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020-12-29司建国
司建国
摘 要:时代的发展对社会所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国家大力推进新课标教育改革,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推进新课改,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非常明显,老师局限于课本教学,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面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沉闷的课堂氛围更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存在已久,虽然国家大力推进新课改,但仍有部分教师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秉承传统教育理念,因此需要对教师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宣贯,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程,学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教师自己也要从实际出发,将课堂与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事物的发明离不开人们的想象,想象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一门极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遥远想象是指使两个原本不相干的概念互相接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遥远想象可以变通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语文学科中可以带入想象的情景很多,例如,将《闲情记趣》中沈复的童年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年相连,如果二人相遇,会如何介绍自己的童年,听完对方介绍后又会有如何感想?遥远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变通思维,进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2]。
(2)引导学生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只做到思维的变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宽思维,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从点到线再到面。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老师鼓励学生对文章中闰土后代的生活展开想象,并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拓宽同学们的思维。
3.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語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老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先进行自主学习,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在组内进行沟通,将大家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找出答案,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4.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自然会不断深入探究,进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授知识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内,可以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也要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的描述,老师应当搜集更多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园林设计的含义,课下可以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对自己的家进行设计改造或者重新设计一座新的宅院。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内容学以致用。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成长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一门关键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巧玲.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5):45-46.
[2]李清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策浅探[J].学周刊,2020(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