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i NWs/GQDs 复合结构的设计及其光电催化性能

2020-12-30张加加徐京城王现英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纳米线电流密度电位

张加加, 徐京城, 王现英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

光电化学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 年[1],由日本的研究学者Fujishima 和Honda 两人报道了紫外光照射下TiO2电极能分解水。随后,在1991 年O’Regan 和Grätzel 两位研究学者报道了一种基于TiO2薄膜的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2]。至此,有关光电化学池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种各样的半导体材料不断被发掘,极具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和Si[6]。

在诸多半导体材料中,硅以其储量大、环境友好等优异性质备受广大研究者青睐。与基片状单晶硅相比,Si NWs 因其独特的一维纳米结构,在太阳能转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硅纳米线阵列(silicon nanowire arrays,Si NWs)纵横比(光吸收方向:载流子收集方向)大,较长的纳米线可提供足够的距离来吸收光,而纳米级别的直径使得载流子的扩散距离短[8]。纳米线阵列能够抑制光散射,显著的增强对光的吸收能力[9]。

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 GQDs)作为独特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较长的热电子寿命、极快的电子取出速度,可调的带隙宽度、较强的稳态荧光等独特的光电性质,在近些年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在光催化领域,GQDs 在污染物的降解、CO2还原和水分解产氢方面都有广泛应用。Guo 等[10]将GQDs 做敏化剂,通过共价键的结合,将GQDs 复合到ZnO 纳米阵列上,结果表明GQDs 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对可见光的吸收,同时GQDs 和ZnO 的结合能够诱导电荷高效分离,从而使得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相类似的研究还有Wang 设计了Fe2O3-GQDs/NF-TiO2这样一种复合结构[11],GQDs 的作用是促进电荷在Fe2O3和NF-TiO2之间传输,使得电荷转移效率提高,从而提升性能。本文通过高速旋涂仪将GQDs 负载到Si NWs 上,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可用于大规模生产,最终结果表明GQDs 能显著提高Si NWs 光电催化性能。

1 实 验

1.1 样品制备

Si NWs 是采用金属催化化学蚀刻法制备,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硅片切割成1 cm×1 cm,然后进行清洗,清洗液的使用顺序为浓H2SO4与双氧水混合溶液(溶液体积比为7:1)、去离子水、丙酮、去离子水、酒精、去离子水,清洗步骤均在超声机中进行。第二步,将清洗好的硅片放入HF 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进行蚀刻,溶液的浓度分别是HF 溶液5.00 mol/L、AgNO3溶液0.04 mol/L,蚀刻时间分别是15、30、45、60 min。第三步,Ag 纳米颗粒的去除,将蚀刻完成的硅片放入浓HNO3中浸泡,浸泡时间不低于30 min。第四步,清洗干燥,将浓HNO3中浸泡的Si NWs 放入去离子水中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在N2氛围中干燥。

GQDs 购自南京吉仓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其制备方法为自上而下法。取少量GQDs 水溶液,通过高速旋涂仪将其均匀旋涂至Si NWs 上,旋涂速度为2 000 r/min,旋涂时间是30 s。

1.2 样品表征

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表征Si NWs 的形貌,仪器型号为Quanta FEG450;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ltravioletray-visibl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UV-vis DRS)表征样品的吸光范围及吸光值,仪器型号为Hitachi U-3900H;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ray photoemission spectrometer, XPS)测光电极表面的元素分布,仪器型号为Thermo ESCALAB 250XI;光致发光光谱仪(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PL)用于表征GQDs 的光学性质,仪器型号为Shimadzu RF-5301 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ltravioletray-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表征GQDs 的光学性质。

1.3 光电催化性能测试

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在自制光电催化系统中进行,主要包括模拟太阳光光源(150 W Oriel model 94021A, Newport/Oriel instruments, USA),光强为一个标准太阳(100 mW/cm2),电化学工作站(Ivium Technologies, Netherland)和光电化学电解池。测试过程在三电极体系中进行,Si NWs/GQDs 为工作电极,Pt 片为对电极,Ag/AgCl 为参比电极。测试过程主要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LS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测试,LSV 的扫描速度为20 mV/s,EIS 测试频率范围是300 000 Hz 到0.1 Hz,施加偏压为0.3 V(vs RHE)。Ag/AgCl 为参比电极与可逆氢电极之间电位的换算是根据能斯特方程:

