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2020-12-29王琪
王琪
摘 要: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加重视,以尽快实现情感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夯实情感教育基础,并采取以境生情等方法发展学科人文性与审美性等特征,以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人文素养等有着现实意义。但实际上,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相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为了塑造学生的高尚情操与美好心灵,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多道理哲学实质,加强情感教育研究意义重大。
一、以言激情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情趣并且将文本内容嵌入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语言营造氛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本。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调动学生情绪,给学生代入感,尤其是在读“我下不来”“我似乎能办到的”“我能办到”等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时,应当在语调或短句上,体现出毫无信心与顿生信心、信心大增的过渡感,从而给学生代入感。再用描述方式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作者爬悬崖的心理状态变化。学生沉浸在克服困难的氛围中并神情专注,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了爬悬崖的体验,畏惧感、绝望感、成就感等油然而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困难与挫折,结合心理状态变化,逐步丰富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等启示收获[1]。
二、以境生情
情境更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思维自然过渡,更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作品当中的前提是,对作者的心路历程、人生经历、写作手法、写作背景等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世界,深入剖析作者的作品,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对作品产生感悟,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可以创设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教师除了运用导语创设情境外,也可以利用音乐烘托氛围,或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影视片段等再现真实情境,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人文生活,最终激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威灵顿受到蜘蛛拼力结网启发,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事迹,营造积极对待生命态度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本课讲述的主题与大致方向。同时讲解作者宗璞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心理状态与文章整体的情感基调。作者将花儿自衰到盛、人生不幸等遭遇与生命长河无止境等哲理整合,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文章情感,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与文章写作手法或创作背景、结构等要素近似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与《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类文章,通过比较异同点,更有利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作品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獲得情感体验。
三、以情生情
在情感教育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自然,实现以爱育情与以情激情,教师要适当激励学生,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一个好的课堂,好的作业完成情况,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引导学生自然抒发感情。其中关注自我是必不可少的,以实现以情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赏识与尊重学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聆听学生想法,尊重其阅读感受,更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或情感体验等,说出内心真实想法,拓展其思维空间,促使其在理解鉴赏中有所发展与感悟。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让学生分享从皇帝、大臣、骗子等人物身上获得的感悟,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组织学生角色扮演,进一步区分小孩与皇帝等人物性格的差异,以此凸显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更利于自身品行端正[3]。
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下的弊端和问题逐渐显现,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实现情感教育与理论传授合理交叉,贯穿学生学习全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快速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用真挚情感打动与感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常小霞.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8-29.
[2]王君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4):30.
[3]高明礼.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