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29刘相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新媒体

刘相娟

摘要: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大学生通识教育体系里面的核心课程,涵盖面广,也是实现大学阶段“课程思政”实现的重要载体课程,本文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列举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的有效案例,使学生在提升计算机实践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文化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2-0151-0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和挑战。基于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教育理念的发展,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革命是当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

1 高校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

《大學计算机》作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既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还是作为工程认证的重要支撑,鉴于其重要地位,各高校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深度挖掘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后续课程奠定计算机思想文化基础,以打牢专业思政教育基础。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尝试融合,虽然,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基础上,内容得到了有效更新和充实,但各高校在开展的工作力度、解读深度及结合情况等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1.1 学校传达有速度,引导执行力度不一

各大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传达相关文件,全面制定及执行工作方案,完善相关思政课程培养体系及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普遍出现 “课程思政”建设泛化、课程建设标签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呈机械化结合等现象,没有深度解读,部分课程未经思政元素的提炼,引入生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和运用,未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没有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而是就“思政课”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思政课”建设,未免过于牵强。

1.2 教师群体思维守固难变,思想融合难创新

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1]。 “传道”首要的就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学中很多教师本身从思想上缺乏对思政的重视,把“传道”简单理解为知识价值传递和机械的道德输出。虽然,《大学计算机》作为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但部分教师在思想上狭隘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学院及思政课程主体部分管辖范畴,不需要在课堂上体现或者讲授;而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即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固化地认为专业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而不是偏离主体知识领域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从而形成“教学手段固守陈旧,思政融合难附着力”的现状。

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反映着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和探索精神,每一个科学发现的背后都反映着敢于质疑权威的科研和创新精神,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反映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1.3 学生“主动接受难,被动默成规”

大学生作为成人群体,已形成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诸事已有自己的思想判断和主观见解。但鉴于年龄及人生经验欠缺,思想认知有待于提高,片面地认为是教师在课堂上脱离教学内容,跨越专业区域,唱高调,浪费课堂时间,反感明确的价值输入和情感抒发,何况《大学计算机》属于实践操作课程,思想上不愿意主动接受思政教育,甚至耳旁风,敷衍了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在思想上形成爱国情怀和国家忧患意识,不关注国家及社会动态,从根本上不可能愿意接受思政元素的引导。因此,从学生角度讲,也普遍存在对思政课程元素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够,从而被动接受成为一种规律。

2 《大学计算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又是非常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因此,《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与课程保持同一个方向,同样的培养目标,相互补充,齐头并进,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从象牙塔根源上切实有效地解决思政理念与体系课程的不协调问题,甚至矛盾的地方,才能培养出思想先进、品格优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正确世界观的新时代新理念大学生。而如何通过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学,深度发掘思政元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政课程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前高校改革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大学计算机》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

3.1 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培养目标[2]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单元所对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如下。

1) 计算、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了解计算环境的演变过程;了解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计算思维应用方法;具有将计算思维与学习和生活问题相联系的意识。

以“计算思维”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和每个教学环节,科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思维能力。

2)计算平台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了解常用的应用软件。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大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具有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意识,加强学生自身修養与独立自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信息表示与数据处理

了解信息编码、逻辑运算;掌握不同进制数之间的互相转换规律及转换方法;掌握多种数据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

通过转换练习,让学生以严谨的思考方式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算法基础

初步掌握算法的表示方法;理解迭代、查找、排序等算法的描述方法与实现过程;掌握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遵守规则与流程,严谨做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统筹管理能力,从算法性质、模型建构、模范算法、追求奋斗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高分析与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算法”进行专业性的理论模型建构。

5)计算机网络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掌握浏览器的使用;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或专门的数据库检索信息;初步掌握计算机病毒、木马的防治。强化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信息化作为“文明网络”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提高信息防范及反诈骗能力,增强法制意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和谐。

6)计算机新技术

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了解大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初步掌握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要求等。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了解信息时代新技术,感受科技力量不断飞跃。同时,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对科技前沿的敏感性和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使命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动力。

3.2 教学方法

1)教学思想

本门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思想政治坚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以“计算思维”为主线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授课内容涵盖计算平台、文本信息、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的处理、算法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培养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四个自信”,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备人文底蕴、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时代发展需求,并具有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意识。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本课程以互联网信息化作为“文明网络”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提高信息防范及反诈骗能力,增强法制意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和谐。

2)教学手段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等。授课以混合式教学,即线上线下结合式教学为主,辅助校教学平台或者慕课手段,严格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此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进度合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以更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而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性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精神引导能量,使思政力量更具有持续效应,既实现了各专业后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连接,也影响了学生的一生。例如:在算法基础章节中,利用流程及算法等概念,引导学生严谨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思想缜密,作人生算法,使人生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有计划;在计算机网络部分内容中,利用多媒体课堂技术展示计算机病毒带来的严重后果[3],并讲解其原理,通过论坛讨论,引导学生对思政元素中网络道德的坚守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安全的防范。

4 课程思政与《大学计算机》文化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4.1 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悟,做真正的思想引导者[4]

《大学计算机》课程涉及面广,涵盖知识点丰富,且关联到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怀。只有具备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格局、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开阔的洞察视野,教师才能以德立身、言传身教,才能具备感染力和号召力,才能将承载的理想信念嵌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自身要摒弃传统课程只“教”不“育”的思想,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和目标,转换思路,提高思政理念,查找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结合的思政元素,例如:计算思维、人生算法、互联网道德情操等文化自信基因联系,提高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寓教于学,寓教与理,寓教与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理论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4.2 坚持思政价值性和《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在课程整体性教学设计和系统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对所授内容由点到面,全面深入分析,提炼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整体融合中深度学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课程为载体,摒弃误区,不能让课程仅停留在知识价值和知识传递的表层面,要想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努力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以及为学生提供最质点的资讯、最前沿的理论、最正确的引导,才能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另外,《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纯粹的理论层面嵌入式结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科学、规范、合理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甚至等于无限的整体效用。这是一种生态重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也是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显性教育。

4.3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达到“思”和“课”的深度融合

依据当下教学研究和发展需要,各高校充分合理运用,并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突破时空及地域的局限,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大学计算机》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主动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元素,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思想引导,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隐性地传授给学生,并以项目驱动带动教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当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又能将内含的精神蕴义和整体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从而以育人角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通过多年的累积,对比教学效果及培养目标,现已取得显著成果。

5 总结

思政思想源源不断,思政课程永无止境、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广大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培养新型人才原则,不断吸收和借鉴经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深度挖掘更紧密的思政元素,源源不断地融入课程之中,以培养先有“思”,后有“想”,再有“行动”的新型科技人才,更在于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大志,做终身奋斗者。

参考文献:

[1] 孙剑斐.高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天地,2019(9):185-186.

[2] 周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1):25.

[3] 李勇强,倪斌. “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4):85-87.

[4] 黄沙,路丕军,穆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卫星电视与宽带,2019(16):87-88.

【通联编辑:张薇】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新媒体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