式中:ERHE表示可逆氢电极电位;EAg/AgCl表示Ag/AgCl 参比电极电位;EoAg/AgCl的 值 为0.197 6 是在温度298 K 时。

图 1 不同蚀刻时间的Si NWs 的SEM 图Fig.1 SEM images of the Si NWs after different times etching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征

图1 为不同蚀刻时间下的Si NWs 的SEM 图,分别为俯视图和断面图。从俯视图中可以看出,金属催化化学蚀刻法制备的硅纳米线阵列,纳米线分布均匀,随着蚀刻时间的延长,纳米线的疏密程度逐渐下降,蚀刻时间为15 min 和60 min 尤为明显。从断面正视图可以看出,随着蚀刻时间的延长,硅纳米线的长度增加,具体分别为蚀刻时间为15 min时,对 应 长度 为3.598 μm,30 min 对应7.737 μm,45 min 对应8.255 μm,60 min 对应12.330 μm,增长规律呈线性关系。

图2 为纳米线长度和蚀刻时间的关系,其中拟合直线的校正决定系数值为0.95。因此,本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以实现对Si NWs 形貌的控制。

图 2 蚀刻时间和纳米线长度的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etching time and nanowire length

图3 是GQDs 的光致发光谱。从图3 中可以看出,用340 nm 的激光进行激发时出现了比较宽的发射峰,发射峰的位置在450 nm 左右。随着激发光源波长的改变,发射峰出现红移的现象,即从450 nm移动到560 nm,发射峰位置随着激发光源的波长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碳基荧光纳米材料和GQDs中较为常见。解释发生这一现象的机制包括:电子共轭结构[12]、发射性陷阱[13]和缺陷状态下轨道能量分布不均匀[14]。

图4 是GQDs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从图4 中可以看出,GQDs 对短波长区域的光有较好吸收,能够与Si NWs 形成互补,从而实现对Si NWs 光电催化性能的提升。图5 是Si NWs 和Si NWs/GQDs XPS谱图。从XPS 全谱图来看,试样负载GQDs 后明显的变化就是N 元素的增加,结合能400 eV 位置出现的峰对应的为N 元素,而这个N 元素来源于GQDs 本身,这已有相关报道[15]。

图 3 GQDs 光致发光谱Fig. 3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GQDs

图 4 GQDs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Fig. 4 UV-vis spectra of GQDs

图 5 Si NWs 和Si NWs/GQDs 的XPS 谱Fig. 5 XPS spectra of Si NWs and Si NWs/GQDs.

图6 是C 1s 的高分辨XPS 谱图。对比Si NWs和Si NWs/GQDs 明显发现在结合能288.5 eV 位置出现峰,根据相关文献可知该峰对应O-C=O 键[15],而O-C=O 键的来源就是GQDs,因此验证了GQDs成功负载到Si NWs 上。

图 6 Si NWs 和Si NWs/GQDs 的高分辨C 1s XPS 谱Fig. 6 High-resolution C 1s XPS spectra of Si NWs and Si NWs/GQDs

2.2 样品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图7 为不同蚀刻时间下硅纳米线阵列的光电流密度。在15、30、45 min 时光电流密度是随着蚀刻时间的增加而变大,蚀刻时间60 min 的光电流密度和45 min 的基本相同,因此性能最优的蚀刻时间为45 min。

图 7 不同时间蚀刻的Si NWs 的LSV 谱Fig.7 LSV spectra of the Si NWs after etching for different times

