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2020-12-29吕亚鹏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8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更为关键的是从学科素养角度出发,探索培养学科素养的科学途径。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很有帮助。当前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无法满足预期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不断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创新实践;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标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对学科素养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地区中考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考查愈发重视,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是学科素养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1.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

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各自独到的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理性思维。初中属于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同时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初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外界事物变化格外敏感。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载体,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这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重要方式。

第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素养,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第三,责任观念。责任观念通常是指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观念,在做过某件事情之后,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也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课程的本质要求

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完善知识架构。知识内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思想认知提高的同时能够在生活中付诸实际行动,在逐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2)培養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为简单且通俗易懂,由于知识要点都是对生活的概括,因此学生自己对道德与法治也有一定的理解,这无疑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是真正想要教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自身也要下足功夫,做足准备,不能轻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上,更为关键的是教学工作能否落实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因此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本身是对相关教师的重要考验,也在无形间给了教师进步的压力,只有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对心理法律实施措施有一定了解,才能胜任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现状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

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往往不够明确,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也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与应试能力,在教学中追求快速简单的讲解方式,只关注学生能否考高分,能否记住课程专业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仅仅考虑到应试目标,从平均分等角度进行目标设定,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仅仅是为了获取分数,却忽略了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仅仅停留在纸面,没有落到实处。所以说缺乏教学目标指引,导致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2.缺乏适度的人文关怀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过分依赖于教材的知识讲解,却忽略了课程本身的人文关怀。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许多教师只是参考教材中提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解题技巧和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向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解,却没有体现应有的人文情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内容都与人文关怀息息相关,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内容,都体现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在教学中教师缺乏相关的指引,知识延伸深度不足,导致良好的学习素材被忽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难以有效落实。

3.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许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比较啰嗦的课程,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当抵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再通过课后的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考试分数,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分死板,在课堂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将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只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再加上沉闷的课堂氛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这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

1.强化教师修养,转变教学理念

自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的身份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和开发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与他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其情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教学观念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使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进入课堂中。所以,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積极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时代发展。比如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举行教师教学交流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除了教师自发的组织,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一同学习和交流,在不断地观摩和学习其他优秀的课程之后,丰富自己课堂的活动和内容。

2.评价方式多元化,帮助学生认知

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通过考试成绩这一种单一的方式来完成的,哪一门的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学生的这一门课程学得好。然而,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俗话说得好:“没有文化是低等品,没有道德修养是危险品。”一个学生的成绩只能反映他对知识的掌握度或学习能力,并不反映他的道德修养。所以,该课程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体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首先,在评价的时候不设定标准答案,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有较大的弹性。其次,将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可以把学生参与过的志愿活动、爱心捐赠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考试成绩的分数只能在总成绩中占据一小部分,剩下的部分则要通过实践来获取。

3.案例教学,增加学生感悟

教师通过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来源于生活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引发学生讨论。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学生往往最讨厌学习法律法规部分的知识,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内容,把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结合案例来有效地讲解法律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来评价案例。比如最近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和讨论的“高铁女”事件,借助这个事件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抵触这些行为,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言论,深入地理解法律。

4.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入学生生活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有帮助的优质人才,他们身上往往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缺对祖国的热爱、不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充沛的创新精神。在道德与法治的考试范围中,政治时事和国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了解国情和时事的过程中,学生与社会就愈发地接近,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虽然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教材上的内容来实现,但核心素养的养成却大不相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与知识点不同,核心素养并不能通过纸笔测验的成绩看出来,其是在经过了长期的沉淀之后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综合文化素养,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韦有多,刘若楠.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7).

[2]贾旭.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J].教书育人,2019(23).

[3]闫承鑫.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

[4]安华锋.活动教学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J].学周刊,2017(27).

[5]韩雯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结合[J].青年与社会,2018(29).

[6]吴志强.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中国德育,2018(12).

[7]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

作者简介:吕亚鹏(1976.11—),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高级教师,从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