、“安”、“虑”、“得”的地位和阶段,是儒家对“静”的经典论述;《道德经》论述有:“致虚寂,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想进入静的状态要从“虚极”入手,有观察身心变化、外在万物的运动、发展规律等方法,老子还讲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从驱除多的欲望的方法来达到“静”的状态,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实现淡泊宁静的身与心的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中的“禅”又称为“思维修”,义译为“静虑”,禅宗的学习体悟方法是从“静”入手,《坛经》中慧能解释:“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破除了单一形式的体悟方式,指明了“禅”不在“坐”的练习方式,要通过改善行、住、坐、卧和心理思维观念,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李亦畬太极拳论《五字诀》中首句论述为:“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静”成了太极拳练习的要诀。

王阳明论述“静”的几层意思:认为“静”近“道”、“静”即是“定”、“静”是恬淡无欲、“静”能悟天机和见天道,肯定了“静”的重要性;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首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主张静下来就能够达到修养身体、修复身体的目的;通过儒释道医武文化传承的解读发现:“静”是存在于五家传统文化中的共性,健身气功的文化理论在“静”的解释中不偏废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并能够创新性的发展来适应社会时代的新需求。健身气功的练习要有外在环境的“静”,也有内在意识心灵的“静”(内在心理活动专注自身动作变化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外环境和“内环境”的“静”是最理想的条件,健身气功与“静”的关系从三点来理解:一是“静”是健身气功练习追求的阶段性目标;二是“静”需要借助特定方式的身体练习,不局限于健身气功动作技术本身;三是检验“静”的标准要看是否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3、健身气功对身心意和谐、精气神饱满的方法论解析

健身气功文化理论扎根在过去,适用在现在,发展在未来。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全面摈弃,前人们的实践经验总结浓缩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是非常宝贵值得借鉴学习的。身心意主要是从身体、思维、意识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传统哲学思想范畴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看做一个“小宇宙”,自然万物看做一个“大宇宙”,这种对人身整体观的对待方法为和谐的健康养生理念提供治病防病养生的方法;人有三宝“精气神”,是追求养生的人们自始至终都谈论的三个指标,“精”从饮食中获取,膳食合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为进一步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做好充分的物质基础。

3.1、健身气功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实现身心意的和谐

三调是健身气功习练必须掌握的锻炼要求,同时也应用于站桩、瑜伽、静养和武术等各种形式的健身养生功法里面。按照调身、调心的练习方法,随着练习的深入,呼吸也会出现缓慢、深长,身体更加的通透,触觉灵敏,达到调息的目的,《庄子》里所论述的:圣人呼吸以踵。石鉴月教授在瑜伽拉筋健身的理论中提出拉筋方法是:拉伸、保持、传导、舒张,这种静态拉伸方法尤其要做好三调,缺一不可,即便是瑜伽专门的调息法也要充分做好身、心的前期调适。孔令宏教授在玄妙的内丹与科学的讲解中强调:调身、心、形、神,意、识、情、欲。这与诸葛亮“静以修身”、慧能禅宗的“安闲恬静,虚融澹泊”的身体整体观有相通之处。这对健身气功的“三调”给予借鉴和启示:调身让身体处在舒适自然的放松状态,通过身体姿态的调整实现身体各关节、脏腑的运转;调息会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关注自身;调心是要求意念的专注。通过健身气功功法的三调达到身体、思维、意识三方面的改善。

3.2、健身气功的锻炼实现精气神的饱满

健身气功是我国古老的健身养生方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以术载道、由术求道的手段,“道”和“精气神”的表述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字里行间,被视为认识宇宙天地、生命万物、精神气质等的大智慧理论总结。瑜伽的调身、调心、调息能实现补气、补精、调神;大成拳的站桩功法要求开胸展背、横肘开肩、顶若绳悬;武禹襄的太极拳身法八要: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只有提起精神反复提醒自己按照要求完成动作,才能逐步靠近动作技术要领。前人们几十年练功总结的经验,也同样需要我们花费时间来理解体会,我们所讲的“功夫”也可以认为就是“时间”的代名词,只有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自身的经验总结,就能够理解行到言到、行先于言、言行一致的深切内涵。

3.3、健身气功的理论要守根于中国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健身文化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要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释道儒、哲学和注重人与自然研究的社会学。新时期有新需求,健身气功在汲取各家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学习了解现代的知识理论,包括西方医学、运动学和心理学等,文化理论的借鉴使健身气功文化更加和谐、包容,防止出现健身气功的技术丰富多彩,文化理论不足的知识透支状况,多文化理论的融合是健身气功健身防病的一大法宝,引导人们在提高技术、锤炼心性、继承传统中去历练学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运动健身方式,形成特色的健身文化,把健身气功这一中华瑰宝发展推广,也让其他国家民族通过学习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实用魅力和文化魅力。

4、结论

(1)健身气功属于有氧运动,为良好的健身生活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让健身气功的文化理论和健身方法走向 “寻常百姓家”,是新时期“治未病”的预防良方,也是“治已病”的运动处方;

(2)“静”的理论源远流长,要借鉴释道儒医武五家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的”的正确学习态度。分析认为:“静”是锻炼出来的,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等方式是其检验标准;

(3)健身气功练习要求身体、思维、意识的和谐统一,旨在提升“精气神”的饱满,提高身心素质,开启自身的智慧。

5、建议

(1)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监督,明确体医融合方法、健身气功与医学相融合的运动干预手段,做好运动处方的实效性跟踪研究;体育行政机关实施有序稳妥的全民健身运动推广策略,把健身气功列入其中;

(2)学习释道儒医武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推进健身气功理论的良性发展;

(3)多学科、多文化、多领域的交流学习筑基健身气功的良性发展,解决健身气功“知识透支、本领恐慌、技能不足”的危机;

(4)以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圭表,从客观的角度来甄别区分学习。

猜你喜欢

气功处方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间处方
健身气功表演的当代社会价值
处方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