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实然应对

2020-12-30胡晓杭姚恒国金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0永康古丽中学浙江永康3213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学育人思政

胡晓杭 姚恒国(金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永康古丽中学,浙江永康 321300)

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层面,在诸如计算、推理等多方面表现出具有超越人类大脑的强大优势,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颠覆式变革,教育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日益颠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学习等新技术全面介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今天,如何正确利用新技术并有效发挥其功能,实现思政课教学实践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回应新时代育人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成为中学思政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与实践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使命中更不能缺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人生转折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思想认识还未成型,更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引领。但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却囿于“三无”困局,致使思政课教学不尽如人意。

(一)基于价值理念冲突的教学“无向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信仰上的冲击,无可避免地波及校园和教师。人们对道德的要求逐渐让位,功利主义思想日趋严重。教师置身于这样的社会价值场中,无疑会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间愈久,就愈让人迷茫进而陷入混沌,逐渐迷失思政课教学的方向性。不少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学变得机械应对、自甘平庸,沉湎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中,似乎忘记了思政课教学的本来目的,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和灵魂归属,而满足于工作带来的经济收益,断裂了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链条。我们知道,教育的价值理念一旦脱离了人本身及其社会生活实际,游离于社会价值之外,也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无足轻重。事实上也是如此,当对物质追求的脚步过快而忽视对人性、情感、灵魂的关照,我们便会陷入社会的崇高标准和现实追功逐利的矛盾之中,变得无所适从。

(二)基于传统育人方式的教学“无力感”

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认知。从教学方式上讲,我们应实现知识教学与道德培育的一体。教学作为人为而又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求真的科学精神,更需要求善的人文关怀。[1]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于知识的学习,通过单向灌输辅之以记忆,以应付简单的考试要求,对于让学生真正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正确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况且对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而言,应注重个性化、情境化,注重实践体验才能形成。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显然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传统思政课对学生统一要求,强迫认知,学生缺乏兴趣甚至心生厌恶。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精准化教学,在现有的条件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基于升学压力紧箍的教学“无奈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传统一直对教师传承美德、教化民众寄予厚望,但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理念与教育教学基层实践似乎天生就是死对头。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教师突破困境,破茧成蝶,重拾教育初心,去探求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本真,回归情感、生命和价值观教育。但由于唯学历的人才竞争机制、狭隘的教育评价机制等各种现实原因,在政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之风却愈刮愈烈。在当前以学生升学率、入名校率、高分率排名作为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的利益驱动下,中学思政课教学也陷入了这场追求功利和效率的不良竞争中。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变得旨在实现最有效的知识传递,师生则最终沦为目的一致的教育考试工具。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或成思政课教师解困良方

2016 年,基于“深度学习”工作原理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大胜围棋高手后,人工智能的名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得鲜活起来。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正呈加速发展态势,并在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加以运用和实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2]。如果利用基于海量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赋能,充分发挥其助教、助学、助管的功能,或能促使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具个性化、精准化、情境化,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从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看,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

(一)智能化辅助,提能减负增效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对师生来说并不陌生。目前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智能技术已经实现智能答疑、智能批阅、智能作业辅助以及个性化课后练习等。以往教师除了上课还要进行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常规性、重复性的低效劳动,费时费力,而且由于学生个体表现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评价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往往采取简单化处理,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随着基于大数据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测评中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将逐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评价过程变得精准而高效。人工智能技术引进教、学、管、评、考等教育流程中,大大减轻了思政课教师低技能、重复性的繁杂劳动任务,为教师从事高技能、创造性劳动和走向“人”的教育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二)智慧型课堂,打造个性教学

对于智慧课堂的理解,学界虽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认可需要教育教学技术的支撑。有的中学目前已经具备智慧课堂的硬件设施,并在思政课教学中做了有益尝试和实践,如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等。可以说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创新,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结构原理,改造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基因,重塑着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文化。[3]智慧思政课堂以学为中心,智能技术为支撑,自动采集、识别个体特征和学习需要,针对性定制思政课学习方案,营造了按时按需推送思政课学习资源、自动评估学习进度和结果的个性化思政课学习空间。技术的发展使教学预测和评价、教学内容推送更具精准化、个性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整齐划一、漠视学生个性需要的大一统思政课教学格局,有望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个性化。