图8 显示的是Si、Si NWs、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LSV 曲线。从图8 中可以明显看出,Si NWs相比于Si 的光电流密度有明显的提升,而负载GQDs 之后光电流密度的提升更加明显,在1.23 V (vs RHE)时Si、Si NWs、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的光电流密度分别是0.03、0.21、0.95 mA/cm2,从原始的Si 到Si NWs/GQDs,光电流密度的提升了30 多倍。从LSV 图谱中还可以观察到起始电位,Si、Si NWs、Si NWs/GQDs 的起 始 电位分别为0.23、0.23、0 V(vs RHE),由此可以得出GQDs 的引入使得起始电位减小,说明GQDs 的加入提高了光电压。在光电催化性能上对比已有的相关报道,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的性能处于中等位置。Wang 等设计用Au 纳米粒子修饰Si NWs/α Fe2O3核壳结构光电极[16],电流密度在1.23 V(vs Pt 电极)时电流密度最高达到了3.5 mA/cm2。而另外一种Si NWs/Ta3N5核 壳 结 构[6], 光 电 流 密 度 在1.23 V(vs RHE)时为60 μA/cm2,因此,可以推断本文设计的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性能优异。此外,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选碳基材料作为助催化剂,无疑是一种环保且新颖的设计,虽然在性能上低于贵金属负载,但是在成本和制备方法上明显优于Si NWs/α Fe2O3/Au、Si NWs/Ta3N5等结构。

图 8 Si NWs/GQDs、Si NWs 和Si 的LSV 谱Fig. 8 LSV spectra of Si NWs/GQDs, Si NWs and Si

2.3 机制探究

为了探究GQDs 提高硅纳米线阵列的光电催化性能的机制对试样进行了UV-vis DRS 测试。图9为Si NWs 和Si NWs/GQDs 的UV-vis DRS 图。图9的结果表明,负载有GQDs 的Si NWs 对光的吸收效果明显优于未负载样品的,尤其是在可见光区域光吸收效果的提高,在紫外光区域也有微弱的提升,由此可见,GQDs 能够提升光电催化效率的第一个原因是,GQDs 能够提升Si NWs 对光的吸收。

除了对Si NWs、Si NWs/GQDs 进行UV-vis DRS测试外,还分别进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测试结果如图10 所示。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包含了两个半圆,这就表明在Si NWs 和Si NWs/GQDs 光电催化体系中存在着两个电容,一个电容对应半导体自身的电荷耗尽层,另一个电容对应半导体和电解质之间的双电层。图10 中的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高频区还是在低频区,Si NWs/GQDs 的载流子传输效率都明显高于Si NWs 的,也就意味着在Si NWs/GQDs 电极中电荷在耗尽层和双电层的传输效率都是明显高于Si NWs 电极的。因此,GQDs在Si NWs/GQDs 电极中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提高载流子的传输效率。

图 9 Si NWs 和Si NWs/GQDs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Fig. 9 UV-vis DRS spectra of Si NWs and Si NWs/GQDs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载流子在Si NWs 和GQDs之间的传输,本文参考已有的相关报道绘制了电子和空穴在Si NWs/GQDs 复合光电极中的迁移方向[17],如图1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Si NWs 的价带位置与GQDs 最高占有分子轨道(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位置十分接近,光生空穴轻易就能从Si NWs 传输到GQDs 的HOMO上,进而迁移到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析氧反应。而GQDs 的最低空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与Si NWs 的导带位置之间存在较大能量差,光生电子传输受到较大阻力,更倾向于通过InGa 共晶转移到对电极Pt 上发生析氢反应。该传输策略会抑制载流子的复合,进而提高光电催化性能。

图 11 Si NWs/GQDs 的能带图Fig. 11 Energy band diagram of Si NWs/GQDs

3 结 论

本文设计了Si NWs/GQDs 新型复合结构,充分发挥Si NWs 和GQDs 两者的优势,提高了光电催化活性。对比原始状态Si 片,新型复合结构在1.23 V (vs RHE)时光电流密度提高了将近30 倍。通过XPS 谱等表征手段,证明了高速旋涂法能够将GQDs 负载到Si NWs 上。在机制研究上,通过UV-vis DRS 谱发现GQDs 能够提高Si NWs 对可见光的吸收,EIS 证明了GQDs 能够提高Si NWs 载流子的传输效率,并参考已有报道绘制了能带图,进一步阐明GQDs 如何提高载流子传输效率的机制。

猜你喜欢

纳米线电流密度电位
测量模拟土体zeta电位的简易流动电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透明导电银纳米线薄膜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富集与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联用检测大豆磷脂
回复与再结晶退火对新型HSn701黄铜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电化学刻蚀InP过程中电流密度对刻蚀深度的影响
TiO2纳米线/Bi2 WO6催化剂制备及影响因素探究
新型纳米线
地极布设对电位降法测量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电极生物膜法应用于污水脱氮环节的试验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