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典型试题 确保训练效度

2020-12-30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题干胡适

江苏

三轮复习应通过适当的考前模拟训练,引导学生及时回归教材,认真查漏补缺,从而达到对高频考点与重要历史概念准确掌握的目的。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三历史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解题,还要知道怎样选题,既要明白题好在哪里,有何不足,还要知道如何改进与完善,使其更加严谨规范。诚然,命制一道高质量的试题绝非易事,需要不断学习与积累。基于此,笔者以一道选择题为例,对此进行粗浅阐释,以期对正在进行高三历史考前复习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例题分析

例.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 )

A.大兔子: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运动由此开始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新文化运动”,这是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题目要求选出“有误”的选项,所给参考答案是D 项,换言之,在命题人看来,另外三项是正确的。在查阅教材及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认定D项“有误”不太妥当,就本题所给选项而言,只有B 项符合要求。

本题涉及大量基本史实: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一场白话文运动由此开始。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透过这些基本事实,再认真审视四个选项,A,C 两项明显是正确的,没有歧义;B 项主要错在《新青年》,准确说法应该是《青年杂志》,第二期才改名《新青年》;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D 项的表述并没有明显不妥之处。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正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且题干强调的也是“新文化运动”,因此,此观点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文科类试题本身的主观性较强,同一个问题,如果表述不够严谨,不同人的理解往往不一样,但这不能成为命题不严谨的理由与借口。

二、选题标准

高三历史的随堂训练与考前模拟必不可少,但不可能做到每一题都原创,也很难保证每一题都高度严谨,无懈可击。这就需要教师在选题时学会认真筛选、甄别,对有歧义、不严谨的题目坚决回避,尽可能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的试题供学生训练,以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果。那么,如何快速有效甄别历史试题呢?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实是否客观

在挑选试题时,教师要反复揣摩命题人主要想考查什么,怎么考,对题目材料的选取、题干的描述、选项的设置、参考答案的确定或解析等仔细推敲,判断其是否尊重史实,事实是否客观,所给结论或观点是否与现行教材的表述或早已形成的共识相矛盾,其中的结论或观点是否存在随意杜撰或主观臆断之嫌。尊重事实是一道试题质量高低最基本的前提与最重要的保证,就例题而言,首先应核实题目中的三个人是否真的属兔,再结合所学内容对所给四个选项逐一分析。经查,蔡元培出生于1868 年1 月11 日,陈独秀出生于1879 年10 月9 日,胡适出生于1891 年12 月17 日,通过“阴阳转换万年历”比对,三人确实均属兔,教师还可以通过此题向学生适当拓展“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有关内容。

(二)逻辑是否严谨

教师在筛选试题时,应认真审视题干或选项的逻辑是否严谨,是否拖泥带水,如例题中的B 项和D 项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样的题目无法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失去检测的意义,甚至误导学生。其实,一道好的试题并不是让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而是让学生容易入手,但难以正确作答。因此,试题的表述务必科学严谨,没有知识性错误,不能产生歧义。

(三)语言是否精练

历史学科的试题多倾向于选用大量的材料作为设问的引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读量与解题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筛选时,应关注命题人对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存在无关紧要的文字,若有,则该省略的省略,该删除的删除,试题中的文字能少则少,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就例题而言,题目还可以再精简一些,如题干中的“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可以删去,并不影响答题。毕竟考试时间有限,不应有意为难学生,不能因为阅读量大而影响学生正确审题和作答。

(四)格式是否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者,要求;范者,样式。教师在筛选试题时,可以从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个视角来甄别试题的优劣。就选择题而言,先确定考查的知识点,再权衡考查的形式,是直白式表述,还是材料镶嵌式导入,如果是后者,则要考虑材料的选取;就选项的设定而言,包括选项文字字数及格式编排,甚至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在考虑之列;如果有答案解析也应甄别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就例题而言,格式大体比较规范,题干与选项组成合理,但仍有可改进之处,如四个选项的表述字数长短不一,影响排版美观,选项的表述不够简洁严谨,不利于学生准确作答。

(五)材料是否可信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如果题中提供了若干段材料,教师在选题时应注意材料是否可信,是否经得起推敲,应仔细查阅、甄别材料的出处,如例题的题干、选项及三位历史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相关情况需要进行核实比对,选题甄别的过程也是求证提升的过程,日积月累,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通过反复查证发觉材料出处或观点存在明显争议与不确定性的试题,应毫不犹豫地丢掷一边,以免误导学生,给教学带来麻烦。

(六)指向是否明确

指向即目标,目标越明确具体,效果就越容易达成。只有考虑周全,才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达成预期目标。就例题而言,题干所给材料旨在设置问题情境,重点是考查四个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相关事实,设问问的是哪一项表述有误,问题指向很明确。教师在选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一定要看题目的设问是否合理,指向是否明确,设问是否有梯度,是否简洁明了,设问与材料的联系是否存在高度的逻辑关联,赋分是否合理,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否正确、全面等。

总而言之,在三轮复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再追求解题的数量,而应将重点放在试题的质量上,宁缺毋滥。此时教师要做的工作是通过大量做题,力求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试题挑选出来以供学生强化训练,针对训练情况进行集中讲评与剖析,同时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选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细心、反复推敲,才能有效助力考前训练,从而确保高三历史考前复习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题干胡适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数字算式
胡适的美国恋情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