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致因及预防措施探索
2020-12-29邓武
邓武
摘 要:田径是一项被普遍纳入当前我国各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范畴的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过程中出現运动损伤的情况十分常见,以田径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形成原因为切入点展开相应探讨,并以相关探讨结论为依据提出了几条可行性较强的应对及预防措施,以期在降低青少年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运动损伤概率与运动损伤程度方面,为基层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田径训练;运动损伤
一、青少年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
1.田径训练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
部分教师在做中学田径教学设计时,并未对本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且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使教学活动中训练强度及运动负荷的控制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不相匹配,在训练强度与运动负荷超出学生的身体承受范围时,学生也常常会在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因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在开展初中田径训练时,选择使用重量远远超出学生身体承受范围的铅球进行上肢力量、协调能力及重心训练;或是让一部分先天体质水平较差及正处于伤病期的学生进行超负荷训练,均会大大提高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2.缺乏运动损伤预防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普通疾病的预防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学田径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有近半数是因教师及学生本身缺乏运动损伤预防意识,部分教师或学生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存在较强的偶然性,且发生率极低;另有部分教师会固执地认为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偶发的运动损伤是必然的。以上两种情况均显示出基层教师及学生本身运动损伤预防意识的缺失。体育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因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纪律性差、学生之间的肢体碰撞等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是可以通过运动损伤的预防教育的开展及其自身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而得以有效避免的。
3.课前热身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可有效降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在田径训练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克服其身体惰性并有效提高其对田径训练适应程度的活动。但当前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对课前热身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并未根据教学及训练内容设计专项热身活动,而是在面对所有教学与训练内容时采用统一的热身运动敷衍了事,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二、田径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措施
1.强化运动损伤预防教育
缺乏运动损伤预防意识是导致中学田径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基层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及学生的运动损伤预防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及学生的运动损伤预防意识与能力,运动损伤预防教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下以运动量衡量训练收效的落后理念。(2)在田径训练正式开始之前,基于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与田径训练的相关技术特点以及运动损伤的致因,为学生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2.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田径教学或训练方案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田径训练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对田径运动的相关技术要领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身心承受能力、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学习兴趣等诸多因素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方案,且相关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并将运动损伤预防工作贯彻于教学活动始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潜在风险,并做好可控风险的排除工作,从而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3.提高课前热身活动的科学性
课前热身活动的开展是一种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的有效手段。课前热身活动科学与否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要想提高课前热身活动的科学性,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基层教师对课前热身活动的重视程度,在相关训练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应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课前热身活动,课前热身活动的设计应参考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本校运动场地、硬件设施等共同作用因素。(2)课前热身运动可遵循由一般到专项的原则,如在所有教学及训练开始之前,均可引导学生先完成固定的伸展性练习,再根据具体训练内容完成相关专项热身运动,热身运动的时长及强度视训练内容而定。
参考文献:
[1]张艳青.我国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致因及预防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林秀宽.小学生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之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33).
[3]周勇,丁联磊.中学生运动损伤知识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南昌市部分学生为例[J].江西教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