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介入社交障碍大学生个案工作

2020-12-29李静远

大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行动

【摘 要】 认知行为理论是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融合与发展。本文梳理了认知行为理论的理论观点,结合一位有社交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和介入。通过开展15周共18次活动,试图引导该学生发掘错误认知、改变错误认知,缓解社交障碍的状态,获得改变和成长。并对该治疗模式進行反思。

【关键词】 非理性信念 行动 个案工作

一、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习得、更改、消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和动物都会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获得的途径包括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认知学派。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假设人的认知过程将影响到这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研究者应该重视认知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合理与疯狂的双重性”[1],当人们长期坚持不合理信念时,会引发不良情绪。埃利斯提出“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认知信念,C是情绪结果,这三者中B对C起到直接作用,人的行为问题并非由A造成,而决定因素是B。

在此理论基础上,埃利斯进一步提出理性情绪治疗方法(RET)。该治疗方法是通过D(介入辩证法)的介入来干预B(非理性信念),来达到一定E(效果)。

3.认知行为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行为理论的治疗方式得到极大关注。该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结合发展而来,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2]。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个体的生理、认知、行为均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该理论提出,人类情绪是人们思考、自我告知的直接结果,人们会形成“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经过时间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照着原有模式出发。这种自动化思考多偏重消极、以偏概全,认知的形成过程往往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二、案例介绍

小佳,男,大一学生,来自西藏阿里。小佳很少主动与别人聊天,每次参加活动都不敢说话。社会工作者得知他在初一时到外地上学,语文老师让他读课文,他读完一句老师就生气地说:你说的是普通话吗……这句话给了小佳很大的打击,逐渐他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一定会遭人耻笑,并且在人多的场合表示焦虑和恐惧。

三、案例分析

首先,通过测试可得小佳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惧、交往焦虑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别人聊天、内向,工作者要从该非理性信念入手,引导他克服社交障碍。

其次,社会工作者需要和小佳建立结构性的和有期限性的角色关系,界定专业关系。活动内容要有完整流程,双方需要制定活动主题、达成的目标。

社工需要在服务过程中协助案主找到自己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帮助案主确认非理性思考方式是如何导致负面的情绪和行为。让案主自我监控和自我对话,并尝试具有正向功能的思考方式,最终使案主自我觉察,加强解决问题和自我管控能力。

四、具体安排

1.问题界定。(1)基础问题评估:SCL90测试,小佳的得分超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分偏高。社交恐惧量表得分34分,呈中度恐惧。交往焦虑量表得分51分,呈重度恐惧。(2)不合理信念:小佳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一旦开口一定会遭人耻笑。(3)回避行为:只要不说话并且在人少的地方呆着,就不会被嘲笑。

2.制定目标。(1)近期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纠正错误认知,改变行为。(2)长期目标:最大限度克服非理性信念,减轻自卑、焦虑和恐惧,完善人格,恢复正常生活和交往。

3.辅导过程。辅导预开展18次活动,耗时三个月又三周(共计15周)。训练阶段分为纠正错误认知训练和改变行为的训练,针对行为改变的训练共开展六次活动,一周两次,耗时三周。其余所有活动每周一次。

(1)初步建立关系。该阶段开展一次咨询。主要是了解小佳具体情况,并与小佳建立信任关系和专业关系,共同制定计划,签署协议。

(2)放松训练,找出非理性信念。①放松训练:针对小佳的焦虑开展觉察——接纳——放松训练。通过肢体肌肉的放松和咨询师对小佳情绪的觉察,让小佳减少对社交的焦虑和恐惧频率。预计开展两次,一周一次。②找出非理性信念:利用ABC情绪理论和情境再现的方式,协助小佳思考自己在事件发生时的信念和情绪结果,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纠正。预开展三次,一周一次。

(3)开展训练。①改变非理性信念: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方法(RET)、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方法,开展一些训练任务,引导小佳意识和改变错误认知,增强他的自信。该活动预开展4次,一周一次,共计一个月。②针对行为的训练:与小佳一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制定难度等级表,并开始逐步完成表中的任务(比如和一个同学讲话、和一群熟人讲话、在一个陌生人面前讲话等任务,难度逐渐加深)。重塑小佳过去惯有的自动化思考模式,建立新的认知。该训练为干预中的主要环节,预开展六次活动,一周两次,共三周。

(4)巩固和结案。在进行五次非理性信念干预和十次训练后,工作者帮小佳总结自己的在信念和行为上的改变,纠正错误认知,减少回避行为。社会工作者准备结案。共两次,一周一次。

五、反思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影响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看待事件的理性或非理性信念。本案例中社工通过放松训练使案主降低焦虑情绪,通过专业的方法协助案主找出非理性信念,干预行为来克服非理性信念和自动化思考模式,让小佳克服自卑,改变认知。

由于该理论在干预过程中需要案主进行大量的自我对话、自我觉察、反思,因此需要案主具备理性的思考能力。该理论更加适用于主动寻求改变的案主,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自己行动。

【参考文献】

[1] 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2] 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1):225-226.

作者简介:李静远、1997、女、陕西汉中、研究生、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行动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从“抽象”到“写实”
浅议《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