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说好一节课*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为例

2020-12-30夏建军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广东中山5284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学情本课

夏建军(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广东中山 528400)

说课作为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近年来在职称评定、教师能力大赛等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教师说课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空心化、情境设计碎片化、价值观念标签化等诸多问题。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为例,谈谈如何说好一节课。

首先,要把握联系,吃透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一是把握联系,这是说好课的前提。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教学的需要,教材编排往往把原本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人为地划分为单元、课、框和目的结构,教材内容变得零散化、碎片化。因此,好的说课就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层次,构建知识体系,真正使目成为框中的目、框成为课中的框、课成为单元中的课。本框是课程标准中“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它隶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生存的两个家园——精神家园和生命家园的开篇部分;它上承建设法治中国,下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是吃透学情,这是说好课的基石。掌握真实的学情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说课就要吃透学情,分析要指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了解学生已知的和未知的,想知的和能知的;对影响本内容的认知能力提升进行归因分析及对策分析;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动机等要素。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前置性的文化小调查(如围绕你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类型,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等问题),了解学生在亲身经历、生活经验和日常学习中对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形式及其精神价值的体验和感悟,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提升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是明确目标,这是说好课的航标。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关联结果的表述,其确定的依据是课标、教材、学生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本框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教师布置课前调查任务,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中华文化现象出发,从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生活意义和民族凝聚的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豪感;学生在对课堂构建的真实典型的任务情境进行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内涵,提升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转变为自信的态度、践行的实践行为,从而能自觉成为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他们的参与素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坚定文化自信和践行传统美德。

其次,要理清逻辑,整体设计,构建学习生态。

一是逻辑清晰,理顺教学设计的“脉”。课的设计要逻辑清晰,教法与学法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高度契合,从而让教学“理”直气壮、一脉相承。本节课以“延伸文化血脉”为主题,落脚点是树立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学理逻辑、事理逻辑、知识逻辑和素养逻辑。在前置性作业中,可让学生分组分类收集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新闻、案例、故事等,并在教学过程中梳理好这三类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本课的第一目和第二目之间的事理逻辑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句话将两目的内在逻辑关系勾连起来。在学科素养培养的逻辑上,遵循由文化感知到文化体悟的路径,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教师对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适切的点拨、引领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

二是整体化设计,架构教学实施的“骨”。说课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观,向听者呈现出一节整体化设计的课,常见的方式有一案到底、议题式活动型教学、任务导向型教学等。本课可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设置四个环节,以任务驱动,滚动向前推进课堂教学:(1)学生展示前置性作业成果,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常见形态和影响;(2)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创设三类文化的思辨情境,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文化认知、文化安全和文化认同问题;(3)梳理中华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并形成知识性观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中体悟文化自信;(4)通过巩固练习的布置,延展课后教学,注重价值导向,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三是构建学习生态,丰富教学实施的“肉”。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构建和问题设计的基础上的。教师要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需求,构建围绕议题、活动、任务开展的教学生态系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发展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本节课可在课上让学生分小组展示前置作业成果的基础上提问:在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你对中华文化有何感受和体验?请结合收集的资料思考并谈谈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继而追问:面对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态度呢?通过这样的任务和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自信带来的力量,实现思政课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除了关注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感悟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体悟,可以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学生演绎后提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我们生活中还应该践行哪些传统美德?学生思考并分享观点,实现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再次,要表述亮丽,进阶发展,打造品位课堂。

一要精雕细琢,力求内容表达丰富多样。教师说课要力求精练的措辞、精准的内容和精彩的表达相统一。虽然说课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环节,但教师若能将环节的过渡做到自然而无痕,无疑更能让听者赏心悦目。因而,教师要精心雕琢环节间的过渡语,斟酌语言内容表达的丰富性和亲和力,将说课的内容生动具象化,展现语言的真正魅力。如本节课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的过渡句:了解教材是教学的前提,而把握学情则是教学的关键;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过渡句:根据此学情,将教学内容的目标设定为……;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的过渡句: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和达成教学目标,将采取……教法和……学法;等等。在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时,教师可引用习总书记的一段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诸如这样的话语能有效提升说课的信度和格调。

二要重点突出,实现核心素养进阶发展。说课最重要的是要以内容取胜,在“学情、教学目标和过程设计”上别具匠心,以注重学生思维水平提升为重点,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本节课而言,说课中要围绕议题和任务构建一系列的不良结构情境,设置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通过情境演绎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搭好脚手架;学生文化责任担当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注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地在体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担当意识和参与能力。

三要导向引领,展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有品位的课堂,在教学目标落实上,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价值观念的硬拔高和贴标签。说课,就要说出教学的导向引领功能,展现学科育人价值,提升课堂品位。就本课而言,就如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措施建议,从关注中国到关注世界,推己及人,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界;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光要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想”起来,使课堂最终向有思维、有思考、有思想的方向转变;在教学完成后,应该是能激发人留有余味的思考和自觉的行动实践。在结束本课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任务式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应用学科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起草一份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倡议书,再经过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修改后,提交相关部门。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学情本课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