(三)立体式交互,延展教学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场景在延伸,教学空间在拓展。目前的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大多停留在借助电脑、手机等辅助设备进行人—机对话的浅层应用,但也有学校已在试点和运用翻转课堂、同步课堂的技术,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空间,整合了优质学习资源,促进了资源均衡与共享。可见,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学习和教学或将不再局限于围墙内,教学将呈现时间上的全时性、过程上的全程性、地域上的全球性、主体上的多元性、技术上的智能性特征,并形成立体式交互学习网络。特别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进入认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的类人功能逐渐加强。它能够对人类的高级思维、意识行为进行高度仿真,学生可以与智能机器直接对话。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匹配需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另一名“教师”角色,打造出新型“双师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4]

(四)体验式教学,虚拟与现实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光线追踪、眼球追踪、动态捕捉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完成以前不能达到的教学情境创设,甚至可直接通过技术力量将学习者带入教师设想的教学情境中。基于此种技术的应用,一种不同于讲授教学的方式——“体验式”学习将会兴起,并越来越成为主流学习方式。[5]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转换,完成体验式学习。如谷歌推出的地球VR 版的运用,体验者戴上Vive 后能够穿越全球,遍览各地名胜。VR系统可以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进入体验式学习,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和问题解决场景,将抽象概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和容易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来学习。[6]虽然目前来说,虚拟现实在教育中应用并不普遍,但趋势不可改变。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师的主动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教育理念和实践上实现技术性变轨,为中学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专家和一线教师从学理、实践上对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智能思政”“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等系列思考。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的育人使命,主动把握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思政课教学发展契机,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实现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切实破解思政课教学的“三无”困境,与时俱进推动中学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

(一)把握时代要求,明确育人方向

在中国教育的长河中,教师从来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承载着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论述,应当成为思政课教师思考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这关系到培养人的本质问题,是对思政课教学方向性的重要指引。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自身理论功底,努力提高政治站位。要学习最新的教育方针与政策,熟悉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把握正确的思政方向。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只有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主动拒绝和抵制诱惑,潜心育人。作为教师自然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置崇高事业于不顾,置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于不顾。

(二)利用智能技术,转变育人方式

“数据所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在深层次重构着所有的关系、秩序和文明。”[7]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改善和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和便利条件,同时也将有力地倒逼思政课教师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评价上作出相应的努力。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未来已来,用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对待变革,最终会被技术所淘汰。我们应及时了解和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多渠道加强学习和实践,积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其次要学会用智能技术减轻自身繁杂事务和重复性劳动的负担,让自己腾出手来,研究学生、研究内容、研究教学,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是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精准预测、评价和推送优势,努力探索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大一统局面,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是针对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创新的心理特点,利用VR 等虚拟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情境化、体验式教学,在虚拟场景中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抽象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满堂灌”现象,并逐步实现人机互动、人机和谐共教。

(三)积极转变观念,把握育人本质

育知与育人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观念问题。应试教育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也一直是中学思政课教师的痛点。正因为应试教育之风盛行,而导致思政课育人乏力。但需要明确的是,知识教学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不要知识教学。相反,知识教学正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知识的掌握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应成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考试,更要转向对学生的心灵呵护、德性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

第二个要明确的问题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智能技术是手段,思政课教学是目的,智能技术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要充分意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工具作用,不要盲目依赖技术,无条件顺从,而忽视育心育德的职能。“任何教学都要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8]中学思政课教学有自己的坚守和使命、责任与担当,只有科学把握思政课教学与智能技术的关系,平衡各自的张力,明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关系,才能让技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

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给中学思政课教学带来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可能。但如果思政课教师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停留在为提高升学率的角度上,不关照学生人性的成长和道德的熏陶,不去关照生命的灵动与情感的培育,那么,先进的智能技术将会把学生培养成为比以往更善于应试的机器,机器更像人、人更像机器的时代也就不远了。因此,面对正处于思想发展敏感期的中学生,中学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思考思政课教学的本质,重新认识思政课教学的职能,反思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以适应智能教育时代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中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